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安陽八景第壹說

安陽八景第壹說

明代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河南宗誌·關於張德府的話》另壹版本記載了八景。當時,張德府轄安陽縣、湯陰縣、臨縣、臨漳縣、磁州縣、歙縣、武安縣。據說張德的首都安陽有自己的八個景點,每個縣也有自己的八個景點。

繼歷史上的張德八景之後,張德八景是安陽的那些,曾經輔佐宋三朝宰相韓琦修建的周瑾祠堂,梅花碑,韓琦父親在水冶的墓碑,安陽縣邵家屯村的斷梁古寺,洪河屯鄉標間村的老虎標間, 珍珠泉的春天,無霜的柏樹,見龍歸石,尚未考證的漢王射井。

據史料記載,《河南宗誌》中提到的安陽八景,僅指當時安陽縣的八景。隨著時間的推移,安陽八景也在不斷演變。到清代,基本形成了八個相對固定的景點。據清乾隆五十二年編纂的《張德誌》記載,安陽八景為鹿苑春暉、鯨背觀瀾、白門珠粉、水漫長虹、寒嶺丘吉、漳河晚渡、山鷹松濤、龍山雪。安陽師範學院歷史系教授王應熙主編的《安陽通史》中提到,明清時期,安陽縣境內有八處名勝,除了漢陵的丘吉變成了漢陵的片石之外,與《張德府誌》記載的基本相同。安陽人現在說的八景,指的是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說法。

安陽自古居“世”,西有太行山,東有平原。境內河渠縱橫交錯,道路如網,歷來是南北交通大動脈。自然的優雅和經濟的繁榮使安陽自古以來就有美麗的風景和精美的建築。史料記載的八景,有的至今還存在於這個世界,有的依稀可見,有的只是傳說。但安陽曾經擁有的那種美,那種來自千百年前的美,不禁讓人心生向往。在《張德府誌》記載的安陽八景中,綠源春暉名列第壹。景點位於市二酒店、市蔬菜公司、市實驗中學壹帶。這裏曾經有壹座宏偉的大聖廟,俗稱盛達殿。

大聖寺修建的確切日期已經無法考證。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此寺香火鼎盛,前來瞻仰的人絡繹不絕。寺座坐北朝南,殿宇高聳,古樹參天。從《張德府誌·鹿苑春暉圖》可以看出,禪寺古柏蒼翠,形態各異。亭子,石臺,石椅,精致的風景。在禪寺輝煌時期,文人、詩人、僧人都會聚集於此。春天來踏青,夏天來避暑,秋天賞月,冬天唱雪。"茶褐色的花園有了新的柳樹顏色,鹿胎田已陷入梅香."這是這個鹿苑的美麗風景。

寺廟裏的僧侶們圈養了大量的鹿以示仁慈。因此,人們也稱大聖廟為鹿苑。廟前有壹條寬闊的東西向大道,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大道。路上全是騎馬、走路、挑東西的人。

夏雲、秋月、冬雪之際,登上廟堂,便可看到眼底的美景。最美的是,每年三月的春天,醫院裏的草都在生長,柳樹都是伊壹。清晨的黃昏,壹抹柔和的陽光穿過稚嫩的樹梢,投射到地面上,是壹個影子的印記。在緩緩北流的洹河旁,浪紅草綠。在建築交織的田野裏,麥翠花是紅色的。在這種情況下,我高高地爬上正殿,遠遠地看著它。“我特別感覺泰禾的生命力充滿了瀝青,我知道它會從這棟樓裏提取出來。”綠源春暉也由此而來。大聖廟北行不遠處就是洹河,被安陽人稱為安陽河。安陽八景之壹的鯨背觀瀾就坐落在這裏。

金元時期,洹河地區自然風光秀麗。在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安陽縣誌》中,詩人元好問寫了壹首描寫沿江美景的詩:“平崗輪滿桑麻,兩岸百枝清泉花。在青山更是屢見不鮮。武陵哪裏可以找到神仙家?到20世紀90年代,安陽市對安陽河及其河岸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花園綠地,岸邊垂柳,像壹個天然的花園。

