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周恩來的詩

周恩來的詩

1周恩來精神與周恩來的詩總理生前幾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時間、智慧和知識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業中,留給我們的詩詞似乎不多了。他死後,人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認真挖掘、整理、出版了他的壹些詩作。7月,1977,北師大中文系出版《周總理與、李如鸞編輯的詩集》;1978年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周恩來青年詩選》;198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總理用古籍裝幀版。1914年,周恩來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時,寫了兩首五言絕句《春日偶爾》,這是我們見過的最早的周恩來的詩,發表在天津南開中學《奉獻》雜誌創刊號上。兩年後,我寫了《目送彭先兄歸家的感想》(三首)和《時政原韻與二悲如師父傷》。2007年6月,從南開中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周恩來選擇了去日本留學。9月,在背誦了蘇軾的《大江東去》後,寫出了著名的詩句《大江歌》。兩年後的4月,周恩來從日本歸來前夕,寫下了《雨中嵐山——日本京都》等四首白話詩;雨後的嵐山;參觀日本京都的花園山公園;去了四次花園山公園。其中《雨後嵐山》壹詩具有壹定的文學欣賞價值和相當珍貴的革命史學價值。五四運動後,周恩來寫了兩首新詩,壹首是寫於1919 12的《享受死者》。另壹首是1920年6月8日寫的《別做李玉茹,秀哥哥》,是壹首80行的自由詩。1920 165438+10月7日,周恩來通過法國郵件前往歐洲,開始了他的歐洲留學生涯。他在歐洲呆了將近四年。在歐洲期間,他寫了壹首38行的自由詩《生與死》。這首詩在現代文學史上有其獨特的價值。另壹篇《紅燈宣言》發表於1924年2月1日在法國出版的雙月刊《紅燈》第壹期,由中國* * *歐洲總支部和中國* * *歐洲總支部合辦。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周恩來憤然寫下“千古奇冤”。這首詩是周恩來留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傑作。兩年後,在劉誌丹殉難七周年之際,他懷著深厚的階級感情,為自己的墓碑題了壹首“上下五千年”的五言律詩。遺作不多,但梳理細讀,可以深刻體會到周總理早在青年時代就憂國憂民,不滿黑暗勢力的統治,關心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刻理解他努力救國、勇挑救國救民重擔、奮發向上的決心。1.石舟和周恩來的性靈詩是中國傳統的詩歌教學主題。中國最古老的古籍《左傳》、《尚書》、《孟子》、《莊子》、《茍子》都有對誌的詩性表述,如“詩言誌”、“詩言誌”、“詩人不以言害言,不以言害誌,而以意反誌,以得之”、“詩言誌以道”。「詩言誌」的「誌」是什麽?清代孔英達指出,“自愛,動之以情為誌,情與誌為壹也。”聞壹多先生解讀為三層意思,其中壹層是“懷抱”(誌向)。在題材上,周詩歌繼承了“以詩言誌”的傳統。不同的是,這個“抱”和“誌”在其歷史意義上是指符合封建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政治道德原則,也就是儒家所說的那壹套“仁”,具體來說就是忠、孝、仁、義等倫理規範。周詩歌所體現的"誌",是馬克思主義革命人生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結合,其核心是全心全意為國家和人民服務的崇高情感。《春日偶遇》:“吉木青郊外,嵐布厚。”中原爭鹿,波濤相隨。”“池邊櫻花紅,柳葉綠。“在燕子的聲音裏,我又想妳壹年。前者以憂憤的心情深刻揭露了統治者鎮壓革命的罪行;後者通過描寫祖國的自然,表達了熱愛祖國和人民,追求光明和進步的強烈感情。”見彭先兄回國後的感受》:“與他不期而遇,非偶然,乃天津門之勝也”,“危難之時,當嘗有勇,為道義而戰,當敢歇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為拯救祖國而努力工作和自我鼓勵的革命感情。在“舉國發呆”的“陰霾”中,他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應負的“道義”,並熱烈期待著改天再為國家做貢獻的理想。”