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帶有科學哲學的成語。

帶有科學哲學的成語。

看圖找好馬——順著線索尋找某物

此成語出自“以林伐山”,伯樂《項》有“日暮,蹄如累桑”之說,其子執“馬靜”為馬。遇到大蛤蟆,他對他爸爸說:“我弄了壹匹馬,跟那匹略壹樣,但是蹄子不如樂曲。”

孫楊,春秋時期秦國人,據說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馬專家。他壹眼就能看出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天上掌管馬匹的神,所以人們稱孫楊為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己豐富的馬知識經驗編成了壹本書《相馬經》。在書中,他寫下了千裏馬的各種特征,並畫了許多插圖供人們了解馬。

伯樂有壹個智力很差的兒子。他讀了父親的《香馬經》,他很想出去找壹匹千裏馬。不遠處,他看到壹只大蛤蟆,趕緊捉住它,告訴父親:“我找到壹匹好馬,跟妳書《相馬經》裏說的差不多,只不過它的蹄子不像是疊起來的酒塊!”

伯樂看著兒子手裏的大蛤蟆,不禁又好笑又生氣。他幽默地說:“這‘馬’愛跳,不會騎!”

畫餅充饑

三國時期,魏國有個叫魯豫的人。他十歲成了孤兒,他的兩個哥哥相繼去世。戰亂中,他辛辛苦苦養活寡居的嫂子和侄子,生活十分艱難。他因其個性和學識而受到人們的稱贊。

後來魯豫做官了。他為官正直,三年多,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魏明帝非常信任他。

當時選官壹般是由人推薦,推薦人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這些名人大多只註重空談,不註重實際,互相吹捧,這讓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鐘時,下令:“這次選拔要由陸玉來推薦。選人不要只看名聲。成名就像在地上畫了壹個餅,其實是不能吃的!”

“畫餅充饑”這個成語就是由這個故事而來的。如今常以此比喻用幻想來安慰自己,或說明虛名無用。還有壹個成語“望梅止渴”,也有類似的意思。

思梅止渴——以虛幻的希望自慰

南宋劉義慶寫《天下第二十七回》:“吳偉在戰鬥中迷了路,全軍口渴,所以說:‘前日有大梅林,赦子,酸甜解渴。’士卒聞之,滿嘴水,可得前源。"

望梅止渴的心理學原理

換句話說,曹操帶領他的軍隊到了壹個沒有水的地方,士兵們非常口渴。曹操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們說:“前面不遠處有壹片大梅林,李子很多,酸甜可口。然後我們會玩得很開心。”聽了這話,士兵們都流口水了,不哭了,加快了行軍速度。

在電影《上甘嶺》中,我們可愛的連長還成功地表演了壹出現代版的“望梅止渴”。電影裏有這樣壹個情節:在坑道嚴重缺水的危機下,連長給戰士們講了壹個“梅子”的故事,引得戰士們壹個個咽下口水。

其實,望梅止渴這個典故,講的是壹個很有趣也很普遍的心理現象——通感。通感是指壹種感覺引起另壹種感覺的心理活動。具體到望梅止渴這個典故,就是聽覺引起的味覺。除了味覺和聽覺的聯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體驗:看到紅、橙、黃三種顏色會產生壹種暖色的感覺,而看到藍、藍、綠三種顏色會產生壹種冷、涼或清爽的感覺,所以前者稱為暖色,後者稱為冷色。這是視覺引起的溫度感知的結果。

最常見的是色聽共感,即聽到壹個聲音會引起壹種顏色的感知,通常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淺色。心理學家H. S. Langfeld曾經做過壹個關於顏色聽覺聯覺的實驗。結果表明,不同的音符會引起不同的顏色感知,對於同壹個人來說,音調與顏色的關系相當穩定。有些人7年後還保持著C調和紅色,D調和紫色,F調和粉色,B調和很亮的銅色的對應關系。

正是由於通感的普遍存在,人們才把這壹心理學原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現代廣告中。

偷鐘塞住耳朵——自欺欺人

春秋時期,晉國貴族智伯滅了範。有人趁機跑到範家偷東西,看見院子裏掛著壹口大鐘。這座鐘是由精美的青銅制成的,有著精致的形狀和圖案。小偷非常高興,他想把這只漂亮的鐘帶回家。但是這個鐘又大又重,所以它不能被移動。他想的辦法只有壹個,那就是打破時鐘,然後分開搬回家。