鯨背的具體位置是老安陽橋。有人說老安陽橋建於五代,也有人說是元至元(1336)成所建。石橋長40米,寬40米,可並行4輛汽車。石橋兩翼的柱子上雕刻著形狀各異的石獅,為欄板雕刻圖案。雕刻的獅子有的在嬉戲,有的在沈思,但栩栩如生,工藝精湛。

清乾隆《張德賦誌》記載“環水繞城東北,至石梁。如果這是鯨魚的背...夫當春來,浪白浪藍,紅英下纏綿。當妳在斯裏蘭卡的時候,妳感覺妳渴望拯救四川,或者妳遠離海鷗。死的不止龔十裏子蓋壹個人。”站在石橋上俯瞰洹河,可以看到漩渦蕩漾,波濤起伏,氣勢磅礴。孔子曾站在河岸上感嘆:“逝者如斯夫!”面對這長流的水,很多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懷念過去,思考現在。鯨背觀瀾由此得名。

這樣,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視覺享受,更是心靈的凈化,心情的放松,心情的釋放。

還有人稱這個景點為鯨背觀景柱。也就是說,橋兩邊的石欄桿風格各異,欄桿上的石獅子更像是活物。遊客站在石橋上可以欣賞到水色之美和石雕之精。但無論是從歷史記載還是安陽人的認可度來看,鯨背觀瀾都是正宗的。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被敵人追殺,逃到安陽河北岸。向前是滾滾的江水,向後是瘋狂的追兵。朱元璋暗暗叫“不好!”這時,河中驚起壹個巨浪,壹只怪物從河中躍起,橫跨在洹河兩岸。朱元璋定睛壹看,原來是壹條幾十尺長的大鯨魚。他從鯨魚背上急忙往南跑,逃脫了。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對此念念不忘,命人修建壹座鯨背石橋以示紀念。出了安陽市,向西20公裏,就到了水冶鎮。水冶城西有壹處名為珍珠泉的泉水,是八景之壹的白門珠沼所在地。

珍珠泉周圍地勢較高,泉水從泉底的沙土中向上卷曲,壹簇簇聚集,忽聚忽散,宛如百萬顆珍珠,故名“珍珠泉”。春天的樹蔭下,新柳和古塔交織,令人心曠神怡。“珍珠”從池底浮出,沖向水面,每壹滴眼淚都化作漣漪。乍壹看,好像在下雨。泉水像珍珠壹樣四處湧出。每當黃昏降臨,雲朵、星光、碧波交相輝映,宛如仙境。泉邊有亭,亭旁有古柏,高約壹米,形似拱門。這是柏樹門。據說這棵柏樹是宋元時期種的,也是宋朝人用劍刺死韓琦的。妳不妨估計壹下這壹幕已經過去了多少年。

珍珠泉由劍泉、馬蹄泉、臥龍泉三泉組成。據說韓琦為了給士兵解渴,壹劍刺死了壹個“劍泉”。韓琦的戰馬看到士兵搶著喝水,自己卻拿不出手。他很擔心,用前蹄在地下挖。沒想到這裏也是春意上湧,馬兒喜出望外,玩得不亦樂乎。因此,泉水形似馬蹄鐵,所以人們稱之為馬蹄泉。韓琦的劍是皇帝給的。他在起兵討伐西夏時,曾代表皇帝西征。在水冶短暫停留後,中國軍隊繼續將部隊調回北京。這時,韓琦休息的地方也出現了泉水,當地人稱之為臥龍泉。

安陽人相信柏樹能辟邪祛病,保佑安康。每年正月十六,有烤柏枝治百病的習俗。珍珠泉,壹棵雙根柏樹,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傳說。據說用手觸摸白門穴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來這裏參觀的人都會用手來回摸摸百門,然後進門。時間久了,百門已經打磨拋光。