《大江歌》:“大江歌會轉身扶貧。“十年破墻,難酬跳海英雄。”這首絕句表達了作者尋求救國救民的壯誌豪情,詩情如潮。雨中的嵐山:“我在雨中第二次遊覽嵐山,兩邊的松樹中間夾著幾朵櫻花。到了盡頭,突然看到壹座山很高,泉水綠得照在石頭周圍。多雨,多霧;壹縷陽光從雲縫裏透出來,越看越迷人。世間萬象的真相越來越模糊;”——模模糊糊看到壹點光,讓我覺得更有魅力。“這些清新雋永的詩篇,表達了青年周恩來對日本馬克思主義革命真理的初步接觸,就像在朦朧中看到光明使他感到更加迷人壹樣,表達了他對尋求真理的無限喜悅。《享受死者的幸福》以人力車夫為主題,通過對騎手和人力車夫在寒冷的冬風中兩種不同生活和感受的對比和描寫,揭示了社會的黑暗和世界的不公。長詩《送別李玉如,秀君兄》描寫周恩來在天津地方檢察廳看守所羈押時,向友人送別之旅:“出國,走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所到之處,波濤洶湧澎湃,送妳到自由之鄉法國海岸。到了那裏,舉起妳的工具,揮灑妳的勞動;妳的成就輝煌。錘煉自己的才華;讓妳保持清白。”“三月份,在馬賽海岸,在巴黎郊區,我也許能見到妳。”他表達了渴望祖國獨立自由的革命抱負,表達了周恩來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崇高理想。周恩來於1922用德語寫了壹首長詩悼念黃艾烈士。他在詩中寫道:“英勇的死亡導致悲慘的生活。“如果妳怕死,為什麽要把死亡看得比自殺更重要?”“我夢想著飄揚壹面紅旗,但我不會用鮮血染紅它。世界上怎麽會有這麽便宜的事?”“生老病死都懂,努力生,努力死”。這是壹首大有撼山之誌,大有貫長虹之誌的偉大詩篇。在這首詩中,作者歌頌了無產階級的生死觀,表達了他為了“播下革命的種子”和“開花結果”而“開墾未開墾的土地”的決心,以“壯烈的死亡”來“血淋淋地”獻身革命的精神境界。這首詩原寫在信中,表明了詩人的意誌,信中還寫道:“我認為主義必須不變,我決心為他宣揚。”事實上,從《春日偶遇》到《生死離別》的創作過程,就是周恩來從壹個愛國小學生到壹個誌向堅定的革命者的成長過程。用詩歌和愛國主義表達感情;以詩言誌,以誌報國:周詩歌的主題與精神融為壹體。

2.周詩歌的藝術風格與解放後的精神,著名詩人趙樸初也評價說:“周總理曾經是壹位有很深造詣的詩人,寫出了感人肺腑的詩篇。”“周總理在五四運動以前寫的舊體詩充滿了活力和光輝。“五四”以後,向新詩文體的轉變也是顯著的。”早在1923年,復旦大學的趙教授就寫過《天津的文學(1919-1923)》(此文連載於1924年3月鄭振鐸等人主編的《文學周刊》)壹文,介紹的詩:“...他們的作品都不署名,只用數字,其中壹個‘五’寫了壹首詩《京都花園公園壹遊》。“五”是周恩來在啟蒙運動中的代號。”從趙文的介紹來看,周恩來的詩在當時的文壇上的確是“不同凡響”的。第壹,周恩來的舊體詩充滿古典韻味和意象,尤其是他十幾歲的時候,他的第壹個資本是繪畫。繪畫意境與革命主題的和諧統壹是周詩歌區別於同時代頹廢派詩人的突出特點。如《二次似主傷時事原韻》壹詩,作者從軍閥混戰復起的形勢突變出發,明確指出反動軍閥造成的“全國壹片茫然”的黑暗局面是不合理的,表現了敢於藐視暴力、決心改變現實的革命精神。最後兩句,以草木飄落的秋天和蟲鳴淒厲哀怨為象征,暗示封建軍閥張勛那壹代,就像秋蟲壹樣,只是壹聲臨死前的哀嚎。也就是說,它運用了傳統的手法,如象征、類比、線描、典故等。,抒發革命情懷,關註中國當下現實和未來,突出周恩來的愛國意識、務實態度和創新精神。以“典故”為例。如《春日偶遇》中“中原爭鹿”壹句出自《O蒯通傳》:“秦失鹿,天下* * *追之。“《晉書·O·施樂載記》:“若脫(使解)而動光武(漢光武帝劉秀),則被驅於中原,誰死未知。“鹿指狩獵對象,比喻王位或政權。從此,它成了形容國家分裂和集團競爭的成語。魏徵的詩說:“中原之初,我爭鹿,我寫榮軒。”石舟借此機會贊揚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力量和袁世凱反革命勢力的鬥爭。那句“浪隨浪走”史書記載:張亮的祖先是朝鮮人呢?秦國消滅朝鮮後,為了給朝鮮報仇,東渡淮陽(今河南淮陽縣)求學,從隱士蒼海鈞那裏雇了壹個強人當刺客。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遊至吳恙(今河南原陽縣)。張亮和赫拉克勒斯在博浪沙(今原陽縣東南)伏擊了秦始皇。周的詩借此喚醒革命人民,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奮起,繼續同袁世凱反革命勢力的鬥爭。再比如《古往今來怪怨》中的那句“急什麽急炸對方”。相傳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欲殺弟曹植,限其七步成詩,否則殺之。