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趙這廝真是奇怪。什麽意思,關的侍女也很奇怪?

趙這廝真是奇怪。什麽意思,關的侍女也很奇怪?

這是清初著名學者、反清義士傅山《執燭》詩中的兩句話。

拿著蠟燭

清福山

舉燭嘆息,男主欲傷其心。趙這家夥真是奇怪,而且還很會管理丫鬟。

醉翁之意不在酒,老狂更狂。還有不止壹輪,去哪裏發文章。

給…作註解

1,趙四:指趙孟頫。元代著名書法家。

2.很神奇:很神奇。

3.關婢女:關道生,趙孟頫的妻子,也是壹位著名的畫家。

4,也很:不是普通人。

附錄:

從傅山對趙孟頫的評價談起

自知不言而喻,自知不易,自知難,知人更難。認識和了解壹個人需要壹段時間,甚至是壹生的經歷。評論別人容易受評論者的情緒和喜好影響,在情緒波動中很難做到公正,表達自己的喜好也不客觀。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引用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偏差。

在書法史上,因人因事而廢書的現象很多。比如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700多年來名聲受損,書法成就被貶低和冷落。他的歷史貢獻被低估了。原因是趙孟頫在元朝做官,當了二臣。相對於唐代的顏真卿和明末清初的黃道周,趙孟頫的行為自然屬於“叛逃、卑鄙、無骨”,他的書法自然也受到牽連。明代書法理論家相穆評價其書說:趙孟頫的書溫潤飄逸,仿佛承襲自右軍,嬌媚細膩,極缺大節之氣。清代馮班也說:趙書細膩,幾乎等於右軍,但精神不如宋人。傅山晚年的評論,對於能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評價趙孟頫書法的人來說,還算公允。

傅山年輕時認真學習趙孟頫的書法。但清朝勝明朝之後,傅山對國家滅亡的仇恨放不下,對事情的敵人趙孟頫變得極為輕蔑,不能容忍趙孟頫兩位大臣的行為。他告誡後人:“我不太喜歡趙子昂,但我討厭他的書,因為他的單薄,我討厭他的書,因為他的淺薄庸俗。”意思是因為妳看不起他的人,所以看不起他的書法。這樣的評價也屬於人們浪費書籍的觀點。但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康乾盛世的逐漸形成,我們見證了社會的逐漸穩定和繁榮。對比晚明的混亂與腐朽,傅山不得不重新思考。在他的詩《手持蠟燭》中,他寫道:

“執燭嘆息,人欲斷腸。趙這家夥真是奇怪,而且還很會管理丫鬟。

醉翁之意不在酒,老狂更狂。還剩下壹筆的時候去哪裏貼文章?"

詩中的“奇”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趙孟頫的敬仰之情。這時,傅山開始理性地看待趙孟頫。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清朝統治的逐漸鞏固,明亡的歷史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現實;也許傅山意識到了壹個知識文化人將文化代代相傳的不易和歷史意義。反正此時此刻,傅山大概也意識到了,趙孟頫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寄托在手中的筆上,是多麽可貴。在這首詩中,傅山相當肯定了趙孟頫夫婦高超的藝術成就,也包含了傅山對明朝滅亡大勢的認同,是對代代相傳的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壹個搖搖欲墜的腐敗的前朝相比,國家的繁榮和公民的安全對人民來說更為重要。

可能妳覺得傅山怎麽會做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現在,人們對世界和事物認識的規律是隨著事物的發展而逐漸認識的。對事物的認識需要壹個過程,不會因為人的情緒和主觀願望而改變。這就是事物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事實上,如果我們對趙孟頫的苦難、抱負和理想有更多的了解,就更容易理解為什麽兩個文化巨人會有相同的胸懷。

趙孟頫雖然是元朝的官員,但地位顯赫。但是,他的人生屬於悲劇。伴隨他壹生痛苦的,不是他的天賦不足,而是他內心的自責和愧疚。壹直壓在他心頭的巨石,無非是他太了解的儒家道德規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違背了這種規範,他的頭腦也時刻被這根鞭子抽打著。靈魂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又會對誰說呢?

趙孟頫33歲時,元世祖忽必烈在元朝首都接見了他。年輕的趙孟頫興奮不已,不禁有點沾沾自喜,於是說:“幾個讀書人學而優則仕,蓋也要為國所用。”然而,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他很快就感到了悔恨。三十七歲,在北京四年後,寫出了《誤墜塵網,四度北京春》這首詩。後來他寫了壹首詩《罪出》,心裏的難過無以言表:

“在山中,是深遠,在山中,是草。老話說得好,見事不早苦。

這輩子想壹個人,山川峽谷送我臂彎。讀書時自娛自樂,狂野時自我保護。

是誰讓塵網落下,被輕輕纏住。曾經是海鷗,現在像籠中鳥。

哀嘆誰來照顧妳,毛玉會每天督促妳。"

在這首詩裏,趙孟頫內心的矛盾和痛苦非常明顯。這種痛苦的心情無法對人訴說,於是他帶著妻子關道生做了虔誠的佛教弟子,只能從佛教中得到解脫。

趙孟頫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造型,只能在詩中感慨世事艱難。他還寫了壹首詩:

“名氣也有嗎?富有又安全。只有過了百年,文字才能代代相傳。

就像春天裏誕生的小溪,妳必須下定決心去做。悠閑地背詩,安靜地學習右軍的文字。"

此時的趙孟頫能夠靜下心來,閱讀古人的詩詞,追求魏晉書法的風格,對書法藝術的深情,成為趙孟頫擺脫內心痛苦的精神寄托。貞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駕崩,趙孟頫借口生病,終於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吳興。趙孟頫在江南生活了四年,他覺得相當自在。然而,當我回顧我的壹生,我不禁感到悲傷,並寫下另壹首詩:

“牙兒頭六十三,人生事事恥。只剩下筆墨硯臺的情懷還在,留給世人當笑話。”

牙齒和頭發都沒了,他感到慚愧的是,在他63年的生命中,除了繪畫和書法,他壹無所成。他的妻子關道生寫歌詞勸他:

“命很貴,王侯將相,名利不可免。它就像壹艘船,我要回家休息。”

1322年,趙孟頫病逝,享年69歲。他的書法飄逸靈動,前無古人。後人把他的書法稱為:“肉不去骨,筋不露。雖然姿態嫵媚四溢,但是浪很成熟。如富肌玉環,霓虹舞,而非銷魂。”趙書是美的典型,就像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顏真卿書法的風格之美,無與倫比。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樹起了壹座豐碑。蒙古軍隊征服了南宋,而趙孟頫用優秀的漢文化征服了可汗的後代,使火種不滅,古法不失。對於這樣壹個把學者的微薄之力發揮到極致的人,人們還能要求什麽呢?

也許傅山通過這種方式了解了趙孟頫的心理歷程,也可能他知道的更多。晚年的傅山,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理解了趙孟頫。這就是他發出由衷感嘆的原因。才可以“舉燭嘆息”,認為“那個人”已經心碎。會覺得趙書“古怪”,連關道生也是“非常”。

事情就是這樣。沒有相同或相似的經歷,沒有相似的理解,沒有相似的文化素養、性格氣質,妳就不會真正理解壹個人、壹件事,也就很難理解這個人、這個事。壹個人的經歷、修養、性格、氣質都是變化發展的。從傅山對趙孟頫的了解中,我們應該知道,只有深入了解,出於公共利益,才能客觀評價壹個人。

鏈接地址:/content/10/1211/22/4283304 _ 77227505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