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本是壹種野生動物,最早被稱為“火獸”。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傳說有壹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壹匹野馬。每當人們靠近它的時候,它的前蹄就會飛起來,它的頭會尖叫,或者它的後腿會塌陷,但它不傷害人和其他動物,只吃草。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種動物,就請黃帝來鑒定。黃帝觀察了很久,也沒能認出這是什麽動物。他只要求大家不要殺它,派馴養動物的專家王海先用木柵欄圈起來。
過了壹會兒,王海發現欄桿外有幾匹紅色的野馬走來。他們壹直對著欄桿裏面的野馬狂吠,不肯離開。壹天後,王海打開了木柵欄門。沒想到外面幾匹野馬沖進了木柵欄,和柵欄裏的野馬混在壹起,互相嘶叫了壹會兒,然後又躺下了。王海關上欄桿門,用割下的草餵它們。沒過多久,其中壹匹馬突然生了壹匹小馬。王海非常高興。消息傳開,人們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久了,似乎發現人類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前也不慌張,變得很溫順。尤其是小馬,喜歡和人玩。
壹天,餵完馬,王海牽出壹匹溫順的馬,跳上馬背。馬壹驚,突然飛到空中,把毫無準備的王海仰面摔了下去。等王海從地上爬起來的時候,馬已經跑得遠遠的了。王海站起來,看著那匹越跑越遠的馬。他很焦慮,以為它再也回不來了。剛要回去,沒想到,跑得很遠的馬掉頭又跑了回來。王海高興極了,趕緊把馬牽進欄桿內圈。後來他想出了壹個辦法,把桑皮擰成壹根繩子,綁在馬頭上,慢慢拉出來。然後跳上馬背。馬還是像第壹次壹樣飛。這壹次,王海吸取了最後的教訓。壹只手緊緊抓住拴在馬頭上的繩子,另壹只手拉緊馬的鬃毛。不管馬飛得多快,王海都不松手。跑了壹會兒,馬的速度慢了下來,直到馬停止奔跑,王海才把馬頭拉過來,慢慢騎了回去。
王海騎馬成功後,壹下子在很多人中間引起了轟動。侯豐、應龍、常賢和大洪都來觀看,很快黃帝就知道了這件事。黃帝身邊的將軍應龍當然對騎馬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海訓練馬匹,練習騎術。這時,壹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壹天早上,王海和應龍起床練馬,忘記關欄桿門。壹只老虎趁沒人的時候闖進圈裏,咬死了可愛的小馬,剛要張嘴吃東西就被人發現了。老虎跳出欄桿,還沒來得及吃掉小馬駒就跑掉了。當王海和應龍看到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時,他們氣得想吐。他們立即帶上弓箭,騎著馬向老虎逃跑的方向追去。他們壹口氣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這只老虎了。兩人瞄準目標,連發數箭,在山谷中將老虎射死。回來的路上,王海和應龍騎著馬,順便打了幾只鹿。沒想到,他們的舉動引起了風的註意。風後,他總是睿智而足智多謀。他心念壹動,就對黃帝說:“既然騎馬可以追虎射獸,那麽打仗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騎馬追捕敵人呢?”風聲過後,他建議黃帝下令:“以後各部落的獵人去打獵,壹律不準射野馬。誰能抓到野馬,誰就有賞。”黃帝不僅同意了這個建議,還開始自己練習騎馬。他命令應龍和王海精心飼養和訓練他們捕獲的200多匹野馬。應龍專門挑選了200多名有能力的年輕人,每天從早到晚訓練馬匹和人。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騎兵誕生了。這支騎兵在涿鹿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花壹千金幣買千裏馬骨――求賢若渴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鄰國齊國趁機出兵,占領了燕國的部分領土。
燕昭王稱帝後,消除內亂,決心廣納賢才,振興燕國,奪回失地。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去找壹個叫郭昆的人,向他請教怎樣才能得到壹個有品德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壹個故事:從前,有壹位君主願意和他的女兒壹起買壹匹千裏馬。但三年過去了,千裏馬並不買賬。國君手下壹個不知名的人自告奮勇要買壹匹千裏馬,國君同意了。這個人花了三個月才發現某個地方有壹匹好馬。然而,當他趕到這所房子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用500金買下了馬的骨頭,還給了國君。當君主看到以非常昂貴的價格買來的馬骨時,他非常不高興。買馬骨的人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大家知道,陛下是真的想高價買馬,而不是欺騙別人。果然,不到壹年,就有人送來了三個千裏馬。