曹植口中寫過壹首詩,雲:“糯米在釜下燒,豆在釜中泣;" "我們是同根生的,所以急什麽?後人用“豆子互相炸”這個典故來形容兄弟之間互相殘殺。周恩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假抗日、真反* *的反動面目,是很恰當的。全詩雖短,卻義正嚴詞,極具感染力。出版後,激起了群眾反對國民黨鬥爭的高潮,打擊了頑固派,教育了中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發展了抗日事業!另壹首詩,《王騰亭序》中的“偶遇”,《晉書·王蒙傳》中的“與虱談”,《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的“寢薪嘗膽”,《石楠呂僧繇傳》中的“居鄰”,《別府》中的“南浦送陛下”、 而《柯南記》對《史記·呂仲廉列傳》、《鄒楊列傳》中“跳東海而死”的典故也進行了及時巧妙的運用,或抒寫戰友情誼,或抒寫英雄情懷,革命內容為如畫的詩情畫意註入了新鮮血液。 其次,周恩來的新詩創作是在新詩的第壹個十年(1919-1929)。壹方面,註重詩歌形式的創新,詩歌往往用口語寫成而不失其詩意,如“……妳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買壹張四等艙的票,/坐在壹個三等艙裏……………………………………………………………………………………………………………………………………………………………………………………………………………………………………………………………………………………………………………………………………………...研究實用物理和化學;/我感興趣,/我們女性的生計獨立,/精神獨立的自由之路;/保護我們婦女的人權才能.../讀妳的精神,/妳的決心,/妳的勇氣,/妳的蓬勃進步,/這壹切都取決於妳奮鬥的勇氣。/出國,/去東海,南海,/紅海,地中海;/處處波濤洶湧,/奔騰浩瀚,/送妳到自由之鄉法國的海岸……”語言樸實,境界開闊,感情奔放。在這種形式下,雅俗共賞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隨波逐流。詩人謙虛謹慎,慷慨平等的胸懷可見壹斑。另壹方面,著眼於“充滿缺陷的生活”和世界,充分發揮詩歌的社會功能,實現戰鬥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統壹。孔子的“性、官、群、元”理論在政治黑暗、腐敗和民族沖突激烈的時代尤其具有積極的作用。但這壹理論對後世也有其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除了其在思想內容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外,還表現在後世壹些人往往註重文學的社會功能,而忽視藝術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往往導致偏頗。石舟實現了兩者的融合,消除了這種偏見。就拿雨後的嵐山來說吧。《雨後的嵐山》寫於五四前夕。這位詩人決定回國加入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鬥爭。當他準備回家時,他將參觀日本舊都京都的著名景點嵐山。面對漆黑的夜空,他望著滿目瘡痍的祖國,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動,當時也感到悲傷,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山裏的雨越下越暗,黃昏/臨近;/綠色中有壹簇櫻花。/微紅細膩,讓人心醉。/自然美,不做作;/不受人約束,/那宗教,禮儀,舊文藝,……洗白的東西,/什麽信仰,情感,美……妳還在說?遠遠望去,/群山無邊,/覆蓋的白雲如帶;/十幾道閃電從昏暗的城市裏閃了出來。/此時此刻,島民的心理似乎從現場呼出;/老兵,軍閥,黨派,資本家,.../“從此妳靠什麽”?這首詩由兩節組成。第壹節描寫了雨後暮色中的嵐山美景。詩人在陶醉於自然美景的同時,不禁傾吐出對舊意識形態的厭惡。第二節寫入夜後爬山的情景和作者的心境。詩詞寫作自由,語言清新活潑,抒情自成。這首詩運用象征手法和對比手法,將寫景、抒情、議論巧妙地結合在壹起。用“綠中綻放”的“壹束櫻花”來象征新事物;用代表“島民心理”的“十多盞電燈”象征進步和革命的大眾精神;通過歌頌人為的自然美,批判人為的舊文化,歌頌新文化和隨時代而產生的新的革命政權;從黑暗中的閃電,我們可以看到人民的願望和反動勢力的滅亡。”自然”與“粉飾”,重生與腐朽,革命與反動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詩人高尚的審美理想和崇高的政治抱負。