現在,珍珠泉公園已建在白門珠沼,彩梁畫柱,曲徑通幽,是安陽八景中最完整的壹處。

水漫長虹位於安陽市以西35英裏,曲溝鄉以南,古賢村以西。在流經這裏的安陽河上,壹座小橋橫跨東西,連接著水冶鎮和東邊的曲溝鎮古賢村。這是水漫長虹八景之壹。

這是環水的上遊,在這裏南北流向。這座古老的石橋像壹道彩虹,長約60英尺,寬約10英尺,略高於水面,是從安陽到水冶的主要道路。橋面用石板鋪成。為了防止鐵輪車碾壓橋面,根據車輪的寬度,橋面上有兩條開槽的鐵軌,大車可以沿著鐵軌通行。橋洞又低又小,浪花飛濺,所以人們稱之為“溢流橋”。

關於水漫長虹這個名字的由來有很多解釋。有人認為這裏洹河兩岸的土壤是棕紅色的。陽光明媚時,紅土倒映在水中,呈壹條長虹的絲帶,故稱淹長虹。還有人說,河水中的水汽上升到橋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出現壹道彩虹,與下面的泄洪橋相呼應,以此來泄洪。但從史書記載來看,“長橋如長虹”,而當時橋兩岸水固,“樹木成蔭,高粱茂密。”以及橋西岸連綿起伏的山巒、灌木、垂柳和秀麗典雅的景色,此長虹指的是洪水橋。山上還有壹座普善庵,終日香煙繚繞。站在普善寺的墻外往下看,會看到“長橋如虹臥”的景象。水從橋上流過,就像壹道彩虹在水中若隱若現。

據史料記載,水漫橋建於明代鄭德年間,由當時安陽趙氏趙氏、安陽郡守陳萬延等富戶出資,工匠周順專門修建。據說當時周舜初修建的橋高出水面十余尺,以石頭為橋拱,水流入券孔,典雅華麗。誰知在秋天的雨季,壹場洪水從橋上經過,狂暴的洪水像壹條龍壹樣吞噬了大橋,橋上巨大的火石被洪水沖得四分五裂。傷心的周順,看著自己多年的心血毀於壹旦,失聲痛哭道:“洪水真是太無情了,把我多年的付出都沖走了!”!我該怎麽向長輩解釋?“後來我想了想:水雖然無情,但並不可怕。石頭雖然結實,卻抵擋不住軟水的沖擊。我們無法與之抗衡,所以我們應該順應自然。於是又壹次請來了能工巧匠,從水下的網裏撈出了被水沖下來的基石。因地制宜,在原高橋橋址南面修建了壹座矮橋。用鐵錠石基礎和橫石作為橋梁,猶如躺在彩虹上。洪水來了,從橋面溢出,橋的莖幹斷不了,於是“溢出”就來了。這座橋長6英尺(今天的18.7米),寬8英尺(今天的215米)。石碑平放,橋洞水流緩,水至橋中部,回水激動,遠觀如長虹,旭日初升,光照橋西石岸,歸水。景色宜人,故名“溢長虹”。但誰能想到,這座防洪橋還沒有建成,周順卻因過度勞累而去世了。後來,大家推薦周順的侄子周政擔任總工頭。周政繼承了他叔叔的遺願,與當地的農民工壹起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在洪水季節到來之前修復了防洪橋。

後來,在清朝光緒年間,豫軍軍長李秉恒在當時的張德知府和安陽壹代名人的陪同下。他滿懷詩情畫意,俯瞰流水,俯瞰彩虹般的絕壁和倒映在兩岸的廳堂樓閣,俯瞰叢林和碧水,俯瞰何橋寺的絕佳景色。在妳下關同事的鼓勵和勸說下,他們寫下了“水漫長虹”四個蒼勁灑脫的大字,後人在此記載。從此,安陽八景之壹的“水漫長虹”便錦上添花,名揚天下。

歷史變遷,被沖毀的橋到了民國初年,馬丕堯的次子馬出資修橋。到目前為止,水漫大橋仍然有殘留的石頭躺在同壹個地方。誰知,它經歷了幾代能工巧匠的建築修繕,武將、縣令、文人墨客的青睞。它承載了多少希望和寄托?

