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元年,楊迪下令開吉渠、漢溝,命人在溝渠旁修築禦道(後人稱為“隋堤”),並在堤上遍植柳樹。史書記載確實如此。關於這壹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隋劉地》壹詩中也有雲:“隋劉地蒼老腐朽,風吹雨打,河口三株兩株。.....大業中,我以流水植劉成興,西自黃河至淮河,綠影壹千三百裏。”然而,關於賜“楊”劉之姓的說法,在《楊迪集》和《北史·隋本紀》中並無記載,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事實上,“劉陽”這個詞在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出現了,它寫於先秦時期。《瀟雅·蔡威》壹書中有這樣壹句名言:“從前,我不在了,劉陽舍不得。今天想起來,下雨了。”此外,南朝男子昌飛在他的詩《思小紀時春丹》中也有這樣的描述:“水開桃花去,春回柳來。楊柳歸來,流連忘返。”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詩中提到的柳,顯然是指柳樹(確切地說是垂柳),因為在現代植物學意義上,楊樹的葉子是圓的,樹高枝直,不存在“伊壹”和“卷曲”之說。
實際上,現代植物分類學意義上的楊樹植物,在中國古代詩詞典籍中被稱為“銀白楊”、“青楊”、“青楊”、“胡楊”,而“楊柳”則是“柳”的壹種。關於這壹點,我國古代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供秦漢學者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舊文進行補充和修改)在《爾雅》“詩目”篇中有如下記載:“昌,何流;劉澤;楊,道。”宋代陳彭年、邱雍於景德四年或大中祥符元年所編《廣韻》(中國現今最完整、最古老、最重要的韻書,完整、詳細地記錄了南北朝至宋末的語言系統)也說:“楊,紅梗柳。”西漢學者毛亨在為《詩經》(即《石矛傳》,簡稱《毛傳》)所作的註釋中也說:“柳,柳。”清代的訓詁專著《爾雅義疏》中也說:“《詩經》中的‘劉洋義義’、‘失位的劉賀’、‘東門楊’等詞都是如此。”“爾雅”被楊通、楊通稱為劉,也被稱為楊,都是常見的稱呼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楊”和“劉”是同義的,這壹點可以從《全唐詩》中的壹首詩得到進壹步證實:該書的《李泌》引用《葉侯傳》說:“泌詩諷楊曰:‘東門柳綠,新春宴憔悴。“郭忠上書明帝說:‘如果給維生素來嘲弄清朝,那就給李燦來嘲弄我吧?’“有了以上認識,我們就可以解決古代漢語中的壹些文化困惑。比如《戰國策·西周》中有壹個典故:“楚有楊,善射;去柳葉的百步射,百發百中。“這個典故中,好射手明明射的是柳葉,卻由此總結出的成語是‘百步穿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觀音菩薩手持的凈瓶叫“楊枝凈水瓶”,但瓶內插的是柳枝;唐代詩人劉禹錫受民歌影響,創造了“楊柳枝詞”,又稱“六枝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