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人耳目,漢語成語,拼音:y m yǎn rén r mù,意為堵住人的耳朵,遮住人的眼睛;比喻混淆視聽,欺人太甚。出自《大宋宣和遺風》。
掩護:掩護。堵住人的耳朵,遮住人的眼睛。比喻用假象欺騙他人。成語出處:大宋宣和遺風:“雖欲掩人耳目,不可得也。”
宋·司馬光《賑濟流民雜子》:“告留京有難,使州軍之生還者,可盡速充實。我暗自思量,所以可以這樣對待。我想,管人家名字,掩人耳目,也是可以的。其實我怕它有害。”
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尋嬰,黑風山怪袍”:那兩個和尚,不都是燒死的嗎?容易掩人耳目袈裟不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嗎?
學習成語的意義和價值
成語顯示了漢語表達巨大而豐富的內涵和語義融合的能力。它往往包含著壹段歷史,壹個故事,壹個典故,壹段道理,壹段哲理,在歷史的演進中自然形成。幾乎每個成語都有它的起源。每壹個朝代、每壹代人的文化和歷史都保存在成語中,這使得成語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它們來源廣泛,如代代相傳的經典、名著、歷史故事或口耳相傳的諺語。字裏有字,字外有音,文化內涵極其豐富。他們堪稱中國文化中最耀眼的明珠。掌握了它們,就掌握了漢語的精髓,也就掌握了中國文化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