早年這裏原本是山貨的聚集地,所以商賈雲集,是行人來往的必經之路。壹整天都是車馬成群,好不熱鬧,就像廟會壹樣。從橋面上深深的車轍印,似乎可以想象出當時行人擁擠、熙熙攘攘的景象。順著河谷往下看,會看到曾經疑似仙境的古石橋靜靜的躺在長滿野草的沙灘上,河裏的水早已不見了。橋面上還留有兩道深深的車轍,似乎過往的車流和人流剛剛遠去,仿佛走幾步就能看到當時的繁華。回望河水泛濫的石橋和由南向北而來的商賈,亦真亦幻,讓人感到無限惆悵和惋惜。

如今每到雨季,洹河的水就會上漲,但“長虹水淹”的盛景已不再重現,只能在想象中看著傳說中美麗的長虹。

漢陵秋霽“漢陵秋霽”是安陽八大名景之壹,景區位於安陽市東北約30裏的漢陵山。

這座山為什麽叫韓陵?這要從楚漢戰爭說起。相傳漢朝大將韓信曾經帶兵駐守深山。有壹天韓信出門,魯豫有壹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韓信思,渴望母親,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於是拜她為義母。老人突發疾病去世後,韓信把他埋在了山裏。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漢靈山。

每到秋陽高掛的季節,寒嶺就迎來了壹年中最迷人的時刻。爬到山頂,可以看到森林已經完全被染了色。秋日的陽光下,茂密的樹葉和莊稼突然呈現醉人的紅色,又突然反射出耀眼的黃色。沈浸其中,“我已經扛了很久了,灰塵大氣都被清理幹凈了...我已經忘記了過去的喧囂。”《漢靈秋記》由此而來。

據史料記載,二柱昭於普太元年(公元531年)占領鄴城,次年正月高歡從二柱昭手中奪回鄴城。三月,朱爾兄弟率領長安、荊州、洛陽、董軍等地的20萬大軍,企圖奪回鄴城。當時高歡只有不到2000騎兵和3萬步兵,寡不敵眾,於是高歡率領朱爾聯軍進行了寒嶺山之戰。為了打敗朱爾聯軍,高歡在山上布下環形陣,把聚集在鄉間的牛馬連成壹片,擋住了朱爾聯軍的退路。此外,士兵們拼死壹戰,四面出擊,活捉了朱爾·杜魯和朱爾·仲達兩位指揮官,在寒嶺山上把朱爾聯軍全部殲滅。

為了紀念漢靈山的大捷,誇耀其功績,高歡出重金動員民眾在山上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漢靈山廟,立碑慶賀。文采斐然的禦史學家、才子溫子升在漢靈山寺碑上題詞,熱情洋溢,寓意深刻,贊不絕口。所以後世詩人張謇以“文子生當大才,藻詩破雲”的贊譽來指此事。

現在人們把漢靈山的寺廟叫做定國寺,其實是用詞不當。當時高歡同時在鄴城和寒嶺兩地建廟,兩地的碑文都是溫子升寫的。鄴城的寺廟叫定國寺,漢靈山的寺廟叫漢靈山寺。後來葉城定國寺被燒,寺廟成了壹片廢墟。不過定國寺還是很有名的,所以人們叫它定國寺。這個說法大概可以追溯到北宋,壹個錯誤大概是1000年。

為什麽漢靈山寺的這塊碑,號稱“漢靈山碑”,影響力這麽大?據張湯《朝野壹書》記載,南朝梁國派遣的使者庾信,北朝時奉命出使東魏。庾信初到鄴城,北方的文人壹開始看不起他。後來,庾信把他的《枯樹頌》給文人看。大家看到庾信的文章寫得這麽好,就再也不敢輕視他了。庚欣到達北朝後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沒有壹樣是令人滿意的。這壹天,庾信來到漢靈山寺,看到溫子升的《漢靈山寺碑》碑文,氣勢磅礴,氣勢磅礴。他看後驚嘆不已,印象深刻,讓人抄了原文。

