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寫
林kījuéjǐng 123
意義
親:到達;挖:挖。渴了再挖井。比喻不早做準備,只是在最後壹刻匆忙想辦法。
分析
“渴挖井”強調臨時倉促準備;《最後壹刻磨利》著眼於壹時,急著想辦法。
使用
用於貶義。
例子
《蔡廷鍇旅行參軍自傳》:“人口越來越多,家裏的雜用比過去貴了好幾倍,只好未雨綢繆,以免口渴。”
來源
(1)韓桓譚《新論·言》:“在困難面前施善,不防萌芽;害時慎之,是渴時過井,饑時種莊稼,雖病不可及。”
(2)徐明林忠《封神演義》第三十五回:“西岐南宮之勢,勇武貫三軍,適生之事甚多,而姜尚乃道德之人,須防之。壹個是空的,壹個是空的。我渴望挖壹口井,我後悔!”
同義詞
臨陣退縮。
(2)江新陷阱
反義詞
1)未雨綢繆
(2)做好準備。
另請參見。
①近渴透井。
故事
春秋時期,魯親近小人,不聽品德高尚的人的勸告。結果,他被驅逐出境,逃到了齊國,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齊景公認為召公已經知道悔改,如果他被送回,他應該能夠成為壹個賢明的君主。但是齊國的醫生晏子認為,落水的人壹定要等到落水後才想起要防滑倒,迷路的人迷路後才知道要註意路徑。就像人面對災難,急著鍛造武器,吃點東西塞住喉嚨的人急著挖井取水(這就是成語“渴了挖井”)。這時候雖然用了最快的速度,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通常情況下,在事情即將發生之前,不做準備,不做防範,采取措施應對各種事情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