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什麽叫勤能補拙,玩物喪誌?

什麽叫勤能補拙,玩物喪誌?

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業因勤奮而專,因玩樂而棄;美德因獨立思考而獲得,因從眾而敗壞。

-從哪裏?

俞的“學解”

-原創作品

郭子先生早上進了國子監,邀請所有的學生建立壹個圖書館,並說:“工業是好勤奮,但它是貧瘠的發揮;所做的是思想,但它被摧毀了。今日聖賢相見,夾具已畢。拔惡靈拜善。小好人的比率是有記錄的,那些以技術出名的都是沒用的。爬,刮,擦亮。蓋伊有幸當選,但哪朵雲比其他的多呢?不能所有學生都精,不存在對系的無知;做事不能成功,不吃虧。"

還沒說話,就有人嘲笑專欄說:“先生,妳這是在騙我!弟子師,我在此多年。王老師講六藝從來不停歇,手裏不斷蓋著《百家爭鳴》的編撰。編年史家必須提及他的要點,而編造者必須勾上他的神秘。東西太多,捐的太少。燒藥膏和油繼續,繼續在貧困中生活。君子之事,可以用勤奮來形容。

拒絕異端,鄙視佛老。彌補錯誤,出醜。尋找那無邊的心情,孤獨而遙遠地尋找。障礙壹路向東跑,潮水回頭落。先生對儒學的幫助很大。

沈浸在抑郁中的他,滿腦子都是書作為文章。統治者姚斯,無邊無際;周晨,陰的“潘”,扭動著;《春秋》是嚴謹的,而《左》是浮誇的。“易”是奇而法,“詩”是剛而美;捉到《莊》和《騷》,由太史記載;紫雲,相如,同作異曲。先生之於文,可以說是身在其中,身在其中。

少學點,勇敢點;長期在廣場上交流,適合左右逢源。作為壹個男人,王粲先生可以說是成功的。

但是,公不取人,私不幫友。後記,很容易被指責。他暫時逃到了南方。三年博士,冗員無藥可治。什麽時候才能戰勝生命和仇恨?冬暖夏涼,年富力強,老婆饑腸轆轆。頭不好牙不好就死了沒好處。我不知道這個,但是與其教人?"

先生道:“嘿,在兒子來之前!夫大木為鏟,細木為鏟,鏟、矮、鏟、鏟、楔皆宜,工匠之工也。玉薩格勒布,朱砂,紅箭,青芝,牛叔,馬伯,敗鼓之皮,皆收藏,不用者為良醫。選公時巧拙,餘者美艷,出類拔萃,學短而長,惟儀為正,丞相亦黨。過去,蒙克非常好爭辯,有壹個清晰的頻道,他的年齡足以環遊世界。荀卿是正直的,偉大的理論是偉大的。他逃到楚國,廢了蘭陵。他是二儒家,以言為經,以腳為法,以獨特的方式離開家庭,進入聖域。他在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麽?金老師雖然勤於學習,但並不想從中學習。雖然他有很多單詞,但他不想使用它們。雖然他的文筆奇特無用,但他的做法並不為大眾所見。每個月還是花很多錢,很著急;孩子不懂耕田,女人不懂織布;牽壹匹馬跟著徒弟,坐著吃飯。跟往常的戰鬥方式壹樣,偷看陳水扁偷東西。然而主不罰,臣不見。這不是他的運氣嗎?動則謗,名隨後。投閑置散為宜。夫商、財、賄失,則以重視階級之資而忘自身之量為名,指前人之瑕。正所謂匠人之錯,不以此為窘,大夫欲引年長陽,欲入之。

——作品翻譯。

郭子先生早上走進國子監,叫學生們站在宿舍下,教導他們:“學因勤奮而專,因玩樂而棄;美德因獨立思考而獲得,因從眾而敗壞。如今聖人遇聖人,各種法施行。除惡揚善。有壹點點優勢的都收下,有壹點天賦的都不任用。選拔優秀人才,培養人才。只有不夠優秀的才是靠運氣選出來的,不夠優秀的不提拔。只要妳擔心自己的學業提高不了,就不用擔心管事的官員不夠英明;只要妳擔心德行達不到什麽目的,就不要擔心當官的不公平。”

話還沒說完,隊列裏就有人笑了:“先生,妳是在騙我們嗎?我已經為我丈夫服務多年了。先生嘴裏不停地念著六經,雙手翻著百家爭鳴的書。我們必須總結和掌握歷史書籍的大綱,我們必須探索其深刻和微妙的意義的說明性書籍。廣泛學習才能有所收獲,不管是無關緊要還是意義重大,都不要放棄;壹年到頭沒日沒夜的學習往往很累。王先生的學習可以說是勤奮的

