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城(今陜西省Xi市)是隋朝的首都。關中雖有沃野之稱,但地狹人多,產量不夠京師使用,全靠東部各州(縣)的賦稅。隋文帝隋文帝因渭河大小無常,沙淺流深,常阻水運。於是,在開皇四年(584),他命令宇文愷帶領壹名水利工程師另開壹條水道。渭河從傲慢的興城西北引出,略循漢代曹運河故道,在潼關匯入黃河,全長三百余裏,名曰廣通運河。自此水運有利,關中倚仗,故又稱富民渠。仁壽四年(604),改稱永通渠。
隋七年,為做準備,開瀆,北起(今江蘇淮安),東南經射陽湖與韓溝相連。從而溝通了楊珊與江都(今江蘇揚州)之間從淮河到長江的交通要道。
大業元年(605年),楊迪楊光修建東京(今河南洛陽),從河南、淮北兩縣招募男女壹百多萬人開鑿通濟渠。通濟渠西段從東京西苑引谷水、洛水,沿東漢陽曲古河道向東流,在偃師東南入洛河,從洛河入河。東段黃河自斑竹(今河南滎陽睢水鎮東北牛口峪附近)向東,循汴水舊路至均邑(今河南開封)以東,轉向東南,經陳留、邱勇(今河南杞縣)、香邑(今河南睢縣)、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以南)。同年招募十余萬淮南民工疏浚,改造春秋末期吳王夫差開鑿的溝通江淮的漢溝,取代楊珊。通濟渠和韓溝是隋朝開鑿的最重要的兩段運河。這條運河有40步寬。楊迪多次乘坐高大的龍舟,率領龐大的船隊往來於東都洛陽和揚州的江都宮之間。
大業四年,招募河北各縣男女百萬余人,開永濟渠,引至沁水南通黃河,再於沁水下遊東岸挖渠接青、齊水,循白溝、清河舊路東北至德州(內黃至武城,渠在渭河之西;武城至德州,運河在渭河以東),沿現在的南運河到達今天的天津,再用水谷連接桑幹水(即天津至武清的白河和武清至北京西南郊區的永定河)至卓君(今北京),全長兩千多裏。大業七年,煬帝準備親征朝鮮,乘船從江都經韓溝、通濟運河,渡黃河入永濟運河,直抵卓君。以及“蔣發、淮河以南的民夫和溧陽、濼口的倉庫,運到卓君縣,壹千多裏”。
大業六年,楊迪欲東征江都,開鑿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道,溝通長江與浙江的航運。大致用六朝以來的古運河來疏導,與今天的大運河江南段略有相同,只是崇德以南段在今天的大運河以南。它有800多英裏長,10多英尺寬,可以通過龍舟。但“東遊會”的計劃並未實施。
運河兩岸,是寬闊的禦道,種著壹排排柳樹。從長安到江都,建了四十多座離宮。此外,運河沿岸還修建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儲存糧食的地方。其中有著名的溧陽溧陽倉(今河南浚縣東南達賚山腳下)、洛陽羅興倉(後改名洛口倉,今河南珙縣東北,方圓二十余裏,有3000個坑,每個坑可裝糧食8000石)、羅惠倉(隋唐時曾在洛陽以北七裏,周圍有300個坑)、 以及河陽的倉(隋唐)河陽倉(今河南省孟縣南,黃河北岸)、單縣的長倉倉(今河南省三門峽西南)、華陰的廣通倉(後改名永豐倉,今渭河入黃河)、京師大興城的太倉、楊珊的楊珊倉(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北運河以東,儲糧壹百多萬石)。 隋朝末年,到處鬧饑荒,餓死的人不計其數,但這些倉庫裏都是糧食。
隋朝開鑿的這壹系列運河西起京城大興城,北至卓君縣,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裏。它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把史靜、杜東、卓君(幽州)、均益(汴州)、梁軍(嵊州)、楊珊(滁州)、江都(揚州)、吳軍(蘇州)、余杭(杭州)相互連接起來。當時運河上有“絡繹不絕的商旅和船只”,促進了隋唐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維護了國家統壹和中央集權。
從隋朝到唐朝,所有的運河都叫漕渠或漕河,而通濟渠的東段叫汴渠、汴河或汴水,漢溝、江南叫關河。永濟運河名稱不變,但已與沁水隔絕,源頭為清、齊。在所有路段中,連接長安、洛陽和江淮地區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仍然是最重要的,構成了唐朝的生命線。漢高祖和唐太宗統治時期,每年從江淮地區運到長安的糧食約為20萬萬石。自高宗皇帝以來,國家的使用日益增加,每年運輸的大米已達250萬石。肅宗以後,中原被破,政府財政收入主要靠江南。所以這條運河的通行直接關系到帝國王朝的存亡。永濟運河仍是河北省的主要交通幹線。衛州(今河北省東北)沿運河在開元城西建百余棟,“以儲江淮之貨”,周貝(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寶被稱為“天下北庫”。
隋唐運河長期不能順利通航。除了受到戰爭的阻礙,自然因素也給航運造成了許多困難。比如關中的運河,唐初就淤塞廢棄了。漕運由渭水改為長安。洛口西至關中,以黃河為交通要道,中間三足鼎立,經常發生沈船翻船事故。所以洛陽到陜西的這段路,有時候要走陸路運輸,勞動強度極大。邊渠和淮南草渠經常因淤積影響水運。同時,運河運距長,運河沿線氣候不壹致,或多雨或少雨,水運常因運河水淺、黃河浪高而停航。
為解決長安糧食和國家用糧危機,玄宗時,裴耀慶提出將杜東至陜州的陸路運輸改為水路運輸,並在黃河三門山北岸開辟壹條十余裏長的山路,供短途車輛運輸繞過險路。當汴河進入黃河口時,將處置壹個倉庫。江淮大米納入這個倉庫後,會發放到江淮。從這個倉庫進入黃河洛水,由政府雇船運載。在三門,山東設壹個倉庫,西部設壹個倉庫。大米用船運到東倉,再用陸路運到西倉,再用船運到關中的倉庫。水流時運,天晴時停,不浪費時間,減少損失。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八月,玄宗采納他的建議,下令在汴河口(今河南滎陽東北,印盒故城西李三)設印盒倉,在山東三門設金吉倉,在山西三門設鹽倉;三門山以北,十裏山路開通陸路運輸。從江淮運來的糧食全部帶入印盒倉庫;從印盒倉到杜東倉,再納入嘉倉,送到關中太原倉(即遂昌倉),再運到永豐倉(即遂廣倉)、渭南倉、太倉。姚慶被任命為江淮、河南轉運使,三年運送了七百萬萬石,節省了四十萬元的陸路運費。但在三門峽中部,用汽車代替船還是很困難的,峽谷兩端都要卸貨搬家。天寶元年(742年)二十九年,陜縣太守裏奇在三門峽仁門以東的巖石中開鑿人工水道,史稱三門運河或“開元新河”、“天寶河”。在山頂上開鑿壹條纖維路等待河水上漲,讓纖夫拉船通過河道,從而打造了壹個從江淮到關中的整體水運局。然而,這條通道很快就因為巖石崩塌而被廢棄。天寶元年,魏健作為水陸交通的使者,在關中開辟運河,從元西(今鹹陽西南)築起堰來分流渭水,攔截溺水者和遊泳者,順著隋漕運河舊路向東,到達永豐倉與渭水交界處。在長安城東,還開鑿了廣運潭(隋唐長安城東北九裏),認為是曹船只的停泊處。於是江淮油輪直接到達長安,裝載了四百萬萬石等錢物,為唐代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