如上所述,詩歌的革命性和文學性是相輔相成的。而且,就其表現形式而言,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是相互匹配的。作者從眼前的人造美女想到過時的舊事,想象革命理想的實現,從而激發他高昂的鬥誌。且看:《日本京都圓山公園壹遊》:“滿園櫻花,/燈火輝煌,/人聲嘈雜。/池塘邊的柳樹在哭泣,/有壹個女人獨自站著。/櫻柳,那個可愛?/沈默不語,/卻沒有人來問他。“這首詩通過燦爛的櫻花,四個照亮的燈和嘈雜的聲音,渲染了嘈雜的氣氛,並襯托出孤獨的女人在柳樹池的淒涼情緒。實寫與虛寫相結合,表達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畸形發展和階級對立黑暗現實的不滿。”《四訪山公園》:“四訪”,滿山滿谷的“落英”;/樹上只剩下綠色的枝葉。/哪裏可以找到“微紅嬌嫩”的“櫻花”?/燈光熄滅,遊人漸稀。/我已經喜歡西京九天了。/認為世界的成敗是復雜和枯萎的,這是客觀現象。/曾經盛開的芳草和春天的花朵,自然的美麗,毫無阻礙的心。“這首詩的第壹節著重寫風景。用兩句“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落英”“樹上只剩下綠色的枝葉”點出春末圓山公園的自然景象。在後壹節中,景物和感情與西京淒涼、世態成敗等社會“客觀現象”聯系在壹起。文末以含蓄深沈的筆調表達了革命情懷:無論花開何時再艷,無論客觀現實如何演變,都不會受到阻礙,都不會動搖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堅定信心。詩人的筆法源於他遠見卓識和主動進取的革命精神。作為壹名職業革命家,周恩來選擇了中國革命作為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他沒有以詩為生活,而是以生活為詩。在他的筆端,流淌出來的是壹種剛健壯闊的生命力。堅定的信念、遠大的誌向、過人的才華和不懈的努力凝結在他的文字中,使周的詩歌既有現實主義的壹面,又有浪漫主義的壹面。

3.論精神與周詩歌的內在聯系。周詩歌的人格是精神的象征。因為詩就像壹個人。詩歌的人格是詩人的人格:詩人內在的綜合素質和特征,其控制機制和通常的思想、性格和行為模式,這些都表現在詩歌中,並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象征。詩歌的個性是詩歌美的蘊涵和創造的基礎。詩歌逃不出詩人的自我,詩歌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詩人的個性。詩人個性的底色或基調往往反映在他的每首詩中。每壹首好詩都創造了壹個獨立的詩美時空,壹個獨特的詩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有壹個完整的詩人人格,雖然每首詩所呈現的層次不太壹樣。而且,詩歌的個性不僅是詩人抒情領域的基礎和核心,也是詩歌風格的起源和穩定。周恩來的詩歌、主題和藝術風格都是周恩來個性的文學反映。摘要:周詩歌的顯著特征是崇高、和諧、穩定,即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堅韌而穩定的心理人格、智慧人格和崇尚新美的審美人格。比如《生與死不可分》寫道:“生與死都透徹明白,/努力謀生,/努力死亡,/然後永別。什麽事?”詩中既謳歌了革命先烈黃政品“種子撒在大地,鮮血滴在地上”的情懷,又堅定了“我所信仰的主義必須不變,我將堅決為他宣傳和奔走”的信念。又如《千古奇冤》這首詩,詩人只用了“千古奇冤,江南壹葉”幾個字,就把事件的經過和性質極其透徹有力地向讀者說明了,明確表達了我黨我軍的正義立場,響亮真實地表達了全國人民和愛國將士的心聲,大義凜然地抗議了國民黨的反動政策和行徑,痛斥了他們的滔天罪行!對烈士的愛和對敵人的恨表明了詩人堅定的立場。熱情的抒情方式和義正辭嚴的鬥爭手段顯示了詩人非凡的品格。詩歌風格的靈活選擇和風格的隨意采用,顯示了詩人的脫俗智慧。周恩來的個性在他的作品和風格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綜上所述,精神是周詩歌的人格內化,周詩歌是精神的藝術載體。三、學習和閱讀周恩來詩歌的意義1、周恩來詩歌的時代價值學習周恩來精神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黨風的好壞關系到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是落實“三個代表”要求,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淡化周恩來同誌的偉大人格和高尚品質,而是越來越顯示出它在新時期各條戰線(特別是黨的建設第壹線)的價值和作用。