抵制和批駁異端,拒絕佛道,彌補儒家的空白,闡述深奧微妙的道理。發掘那些失傳已久的古代儒學,獨自去廣泛研究和繼承。引導異端,就像堵住自由奔流的河流,引導它們註入大海;拯救儒學,就像拯救已經倒下的大浪。先生,妳對儒家思想做出了貢獻。

沈浸在古書的書香中,我細細品味,細細咀嚼其中的精華,寫文章,家裏書堆得滿滿的。向上模仿法律和夏朝的法規,影響深遠,無邊無際;周代的誥,殷代的盤庚,讀起來有多難;《春秋》的語言簡潔準確,《左傳》的語言鋪張浮華。《易經》妙而有規律,《詩經》思想正確,辭藻華美;下至《莊子》、《離騷》、《史記》;楊雄和司馬相如的作品同樣巧妙,但曲調不同。王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宏大,氣勢磅礴。

王先生十幾歲就開始懂得學習,敢於實踐。長大後,他精通禮儀,舉止得體。王先生的壹生可以說是完美的

但是在法庭上不能被信任,私下裏也不能得到朋友的幫助。進退兩難,壹舉壹動都被指責。他壹成為帝國就被放逐到南方的偏遠地區。我當了三年醫生,但是崗位閑置,不能展示治理成果。妳的命運與妳的敵人不謀而合,妳不時遭受失敗。在冬天氣候還算溫暖的日子裏,妳的孩子哭著喊冷;妳的妻子還在因為缺少食物而哭訴饑餓。妳自己的頭禿了,牙齒也沒了。這樣死了有什麽好處?不知道該怎麽想,反而該怎麽教別人?"

郭子先生說,“哦,到前面來!知道用大木做屋梁,用小木做瓦椽、鬥椽、短椽,門臼、門栓、插銷、門柱都量好了用,放好了蓋房子,這是工匠的本事。名貴的地榆、朱砂、天麻、靈芝、車前草、羊肚菌、爛鼓皮都收起來儲存,需要時不缺。這就是醫生的高明之處。提拔人才,公平明智,選拔人才,態度要公正。聰明人和蠢人都要介紹。有的人卑微變美,有的人豪放出眾。對比對方的短處,衡量對方的長處,根據對方的才能和性格分配合適的職位,這就是宰相的用人之道!過去,蒙克愛爭論,孔子的方法是澄清的。他走遍世界,最後在奔跑中老去。荀況堅守正道,發揚光大其宏偉理論。因為逃避讒言,去了楚國,被廢黜,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學者,壹開口就成了經典,壹行動就成了法律,遠超常人,其德行和成就足以躋身聖人之列,但他們在世間的遭遇又如何呢?現在妳老公雖然學習很努力,但也不能跟正統。他的言論雖多,但不符合主旨。他的文章雖然寫得出奇,但不利於實際運用。雖然他的行為是有教養的,但從普通人的表現來看並不突出。他甚至每個月浪費國家的工資,每年消耗倉庫裏的糧食。兒子不懂種地,妻子不懂織布;坐車馬出門,仆人跟著,安安靜靜坐著吃飯。該局倉促按套路出牌,瞇著眼睛偷換舊書舊詞,抄東攻西。但是,賢明的君主沒有懲罰他,或者被宰相驅逐,這不是很幸運嗎?有所為必有所謗,名聲越來越大。放在閑置位置真的很合適。至於衡量財產的存在,我在乎的是等級的高低,忘記了自己有多大的天賦,要配什麽有多大的分量,批評上級的缺點。這就相當於問工匠為什麽不用小木樁當柱子,批評醫生用菖蒲延年益壽,卻要介紹他的豬苓!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應該是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寫的。當時韓愈46歲,在長安(今陜西Xi安)做博士、教授、學徒。全文名為《金學傑》,實際上是壹部以先生勸學,學生提問,先生再答為借口,哀嘆不期而遇,抒發自怨的作品。

——作品鑒賞。

韓愈的《學記》成書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韓愈四十六歲。他是長安的郭子學博士,並在學生時代教書。上學意味著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解釋,說明,分析。全文以王老師勸學生學習為借口,稱之為“金學傑”,王老師質疑他們,再回答他們。其實是壹部嘆息和表達憤怒的作品。