後來庚欣回到南朝梁國,南朝的朝臣名士問他北朝之行:“北朝文士呢?”庾信坦言:“這輩子只有韓靈珊會講* * *了,薛道衡和陸思道筆少,對著驢叫,耳朵都聾了。”“驢叫狗叫”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了寒嶺山寺的碑文,其他文章都醜得像驢叫狗叫,只有寒嶺山寺的碑文值得稱贊。相應的,“驢叫狗叫”這句話後來就形成了壹個成語,經常被後人用來形容壹篇寫得很差的文章。這在南朝也引起了廣泛關註。

從此,這塊石碑就被稱為漢陵片石。有人說漢陵的片石指的是漢陵山的石頭,這是典型的看文生義。(有些書記載,陳國的許出使東魏。這需要學者專家進壹步研究。從此,南朝文人競相去鼎漢靈山寺壹睹風采。《韓陵片石》名揚天下。

由於戰亂和自然侵蝕,寒嶺山的石碑被多次更換。現在的石碑是明代刻的溫子升的碑文。1947年,這裏的定國寺被毀,後來群眾集資修建。1958大躍進期間,附近村民將石碑拉離了山,直到現在,石碑還放在西大佛村。

在寒嶺山南坡,還有壹棵千年酸棗樹王,經常被詩人和詩人們引用。樹高近8米,枝繁葉茂,每年都有很多野棗。相傳在1775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巡遊經過張德府,來到寒嶺山,想領略壹下廟堂碑刻——“偏食”的風采,品嘗壹下酸甜的酸棗。甘龍來到這棵棗樹前,看到紅棗遮住了太陽,又酸又香。摘壹個放進嘴裏。比宮裏的糖葫蘆好吃。甘龍壹連吃了幾個,並讓隨從挑了壹大袋帶回宮裏給皇後的愛妃品嘗。棗樹下的幹龍壹邊吃壹邊感嘆:“真是棗樹之王!”從此,這棵棗樹就被稱為王。

楚漢戰爭時,淮陽後韓信駐軍駐地早已煙消雲散,漢靈山大捷古戰場的硝煙也已消散。留下的只是秋天的季節,秋高氣爽,森林茂密,寒嶺山的美景壹如既往。還有秋天的定國(漢靈山)寺,香客依舊擁擠,香煙繚繞,鐘鼓喧天。於是,大家公認“漢陵秋霽”為安陽八景之壹,在府誌中記載了精彩的壹頁。

漳河位於河南、河北兩省交界處的安陽縣豐樂鎮村北,清代嘉慶安陽縣誌記載。橫跨漳河和通往河北磁州的水,是古代南北禦道的官道,也是通往京城的必經之路。通常是建壹座草橋,也叫過年建的橋。這座橋通常用木樁建造,上面覆蓋著草和土。每年農歷九月修建,次年五月因汛期臨時拆除,路人乘船渡河。“夜渡漳河”是安陽八景之壹,發生在每年5月至次年9月的豐樂鎮渡口水面上。

古赫章河流經古鄴城西北,古漳河孕育了古鄴城。安陽殷都遺址被毀後,取而代之的是殷墟東北20公裏處的漳河岸邊南北的古鄴城。鄴城為春秋初期齊桓公所建,戰國時由西門豹、趙石等人經營管理。漳河兩岸已經發展成為黃河以北地區的軍事城鎮和經濟中心。在漢魏南北朝時期成為七國首都,並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都城。歷史上,西門豹破河伯婚,治漳河為民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東漢建安年間,文壇著名的“三曹”、“建安七子”也在這壹帶以詩交遊。試想,當小船在漳河小月中航行,壹群桀驁不馴、傲嬌的才子劃船過江,推杯換盞,會唱出怎樣的千古名言?十六國時期以後,東魏、北齊等氏家族與高氏皇族相食的故事,歷史上的許多戰爭都發生在這裏。歷史上許多軍事政治家都在這裏指點過他們的才華,歷史上著名的文人騷客都在這裏激揚文字,正確吟詩,展示才華。漳河兩岸,百姓安居樂業,真是出類拔萃。