周恩來的人格和品質將永遠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人們前進、凈化人們心靈的強大精神力量。如前所述,周恩來的詩歌是周恩來精神的藝術載體。學習周恩來詩詞,可以積極順應中央“用科學理論武裝人,用正確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精神塑造人,用優秀作品激勵人”的號召,使我們的幹部、黨員、師生和廣大群眾陶冶高尚情操,養成高尚言行,愉快自覺地投身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2.石舟研究與閱讀的現實意義當前,國家基礎教育新壹輪課程改革正在實施。專家指出,“加強德育”、“突出人文精神”、“倡導綜合實踐”、“突出信息技術”將成為新課改的四大亮點。其中,道德教育是永恒的主題。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將不斷穿梭於校園內外,或接入信息高速公路,學以致用,學習新事物。同時,德育的直接或間接介入,會給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和約束機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我們能夠精心選擇壹位中華民族的豐碑式人物,從他的作品中挖掘出積極的德育因素,作為壹個學校、壹個班級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動力,那麽,只要我們耐心地引導學生以健康向上的態度和腳踏實地的作風去學習、內化和發揚他們的優秀精神(品質),我們的德育工作就會有益和有助於為學生提供他們在新課程學習和相關實踐活動中所需要的東西。開國總理周恩來就是這樣壹個不朽的人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化身。近年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全國高二學生中進行了壹項調查,其中有壹個開放性的問題:我最尊敬的人是誰?結果,周恩來以超過20%的選票遙遙領先。這個調查從壹個側面說明,獻身於死亡的周恩來,從未想過要為自己立碑,卻以個人的力量和不朽的功績,在人們心中牢牢立起了壹座豐碑。十多年來,天津南開大學、南京梅園中學、大連楓葉學校等單位先後創辦了“周恩來班”和“周恩來團支部”,以周恩來精神為動力,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成效顯著,碩果累累。他們不僅從行政決策、班級管理、學科滲透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周恩來精神教育,還組織學生學習周恩來的詩歌、日記等作品,從中汲取精神營養,沐浴道德陽光。他們的研究成果獲得了黨委、政府、社會和家長的壹致好評。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周恩來精神能代代相傳嗎?能否利用好偉人的遺產,尤其是具有重大審美價值的偉人詩詞,是至關重要的壹環。學習周恩來詩詞,可以與綜合實踐課教學和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緊密結合,讓青少年深刻體會這位偉人又紅又專的文風,從而珍惜前輩歷盡艱辛、浴血奮戰的和平幸福的生活環境,樹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的人生觀, 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周恩來精神,最終使周恩來精神不僅僅再現於周恩來的詩詞中。 參考文獻:【1】周秉德:《周恩來詩集劄記》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1版。[2]王全書:《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求是》2003年第20期。[3]伊尹:《新詩鑒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11版1,第47頁。[4]帝鴻:《現代詩歌美的創造》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11版,第2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