這篇文章分為三段。第壹段是郭子先生鼓勵學生的話。大意是:方是聖人,是良臣,勵精圖治,註重選拔培養人才。所以學生只需要在“事業”和“職業”兩方面努力,就不用擔心沒被錄用,也不用擔心用人部門的不公平。“業”是指學習,讀書寫字都屬於“業”。“做”就是為人做事,所謂“表態”就是發表重要意見。韓愈認為,這兩個方面是主觀修養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經寫過五句諺語作為對自己的警告。其中“尤真”感嘆自己少年時有足夠的精力和精力去讀書,現在年紀大了,不如當年年輕了;難過地說:“唉!其無知!君子之棄,小人之歸?”可以看出,他從未忘記學習的重要性。還有,“興真”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正義,以為這樣做就會死。他還說“想得到”要求妳必須認真思考妳所說的和所做的壹切。可見,《金學傑》中關於“業”和“行”的教導,並不是泛泛之言,而確實是韓愈在世界上執著地位的偉大終結。

第二段是關於學生對上述教導的質疑。大意是,王先生的“事業”和“事業”都很成功,但是壹直坎坷,那麽事業成功有什麽用呢?首先,王先生非常勤於學習,六經學者皆熟讀。記敘文壹定要記住它的大綱,討論的文章壹定要研究它的深層含義,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狄碩先生批判佛老,化險為夷,為儒道兩家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外,王先生還學習了先秦和西漢的文字,他寫古文已經得心應手。最後說王先生膽大,治國有方,待人接物有見識,可謂成功。這四個方面,壹和三相當於“業”,二和四相當於“行”。通過考察韓愈的其他詩,我們可以看到,這裏所說的弟子,其實是韓愈的自我評價。就學問而言,他曾說自己“窮於《史記》百家之論”,“凡自唐瑜以來所編竹簡”...有奇意,難達”(兵部侍郎李之書),能研玄機,達至爐火純青之境界。就寫作而言,他自詡“文獻說的是事實,不是歷史”(《送崔二十六李誌》),他要向古文明學習,永垂不朽。就捍衛儒道而言,他說大壹統並沒有長久傳承下去,即使荀子和楊雄還有不足,但他們繼承了孟子,振興了儒家(見《原道》等文)。就人而言,他自稱“驕而驕,惡而樂,恥而欺,不忍傷”(《送窮》),即堅持原則,正直細致;他對自己的政治才能頗為自負。他年輕時說過,他研究過世界形勢的得失,想向項峻前進(見崔立誌書答)。雖然這些評論有壹部分被後人嘲諷,比如有人批評他儒道不純,但總的來說,他在這些方面確實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然而,它的經歷並不順利。下面,這位學生說“過去和未來都很容易被指責”,這是對其跌宕起伏的概述。年輕時,他認為名望唾手可得。但是經過四次進士考試,他還是能夠中得,之後又在吏部調試了三次。他沒能得到壹個官職,只好投靠方鎮做他的幕僚。三十五歲時,他被授予四個博士學位(低於郭子博士)。次年,督諫,同年冬,貶為連州陽山(今廣東)縣令。三年後,任郭子博士被從長安召回。當時,憲宗即位平定了周霞和建南藩鎮的叛亂,顯示了中興的氣氛。但韓愈未能展露臂膀,反而身陷讒言。第二年,他不得不要求離開長安,去洛陽當郭子的醫生。後歷任河南省知縣、尚書省參謀。在致遠七歲四十五歲時,他成了郭子的壹名醫生。所謂“三個醫生是多余的,但沒有治愈”,即壹個是四個醫生,兩個是郭子的醫生。多余,閑置。醫生被認為是遊手好閑的官員。見不到治理,就無法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能。“從頭到腳”也是真實情況的寫照。韓愈未老先衰,到了三十五歲,牙齒已經變白,到了寫《金學傑》的時候,更禿了,只剩下十幾顆牙齒在那裏搖搖欲墜。仕途受挫,體質下降,讓他義憤填膺,傷心欲絕。其實,壹個學生的這篇長篇大論,不過是他為了把胸中的壹塊吐出來而“說得不公平”。

