來源:《水滸傳》第九十八章:“師女瓊英,以復仇聞名。”
抱怨報復:報復。白雪:把它洗掉。報復怨恨,報復恥辱。
來源:《戰國策》書燕策樂毅臣服燕王:“前王若報冤屈,必成強國。”
復仇:攻擊。用敵對的態度回擊對方。
來源:人民日報1988.12.5438+0:“揭露了我們店向上級舉報我們截留利潤65萬元的問題後遭到報復的壹些真相。”
反攻,就是被打敗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集結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報復。
懷恨在心,藏在心裏。形容寫下對人的仇恨,以便伺機報復。
來源:馮明夢龍《警世故事》24:“知縣聽了玉姐姐壹會兒,叫道:‘丕,我要妳見那人棄舊迎新,妳懷恨在心,藥死或許有理。" "
精衛填海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帶來了木頭和石頭,決心填海。在舊時代,它是壹個深仇大恨和復仇決心的隱喻。後壹種比喻意誌堅定,不怕困難。
來源:《山海經·北山景》:“炎帝之女,謂之少女。女孩在東海遊泳淹死了,所以是精衛。她常常拿著西山的木石頭銜去淹死在東海裏。”
秋後算賬是指秋收後算賬。比喻等到事後再處理反己方的清算。
有仇必報:生氣時瞪眼,指最小的仇恨。哪怕是最小的怨恨,比如眨眨眼,也要報復。比喻極其小心眼。
來源:《史記·範睢蔡澤列傳》:“壹餐之德,必有所償,壹餐之怨,必有所報。”
針鋒相對就是做了壹件壞事之後,就會遭到報復。
來源:袁嶽伯川《鐵拐李》第壹折:“不是我錯了,大剛回來壹個。”
報復與復仇:復仇;報復,報應。在佛教語言中,認為冤屈總會有報應。
來源:武鶯明《商人的熊》第四折:“誰知蒼天有眼,硬說自己來早來晚?今天,他報了仇,笑了。”
壹報還壹報就是做了壹件壞事之後,會遭到報復。這也意味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來源:元稹項峻《趙氏孤兒》第四折:“仇可以毒,少則以牙還牙。”
只有當妳想得到它的時候,妳才感到滿足(常用於報復或攻擊人)。
來源:齊《甲午戰爭史》第三章第二節:“敵久視定遠、鎮遠為眼中釘肉中刺。願意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的人只有兩艘船。"
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然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來源:宋珠熙《中庸註》第十三章:“故君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