郭隗講完了上面的故事,對燕昭王說:“如果妳的國王真的想要人才,妳應該讓全世界都知道妳真的想要人才,就像買了千裏馬的君主壹樣。妳可以從我開始。人們會看到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被重用,比我更有才華的人會來找妳。”燕昭王認為這是合理的,於是他收郭琨為師,並給他豐厚的薪水。並讓他建立“黃金臺”作為壹個從世界各地招募人才的地方。消息傳開後不久,壹些有才華的名人和聖賢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大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占領的土地。
目前河北易縣和定興交界處有壹個金臺陳村。據說這個村子是燕昭王建造黃金臺的地方。
老手是好向導
公元前663年,應燕國要求,齊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善融。宰相管仲和大夫彭幾陪著他。齊軍春天出征,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皆變。軍隊在壹個高山峻嶺的山谷裏四處遊蕩,最後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雖然派出了很多偵察兵探路,但還是想不出從哪裏走出山谷。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的補給變得困難。形勢非常危急。如果我們找不到出路,軍隊就會被困在這裏。管仲想了很久,想出了壹個主意:既然狗能在離家很遠的地方找到回家的路,那麽軍隊裏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路的能力。於是他對齊桓公說:“陛下,我認為老馬有能力找到路。可以用它在前面帶路,引軍出谷。”齊桓公同意試壹試。管仲馬上挑了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軍隊前面自由行走。很奇怪,這些老馬都在義無反顧地朝著同壹個方向前進。大軍跟著他們東奔西跑,終於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路。
看圖找好馬——順著線索尋找某物
春秋時期,秦國有個叫孫楊的人,很會看馬。不管是什麽樣的馬,他壹眼就能分辨出好壞。經常請他識馬選馬,人們稱他為伯樂。孫楊有個兒子,讀了父親寫的《香馬經》。他覺得拍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畫的圖案,什麽也沒找到。我按照書上寫的特征去找,終於找到了壹只和書上寫的千裏馬特征非常相似的蟾蜍。我高高興興地把蛤蟆抱回家,對爸爸說:“爸爸,我找到了壹只千裏馬,只是蹄子差了壹點。”父親看到後,忍不住笑了。他沒想到兒子這麽笨,就幽默地說:“可惜馬修喜歡跳,不能用來拉車。”然後他嘆了口氣:“所謂跟著地圖走。”
老拓荒者失去了他的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戰國時期,在北方邊城附近,住著壹位名叫塞翁的老人。塞翁養了許多馬。壹天,他的壹匹馬突然迷路了。鄰居們聽說後,都過來安慰他,勸他不要太擔心。當他老的時候,他應該更加註意他的健康。看到有人安慰他,塞翁笑著說:“丟了壹匹馬,損失不算大,也許還會帶來壹些祝福。”
鄰居被塞翁的話逗樂了。馬丟了明明是壞事,他卻覺得可能是好事,明明只是自我安慰。幾天後,丟失的馬不僅自動回家,還帶回了壹匹匈奴戰馬。
鄰居們聽說後,都很佩服塞翁的先見之明,紛紛向他道賀,說:“妳還是有先見之明。妳不但沒有丟馬,還幸運地帶回了壹匹好馬。”
塞翁聽了鄰居的祝賀,卻壹點也不高興。他焦慮地說:“不勞而獲的好馬不壹定是福,但可能會引起壹些麻煩。”
鄰居們認為他的裝腔作勢純粹是老年人的狡猾。我明明很開心,卻不是故意說出來的。
塞翁有個獨子,很喜歡騎馬。他發現他帶回來的那匹馬是匹好馬,蹄子很長,嘶鳴很響,又肥又兇。他每天都騎馬,他為自己感到驕傲。
有壹天,他太高興了,撞上了馬,飛奔起來,跌了壹跤,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摔斷了腿。鄰居們聽說後,紛紛前來吊唁。
塞翁說:“沒什麽。斷了腿還能保住命,也許是福氣。”鄰居覺得他又在胡說八道了。他們想不出壹條斷腿會帶來什麽好運。
不久,匈奴兵大規模入侵,年輕人被征入伍。塞翁的兒子不能參軍,因為他摔斷了腿。所有參軍的年輕人都戰死沙場,只有塞翁的兒子保住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