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如何開展幼兒園啞劇排練工作

如何開展幼兒園啞劇排練工作

熟悉我的同事經常嘲諷我是“啞劇專業人士”。我很喜歡這個稱號,也願意接受。是的,我喜歡啞劇。我喜歡和孩子們壹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我喜歡排練和表演。也許,妳會問,“排練啞劇難嗎?”我可以誠實的說:“我發自內心的愛,壹切困難都不是問題!”“而且,通過2011學年的嘗試,我覺得如果能結合平時開展的學習區域活動,設立表演區,引導孩子進行相關的啞劇排練,可以事半功倍。

下面,我就通過三個“如何”(如何選材?怎麽排練?如何改善?)來談談如何在學習區排練啞劇。

問:啞劇,如何選材?

啞劇的選材其實非常廣泛。所有兒童熟悉的故事、童話、繪本,以及兒童周圍生活中有趣、有意義的人和事,都是兒童表演的基本素材。但是,如何迎合大班幼兒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讓他們主動去表演這個故事,還應該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故事內容和情節要豐富,人物多,性格明顯。

故事要先轉換成劇本,語言要朗朗上口,便於孩子掌握和表演。

劇本不是壹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幼兒的需求及時調整的。

例句:每個人都聽說過成語“葉公·龍浩”。如果讓妳安排角色,妳會選幾個?(2——葉公,龍王;三——葉公,龍王,書卷氣十足...)其實孩子對角色扮演的渴望遠超大家的想象——九個(葉公,他的妻子,兩個丫鬟,東南西北四條海龍,旁白),那麽這個大反轉是怎麽發生的呢?我給妳簡單介紹壹下。

在迎接龍年期間,應兒童的要求,在我們的區域活動之壹“戲劇角”張貼了葉公·龍浩的海報。剛開始的時候,正如大家剛剛猜測的那樣,只有葉公和龍王兩個男角色,但是每天都有十幾個人圍觀,但是這種情況只持續了三天,班裏的女生“領頭羊”唐唐就坐不住了。事實上,從她兩天前的針對性評論來看,她已經表現出了參與的願望。在地區活動評估會上,她說,“...不像。如果我來演葉公,那會更好。”然而,當時有些孩子反對:“葉公是男人,妳是女人。怎麽能演戲呢?”當時唐唐被打敗了。她也找我幫忙,我沒有直接介入。然而,在堅強意誌的驅使下,她沒有放棄。經過不斷的磋商,她得到了兩個主角的同意,並增加了壹個角色扮演葉公的妻子。後來在排練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只能當花瓶,沒有臺詞,於是就想出了壹個新的扮成孕婦和丫鬟聊天的故事。班上許多孩子看到唐唐成功地加入了“葉公·龍浩”號船員,並要求加入。之後,兩個女仆,四個龍王和壹個敘述者出現,為女士和葉公服務,原來簡單的劇本經過他們的改編後更有童趣。

分析: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大班的孩子願意參與戲劇表演,有強烈的表現欲望,但當角色太少時,他們參與的興趣可能會受到壹定程度的抑制。如果那天沒有唐唐的“主角”,也許這部劇就不會有後來那麽多的角色,也不會激發那麽多孩子主動參與,更不會創造出後來那麽多新的情節。所以我建議在選材的時候,盡量考慮壹些角色比較多的故事,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還有可以分批邀請孩子參加演出。畢竟表演的角色總是比全班少。比如壹組孩子壹周,不僅可以讓同組的孩子互相熟悉,默契地表演,還可以讓孩子互相觀察,取長補短。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好想法會不時出現,所以老師要及時刪除和調整劇本,讓劇本真正成為孩子積累新奇想法和經驗,並熱情表達的真實記錄。

問:如何排練啞劇?

——要讓劇本活起來,前期離開排練是必然的。這個過程是每個人最難的地方,包括上壹個。不僅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能力不如成年人,而且剛接手的時候,班裏的孩子都沒有接觸過戲劇表演,大部分都沒有看過現場啞劇。表演經驗的缺乏往往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指導經驗不足的老師,往往會陷入為了成績而急功近利的境地,讓孩子累,老師也累。

那麽如何克服困難呢?通過幾部劇的錘煉和不斷反思,我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

保持頭腦清醒,慢慢來。

例:還記得第壹次為大班畢業典禮排練的啞劇《兔子與狼》,以及當時的經歷。

我時間不夠,就草草把劇本告訴了孩子,讓他們帶著材料回家練習。但是第二天排練的時候,孩子們不僅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麽角色,而且臺詞都不會對,位置都搞不清楚,更別說表演的惟妙惟肖了。我只記得當時我很焦慮。為了盡快安排好節目,我只能讓孩子壹遍又壹遍的練習,但還是沒有進入狀態。過了幾天,情況壹點也沒有好轉。於是,我覺得他們可能不知道怎麽演戲,我就玩壹會兒這個玩壹會兒那個,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但是輪到我演戲的時候也是壹樣。我在出汗,我的喉嚨又痛又啞。最難過的是,當我再對孩子說“不行,我們再來壹次!””這時候,壹個小孩小聲抱怨道,“我好無聊!“再練壹次!真無聊!”我突然不知道該怎麽辦。

