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古人認為天是壹,地是二,天地加起來是三。“三”既是壹個數的概念,也是壹個萬物的象征,所以說宇宙有三才:天、地、人;天空中有三種光:太陽、月亮和星星;皇帝中有黃三:伏羲、神農、黃帝;還有於霞、商湯、周文王;其中有三曹和蘇三。曹操、曹丕、曹植並稱為三曹;蘇洵、蘇軾、蘇轍被稱為“三蘇”。另外,古代有壹種演奏音樂的方法叫“三疊”,就是唱壹首古歌時反復重復壹句話。著名的《陽關三疊》是中國十大古琴曲之壹。古今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三部曲”;漢字組合有三水成苗、三木成森、三口成品、三晉程心、三晉景程、石三程磊等。有很多名言,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壹己”、“三思而後行”。
關於“四”這個數字,古義多含有全面、滿足、包羅萬象(四四)的意思。所以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首詩”:奇石元谷、陸石沈工、韓石韓穎、石矛毛公。此外,戰國時還有“四王”:孟嘗君、平原君、淳沈駿、新淩俊;傳說有四大美女:Xi石、王昭君、丟辛和的故事;元曲有四大名校: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書房有文房四寶:紙、墨、筆、硯;文人有“四藝”:琴棋書畫。總之,古人視“四”為吉祥如意。
於是,人們把那些不誠實、不正當的言行斥之為“不三不四”。明代施耐庵曾在《水滸全傳》第七章中用過這句成語:“這夥人不負責任,拒人於千裏之外,不可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