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沒有解釋什麽是黑暗,什麽是光明。
《三國演義》中很多儒生武將,只要敵寇入侵,大勢已去,只要敵君表現出“仁義”,他們都願意加入。
許由是袁紹的謀士。因為袁紹不聽勸告,狂妄自大。壹怒之下,他求助於曹操。曹操對他也很客氣,打招呼不穿鞋。從此,他被禮遇為上賓。後來,當許由見到袁紹時,他說他要拋棄黑暗,走向光明。在許由心中,曹操無疑代表了光明的壹面或正義的壹面,而袁紹則成為了黑暗的壹面或反動的壹面。
馬超攻賈孟關,張飛上陣。兩人戰了200多回合,不分勝負。後來,劉備派李惠去勸他投降。理由是:“劉皇叔重視結交有才能的人,他壹定會成就大事。妳父親和劉備聯合聲討曹操。妳為什麽不拋棄黑暗,把妳的光明投向它?”
此時,曹操壹方變得“黑暗”,劉備壹方變得“光明”。
可見,在這些文官武將的心中,所謂的“暗”和“明”都是暫時權衡的借口,或者說是心理暗示,因為只有給出這樣的理由,才符合傳統儒家文人的倫理價值。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也叫光明教,但江湖上的人不認可,稱之為惡魔教,意為黑暗惡勢力。明教行事怪異,作風挑釁甚至極端,還有奇俗,在其他教派中是不允許的。他們的人生很多官司都被各大門派拿著,濫殺無辜的事江湖盡人皆知。代表正義和光明的知名正派人士,其實做了很多壞事,但總是偷偷摸摸,不留證據,比如左冷禪。
生長在吳唐門的張無忌,最後成為明教的教主,讓很多正派的人都很憤怒。這不是棄明投暗嗎?但在張無忌眼裏,六派圍攻光之巔,所作所為並不體面。這個時候,他心中所謂的高尚正派的人,都是邪惡的化身,都是黑暗的組織。
誰來定義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至少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是說不清楚的。其中壹些只是權衡取舍,見風使舵。看得見的是惡,看不見的是正義。如果邪惡暴露在黑暗中,只要不發現自己偷偷做了多少壞事,還是可以自稱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