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蘇軾如何看待纏足?

蘇軾如何看待纏足?

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寫下“菩薩蠻”壹詞,感嘆纏足。“不愛惜步步蓮,愁穿襪去淩波;只見舞歸空中,無影無蹤。盜宮穩如泰山,雙降;應該很難說很精彩,壹定是從手掌上看到的。”這也可以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第壹首獻給纏足的詩。需要註意的是,纏足詩的寫作是依賴於纏足習俗的出現,這說明纏足習俗在宋代確實出現過。到了南宋,女子纏足更加普遍,甚至到了南宋末年,“小腳”已經成為女子的統稱。但在南宋,女子纏足並不流行,纏足主要局限於上層社會,纏足的社會觀念還沒有到人人都接受的地步。與此同時,纏足的習俗從北方傳到南方,大約是在宋朝南遷的時候。

纏足通過外力改變足部的形狀,嚴重影響足部的正常發育,引起軟組織攣縮。這個痛苦的過程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這種沒有實際作用,讓受害者無比痛苦的事情,為什麽會流行起來,成為壹千多年的社會習俗?

第壹,有利於將女性禁錮在閨房中,嚴格限制其活動以符合“三從四德”的禮教,從而達到依欲壟斷男性貞操的目的。元代易世貞《瑯琊記》說:“聽說聖人立女,令其不可輕舉,因其纏足,故居閨閣,若欲出門,有車,故無事。”再比如《女兒經》,上面寫著:“妳怎麽裹起來了?不是因為它看起來像弓;我怕她輕手輕腳地走出家門,被千絲萬縷束縛。”

二是引起女性自身體態和性生理的變化,從而更好地承受延伸後代的生殖工具。因為纏足後腳的形狀變得變形,當腳接觸地面時,整個身體的重量都集中在腳後跟上。也就是說女性纏足後用腳後跟走路。所以他們每次走路都會影響腰部和臀部。長此以往,女性的腰部和臀部會發育並影響骨盆,從而對女性的性和生育能力產生影響。

第三,統治者的意誌對全世界人民都有影響。只要皇帝喜歡的東西,什麽都會受到百姓的歡迎。唐朝皇帝喜歡道教文化,玄宗皇帝甚至自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代達到頂峰,乾隆皇帝喜愛書法,促進了書法的發展。李後主喜歡小腳女人,她們都變得很受歡迎。

四是封建文人病態的審美觀造就的。很多封建文人把女人當玩物,有病態的審美,賞足成了嗜好。明清文人有許多關於腳的豐富詞匯,如“薄欲無形,越看越憐”,“柔若無骨,越親越耐觸”;“第壹個嬌娃,金蓮最好,看那鳳頭對,新竹脫瓣,月芽生,尖瘦幫開滿花。”文人對社會習俗的影響,使得古代女性非常註重頭飾,之後便站穩了腳跟。成語“評頭論足”“評頭論足”都有討論女性外貌體態的意思,頭足成為文化人眼中女性美的重要標準。蘇東坡的《菩薩蠻》吟誦“論纖巧應難,須從掌中觀之”,甚至制定了小腳美的七大標準:細、小、尖、彎、香、柔、正,總結出小腳的“七美”:形、質、資、靈、肥、柔、美,真是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