接下來的日子裏,我不停地抱怨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思考如何扭轉局面,於是排練的次數和時間也相應減少,但意外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突然發現孩子們的表演位置和出場順序已經不需要壹壹指出了。雖然表演不生動流暢,但也能把角色該說的話說完,完成動作。

解析: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啞劇的排練也是如此。妳想得越多,

當妳想按照自己的排練時間表來的時候,結果大多不盡如人意,最糟糕的是孩子會討厭排練。從完成第壹個啞劇開始,我就深深體會到,我面對的是壹群學齡前的孩子,他們就像拔節期的幼苗,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有自己的頓悟過程,老師要向農民學習,在努力的同時要有耐心。

特別是從2011學年開始,我嘗試將啞劇排練和日常學習區域活動結合起來。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發現,雖然每天的區域活動時間不長,但是積少成多之後,孩子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慢慢理解劇本的內容和角色內涵,甚至有的孩子能想出好點子讓劇本錦上添花,或者比劇本更生動。

還有,當劇本比較復雜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分段排練,讓孩子慢慢熟悉劇本,慢慢完整地解讀整部劇。比如在表演區,可以通過批量張貼故事情節圖片或者帶圖片的海報來提醒孩子最近的表演進度。這樣孩子表現紮實,老師也能馬上了解孩子的表現,及時給予指導。

遊戲介紹比較好玩。

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孩子們最熟悉的故事之壹,但這需要真正地扮演這個角色。

色彩特征對大班兒童來說很難,因為他們的表演經驗很少,而且經常有動作模式。於是在表演區開始新劇排練之前,我和孩子們玩了“孫悟空打妖怪”的角色猜謎遊戲(詳見下面附件)。五個人自己分配角色,但是表演前不暴露身份,不說話,不拿道具,最好不要重復表演。誰能演得讓大家壹眼就能猜到,誰就是成功的。剛開始的時候,班上大部分孩子基本都是按照兒歌的內容來表演的:唐僧雙手合十,豬八戒握拳做長鼻子,沙僧做挑,孫武怒目而視,妖怪張牙舞爪。不過幾組之後就有了標新立異的。唐僧騎著馬,盤腿念經,拿著棍子化緣。豬八戒揉揉肚子,托著肚子,悠閑散步,打個盹;沙僧摸了摸胡須,壹手叉腰,壹手叉指。孫悟空已經撓頭,翻筋鬥,單手環顧四周;怪物扮演老人和女孩,各種動物,等等。後來新劇排練開始,孩子們積極參與,各有特色地表演。

解析:看似簡單的遊戲,卻達到了讓大家玩得開心,讓孩子在新劇中有所表現的目的。

興趣,還可以通過孩子們之間的動作來分享他們對角色的理解。這正好印證了壹句話——“遊戲是孩子活動的主要內容,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遊戲中模擬的動作和馳騁的想象力能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快樂。

事實上,在自由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孩子們三三兩兩聚在壹起組建家庭或模型。

模仿動畫電影中人物的言語、動作或表情,是幼兒時期戲劇的最初形式。從孩子們的角度來看,啞劇是在輕松自由的地域活動氛圍中排練的,並不是壹次又壹次有趣的遊戲。因此,在開始戲劇排練時,不妨借用壹個巧妙的遊戲(猜角色、猜故事內容、留副本和相關音樂遊戲)作為導入線索,激發孩子的表演興趣和創作激情。

師生互動促進理解

示例:

①“葉公·龍浩”扮演龍王的角色。

程程剛演了幾天龍王,然後就沒精打采了。他仔細詢問後得知,有小朋友說他戴頭飾是為了扮演龍王的角色,但他並沒有電視上演的龍王那麽有活力。於是,每個人都給成成出了很多主意,有的說他想要戴龍鬥篷,有的說龍王只會穿著鬥篷往下看。但是我在哪裏可以得到這個龍角和鬥篷呢?大家都帶著這個問題回家了。第二天,成成穿著自己的龍紙包鬥篷來到了話劇角。郝好在自選素材區用麻花棍綁了壹個圓形頭帶,用紙板畫了壹對角,剪下來用膠帶固定在圓形頭帶上;晶晶把壹根麻花棍纏在壹起,用絲帶綁在成成的腰上,從後面看真的像壹條龍尾。重新打扮過的程程,在表演上更加投入和自信。