小偷找來壹把大錘,拼命朝鐘砸去。砰的壹聲巨響,把他嚇了壹跳。小偷慌了,心想這下糟了。他跳到鈴鐺上,試圖張開雙臂蓋住它,但鈴鐺怎麽能被蓋住呢?鐘聲仍在遠處回蕩。他越聽越害怕。他不由自主地收回雙手,使勁捂住耳朵。“咦,鈴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很高興。“精彩!捂住耳朵就聽不到鐘聲了!”他馬上找來兩個布球塞住耳朵,以為沒人能聽到鐘聲。於是我松手去撞鈴,鈴壹響,就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沖進來,抓住了小偷。

故事出自《魯氏春秋:自知之明》。“偷鐘”被形容為“偷鐘”,比喻掩蓋愚蠢和自欺欺人。

過分熱情會把事情搞糟

戰國時期,宋國有壹個農民,他種了壹塊地。栽下幼苗後,他希望它能很快長高。結出果實。他每天都去地裏看,可是秧苗長得很慢,他很著急。怎樣才能讓幼苗盡快長高?

天氣很好,陽光明媚。他去地裏壹棵壹棵地拔起秧苗。回家後,他自豪地對家人說:“我累死了。我幫助何苗長高了。”當他的兒子去田裏時,所有的秧苗都死了。

拔苗助長:原“拔苗助長”,後改為“拔苗助長”。

評論:

這則寓言從反面生動地說明了壹個道理: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只能好心辦壞事。

像熟練的屠夫切割牛的屍體壹樣熟練地工作——非常熟練/專業地做某事

壹個懂牛的專家,後來被莊子用來形容養生的寓言。

出自莊子。也就是說,“精於解牛”其實是莊子創造的壹個詞。

這壹天,我的技術工人應邀到文家為他宰殺了壹頭肉牛。只見他手壓牛,肩靠牛,腳踩牛,膝蓋靠牛,動作極其熟練。當他把屠刀刺向牛的時候,肉從筋骨上剝落的聲音配合著我這個技術工人運刀時的動作,顯得那麽和諧美好。他宰牛時的動作就像在商湯時代的音樂《桑林》上跳舞,解牛時的聲音和姚樂的《京首》合拍。

站在壹旁的文驚呆了。他不禁大聲驚呼:“哦,太神奇了!妳宰牛的技術怎麽會這麽高超?”

壹問,我的技術工人趕緊放下屠刀,對文說:“我更喜歡探索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普通的技術技能要好。”剛學宰牛的時候,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結構,看到的都是壹頭巨大的牛。在我屠宰牛三年後,我會完全了解牛的結構。當我再看牛的時候,出現在我面前的不再是壹整頭牛,而是許多可拆卸的部分!現在我已經宰了很多牛了,我只需要用心去感受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我知道哪裏可以切牛,哪裏不可以。我可以根據牛的自然結構,熟練自如地將刀直接刺入牛的骨骼和肌肉之間的縫隙,利用這些縫隙,使屠刀不會受到絲毫損傷。既然我連血肉相連的部分都碰不到,更別說大骨頭了。壹個熟練的廚師,因為用刀切肉,壹般每年都要換壹把刀;而且更多的廚師用刀子切骨頭,所以每個月都要換壹把刀。我的刀用了19年,宰了千余頭牛,但刀刃鋒利得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壹樣。這是為什麽呢?因為牛的關節有縫隙,而且刀刃很薄,所以我把很薄的刀刃插進牛骨頭的縫隙裏,自然顯得大方舒適。所以我這把19年的刀還是像剛磨過的新刀。盡管如此,每當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我往往難以下手。這個時候我要特別警惕,睜大眼睛,慢下來,少用點力。當我找到關鍵的部分,我可以壹刀把牛剖開,像泥土壹樣攤在地上。殺完牛,我拿著刀站起來,四處張望。我不禁感到躊躇滿誌,無憂無慮。然後我把刀擦幹凈,放進刀鞘裏,下次用。"

文惠均聽了我的話,連連點頭,似乎意識到了什麽:“嗯,聽了妳的好話,我學到了很多關於修養的東西!”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世間萬物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只要妳用心去實踐,不斷探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會做得非常漂亮。