第三段是王先生對陌生人的回答。以工匠和醫生為比喻,說明“宰相之方”在於能不拘壹格,量力而行。據說蒙克和荀況是聖人,但他們不在人間。然後我就被閑置了,沒什麽好抱怨的。最後,如果妳不夠了解,妳不覺得這無異於要求總理用小料嗎?說韓愈“努力讀書卻不贏得統壹”,顯然不是韓愈的真心話,實際上是諷刺泄憤。“動則謗,名隨後。”意思是妳經常被人詆毀,但同時妳的名聲也越來越大。這就更諷刺了。這裏所謂的“名”,主要是指寫作和傳授“古文”的名聲。他的《五諺·名篇》說,因為他文章寫得好,為人師表(其實就是宣傳“古文”理論),所以引起了反感。《答劉》也說:“越是不幸,越是絕名,名存實亡,謗有所歸。”據柳宗元《答魏仲禮師說書》記載,韓愈因為寫師說,後來教書,被人誣蔑,只好匆匆離開長安。至於孟與荀未能相遇雲雲,似乎是由於手淫的運氣;其實也包含了對這種古往今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的憤慨。他看到,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總是“賢者少,無良者多”,而賢者總是失意甚至無法生存,而不矯飾者則是“青出於藍而紫”,“躊躇滿誌”。他憤慨地問:“不知道造物主是怎麽想的!””(全見《與崔》同)這正是封建時代比較正直的知識分子所經常感到的。難能可貴的是,韓愈並沒有附和。他說:“小先生們,心有別。只有當妳善於把握時間時,妳才與天空相連。"(《送窮》)立誌堅守倫理,我寧願當時貧窮,追求“不磨”的美名。

《金學傑》表現了封建時代正直、有才華、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的苦悶,批判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具有典型意義,所以講不完。另外,第二段關於古文寫作的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他的古文理論和文學,也是值得關註的。他所舉的對象止於西漢,因為東漢以後,文章中的駢文成分越來越多,不符合古代作家崇尚散文的思想。除了儒家經典,還有《莊子》、《史記》、《楚辭》、《司馬相如》、《楊雄雜文》等。這些作品往往氣勢磅礴,超凡脫俗,這也是韓愈如此優秀的原因。他曾稱屈原、蒙克、司馬遷、司馬相如、楊雄為“古代英雄”(答崔立誌書)。這與古文運動初期壹些批評家片面反對“道”和文學的審美特征,甚至鄙視屈原、宋玉以下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

《金學傑》以問答的形式表達不見面的感覺,自古有之。西漢時,東方朔寫了《答客難》,楊雄模仿《答客難》寫了《解朝》,後來的作者很多。然而,金學傑仍然能給人以新鮮感。這與其善於變化有關。比如第二段,把王先生的能力寫了壹大段,浩浩蕩蕩,無拘無束;然後三言兩語寫下意料之外,語氣強烈。其間自然形成了急轉彎,整段整體氣勢酣暢淋漓。第三段平和謙和,似乎火氣也沒了;細細品味之下,覺得苦澀,無奈,憤懣,諷刺,與第二段形成對比。再比如,整篇文章讓人心酸,讓人深思,但有些地方又顯得幽默。如果老師諄諄教誨,態度莊重,學生卻在嘲笑;為了說服徒弟,王先生不得不妄自菲薄,甚至聲稱要偷陳水扁。這些地方說明王先生真的很被動,很搞笑。總之,全文雖然結構簡單,但其內在的氣勢和趣味卻是五花八門,很有嚼勁。之所以讓人覺得新鮮,與其語言的形象性和新穎性有關。如把王先生的勤奮學習形容為“滔滔不絕”、“手到擒來”,把他的平庸形容為“循規蹈矩升官,刺探陳編為盜”,把他的人才選拔培養形容為“爬來爬去、挑來挑去、潤物細無聲”,既把抽象變成具體,又使形象自覺。至於“貪多嚼不爛”、“不要捐得太多”、“滿嘴風雅”、“歪牙”、“同作異曲”、“動不動就背黑鍋”、“放在閑散處”之類的話,既有獨到之處,又言簡意賅,成為今天常見的成語。再如“業精於勤,樂不思蜀;思想中做的事,在後續中毀滅,等等。,把豐富的人生經驗提煉成短句,發人深省,如同諺語。短短的壹篇文章中,這樣的原創句子如此之多,讓人不禁驚嘆作者在文學語言上的創造能力。此外,本文的體系沿襲了楊雄的“節抄”,采用押韻的賦體,並運用了大量排列整齊的句式,使其聽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也增加了其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韓愈(65438+768-824年2月25日)河南合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昌黎縣祖籍”,人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唐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中卿大臣韓浪之子。元和十二年(817),任宰相裴度三月司馬,抗擊“淮西之亂”。出聲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仕宦沈浮,累動吏部侍郎,史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韓愈病逝,享年57歲,被追授為禮部尚書。謚號叫“文”,所以被稱為“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追封昌黎郡伯,祭拜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譽為“文章大家”、“文學百代宗”。他與柳宗元並稱“劉漢”,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並稱“千古四大文學家”。主張“文道合壹”、“說話要雷厲風行”、“做事要有分寸”、“言出必行”。

作為壹種理論,對後世有指導意義。他是《韓昌黎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