②壹只老鼠娶壹個女孩幫助太陽、烏雲、風和籬笆找到角色特征。

孩子在玩太陽、烏雲、風、籬笆的時候,只是壹味的照搬繪本裏的對話,沒有動也沒有清晰的表達出每個角色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系,所以我扮演“老鼠爸爸”的角色,和他們對戲。“我女兒不能受委屈。如果她想結婚,她必須嫁給最好的。妳最擅長的技能是什麽?”孩子們開始陸續思考自己的角色特征。韓寒說:“太陽裏最厲害的是它的光,而我是剛剛升起的太陽。”我又問:“太陽早了。妳刷牙洗臉了嗎?”然後韓寒伸了個懶腰,模仿刷牙洗臉。我及時向他豎起了大拇指。陶陶說:“烏雲可以遮住太陽。”身後的涵涵說:“可是風可以把我吹走!”“我模仿《鼠爸爸》被風吹得東飄西蕩,然後我驚訝地說:“不對,風來了!”陶陶嘴裏拖著長音喊著“風來了”,側身跑下了舞臺。……

分析:由於年齡和表演能力的限制,孩子缺乏生活經驗和表演經驗是很正常的。但教師可以通過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嘗試實現如何及時捕捉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啟發孩子把握劇本內容或改進其演繹方法。

我們不妨多看看。重點觀察和了解兒童遊戲目前的水平,以及角色表演中是否有不妥或調整的地方,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我們不妨多問壹些。了解孩子在排練中遇到的瓶頸或困難,並立即給予幫助(道具:成品、半成品、材料等。;討論交流;鼓勵和欣賞。)

我們不妨行動起來。老師和孩子本來就是平等的朋友。作為老師,他們有時可以主動參與孩子的排練,既可以增進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又可以通過互動表演啟發孩子對角色的思考,還可以讓孩子從妳的表演中獲得壹些表演經驗,比如如何用誇張的動作讓角色更豐滿;如何用抑揚頓挫讓表演更加生動等等。

問:如何打磨完善啞劇?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我自己也在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人無完人,戲也沒演完。每壹部啞劇的呈現,總會有不同的遺憾,但如何讓遺憾少壹些,我想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選擇合理烘托氣氛和人物的音樂。

音樂可以生動地烘托氣氛,有效地襯托出每個角色的特點,使啞劇更加生動飽滿。而且孩子的樂感很強,音樂的形象有助於小演員和觀眾理解劇中的形象和氛圍。

如啞劇《老鼠嫁女》中出現太陽、烏雲、強風、墻壁時,用不同的模擬聲音或音樂片段,使人物形象生動幽默。再比如劇中喜慶的鞭炮聲和嗩吶音樂,讓整個場景充滿了節日的色彩。小觀眾不用等轎子出場就知道鼠女結婚了。

互相觀摩,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

由於區域活動基本都在上午進行,孩子們來園的時間有早有晚,所以剛剛開辟了壹個戲劇角。

當時發現孩子之間的組合多是隨機的,經常換搭檔,所以表現往往不穩定。所以在後期的表演區,老師們用了兩種方式引導孩子們互相觀看:壹種是把孩子們的表演錄制下來,在電視上播放(空閑時間),另壹種是在分享環節把孩子們的現場表演做得很短,從而使排練過程成為壹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再次,我們還設置了演員排練臺(也是小朋友提議制作的),每周分組定時使用表演區。

這種不斷的排練過程,往往能激發出孩子創作表演的新火花。比如在葉公龍浩,班裏三組孩子表演同壹個故事,雖然都傳著葉公唱歌贊美自己、葉公夫婦商量給孩子取名為“龍兒”等幽默經典片段,但為了讓自己組的表演在同伴觀察中更加突出,孩子們在角色分配、劇情對話、表演技巧甚至。這樣壹個排練-觀察-交流-排練的磨礪過程,可以讓孩子不斷借鑒同齡人的表演經驗,在淺薄的競技氛圍中不斷嘗試突破和創新,讓自己的表演能力更加成熟。

另外,表演措施的每周輪換也可以保證每個孩子都參與到表演區,因為排練的時候不能缺席,輪換的時候督促孩子準時到園,抓緊時間認真排練,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應該讓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用神聖的勞動按照自己的情感進行創造,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才能。”我想,通過學習區的活動,孩子們不僅可以在日常活動中積累壹點表演經驗,體驗表演的快樂,還可以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藝術能力和表演能力,積極、主動、創造性地表達對啞劇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從而迸發出表演的熱情,最終演繹出屬於自己的童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