認為孩子聰明,懷疑妳的鄰居

宋國有壹個富人。雨下得很大,他家的墻壞了。財主的兒子說:“不建,必有賊來偷。”鄰居家老頭也說了同樣的話。到了晚上,有錢人真的丟了很多東西。結果,富人認為他的兒子很聰明,但他懷疑鄰居的老人偷了他家的東西。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情感上的親近和疏遠往往會導致誤解。

削足適履

來源

淮南子說荀琳

故事

春秋時期,有壹次楚靈王親自率領壹千輛戰車和65,438+萬人去征服蔡。這次探險非常順利。楚靈王見大功告成,便派弟弟病愈留在蔡國,全權處理那裏的軍政,然後點起65438+萬大軍繼續前進,準備壹舉滅了徐國。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放棄了疾病,不僅素質差,而且野心大。他不願意僅僅是這個小地方——郭裁——的首領,為此他經常不開心。戚跡手下有壹個叫吳超的顧問。這個人很有心計。這壹天,他試圖說,“既然王靈帶領軍隊離開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壹定是空的。妳不妨在這個時候帶兵回中國,殺了王靈的兒子,建立壹個新的國王,然後讓妳決定朝廷的事務。以後當國王有問題嗎?”聽了吳超的話,戚跡率領軍隊回到楚國,殺了靈王的兒子,立他哥哥的另壹個兒子伍茲為王。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聽說國變了,兒子被弟弟殺死。突然,他不寒而栗。認為活在世上毫無意義,他上吊自殺了。得知楚靈王已死,棄病在家的他立即威脅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ltBR & gt另壹個故事是:晉獻公溺愛李記,對她言聽計從。詐姬提議立她的小兒子為齊王。晉獻公滿口答應,殺死了原王子和他的親生兒子申生。李記已經做完了這兩件事,但她心裏還是感到不安,因為晉獻公有兩個兒子,重耳和義烏。此時,兩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覺得這對將來繼承齊國王位是壹個很大的威脅,於是她建議殺掉和伊吾,欣然同意。但當他們的陰謀被壹個誠實的大臣發現後,他們立即告訴了重耳和伊吾。他們聽說後,立即分頭去國外避難。

《淮南子》作者在評論這兩件事時說:“聽信壞人的話,讓父子兄弟像切腳趾壹樣自相殘殺,以適合他們鞋子的大小,是不明智的。”

在行駛中的船的側面刻壹個記號以表示某人的劍掉在哪裏――采取措施而不考慮環境的變化

解釋教條,比喻拘泥於規律,固執而不靈活。

戰國時呂不韋《呂春秋·查晉》:“楚人蹚水到河中,刀從船上落於水中,曰:‘吾刀由此落也。”船停在了目的地,楚國人從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裏去找劍。船行了,劍不行。如果妳要壹把劍,不是很迷惑嗎?"

方法聯動;作謂語、定語和狀語;貶義

比如夏衍的《解放思想,團結進步》:“我們來考察壹下我們過去習慣用的文藝理論,而不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的,人在思考問題、做事情的時候要把這種變化考慮進去,要適合這種變化。

從井底看天空——視野非常狹窄

來源

《莊子·外篇·秋水》:“不知夫君何事?東海的烏龜說:“我很快樂!出了跳梁,上了井幹,進了懸崖的其余部分;去水則抱臂,泥不足以摧;如果和別人打架,就不行了!另外,老公擅長壹溝之水,卻樂於過井,這壹點也很重要。Xi先生偶爾會來拜訪嗎?“東海之鱉左腳未進,右膝已碎,故逡巡四周,告大海曰:“千裏之外,不足以舉之;壹千米高不足以極深。於時,十年九年,水益;湯時八年七旱,崖未損。東海不長久,不多次進退,也是壹大樂事。"

唐代大文豪韓愈在他的《原道》中寫道:“坐井觀天,說天小不小。”這意味著坐在井裏觀察天空會讓妳覺得天空很小。其實不是天太小,而是因為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

從這兩篇文章中,有兩個意思相近的成語——“井底之蛙”和“井上觀天”。井底之蛙,用來諷刺那些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卻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不懂大局的人。“井觀天”形容視野狹窄,眼界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