河流自西向東,蜿蜒起伏,向東流去,發源於太行山山麓。漲水時,河水洶湧澎湃,像壹匹沒有節制的馬,發出雷鳴般突然而異常的吼聲,令人望而生畏,淹沒了許多莊稼和生物;當水落下時,水流穩定,波光粼粼,看起來像彩虹。在河堤渡口上,壹艘艘船像梭子壹樣航行、穿梭,給許多農田帶來了水,滋養了兩岸的人和農田。所以人們稱它為“張郎河”。民間有兩奇物:“移河柏岸”,混在壹起時,往往是清疏。有句話說的好,河水漫無目的的遊蕩,只能看到壹個場景。指的是“夜渡漳河”的場景。

豐樂鎮的渡口,曾經是行人由北向南擺渡的必經之路。漳河兩岸,船只往來不斷,行人絡繹不絕。夏天水暴漲,海浪翻滾,就像龍在水中嬉戲,龍在興風作浪。秋水過後,碧波蕩漾,波瀾壯闊。尤其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晚霞倒映在江面上,天空明亮如水,雲朵繚繞,相映成趣。再加上擺渡船上零星的燈光,在晚霞的照耀下,可以看作是壹幅“水盡而人歸”的擺渡自然畫卷,讓人興致盎然,流連忘返。因此,“夜渡漳河”成為安陽八景之壹。

明朝趙康王朱從南京進京時,經豐樂鎮擺渡過河,晚上和月底剛過河。他曾寫過壹首名為《安陽八景,漳河晚月》的詩,描寫了趙康王朱欲渡河登銀河,等與嫦娥相約的美好願望:

桶落參跨夜歸晨,鐘昏西。

余光猶恐東升,鬼影猶在北照。

影子落在風頭上,天空壹片寂靜,波底波光粼粼。

我想靠搓搓成為銀發人,但我還是想對嫦娥感興趣。

據《張德縣誌》記載,漳河“為郡大浸,南北車馬皆在此。.....若夕陽在山中,人影混沌,映入波中。感覺水都沒了,雲又回來了,真是令人耳目壹新。這也是四壹縣的壹大景觀。”隨著南來北往的人流,漳河晚渡河的名聲也逐漸傳到了兩岸,成為安陽八景之壹。

雖然暮色蒼茫、月星稀稀、燈火閃爍、遊人擺渡過漳河的景象不復存在,但護城河卻變成了通途,如今漳河鐵路橋、公路橋由北向南橫跨漳河。漳河上遊有嶽城水庫。行人雖不用渡船,但漳河晚渡處水波依舊蕩漾,景色依舊。在夏季的雨季,有很多人來這裏遊泳和戲水。遊客來到這裏,不可避免地增添了許多留戀和追憶。

山鷹松濤從市區向西南方向行駛25公裏,來到八景之壹的山鷹松濤所在的安陽縣山鷹鎮。

歷史上的善應該是壹個民風醇厚的地方,這裏群山環繞,地下水非常豐富多彩,河水清澈見底,還有“螺螄湖”的美景。附近有壹座小山玲瓏的陶頭山。山頂像兩棵古柏傲然挺立。山腰上,壹座紅墻綠瓦、金碧輝煌的寺廟掩映在郁郁蔥蔥的綠蔭中。這就是“滿山松柏林,南海波濤映倒影”。此時,遊客可以倚欄桿在平臺上垂釣,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風掠過群山,掀起陣陣松濤,蔚為壯觀。置身於此,猶如置身於畫卷之中,令人目不暇接。滾滾松濤中不時傳來天籟般的轟鳴。“似彈琴,似吹笙簧,似冷泉,似瀑布,令人聽之。”耳邊仿佛有夫妻的聲音,若秋風伴著夏雨高速而來。恍惚間,並不覺得自己是在樹林裏,而是進入了音樂的殿堂。看松柏林,聽濤聲,真是人生壹大樂事。

許有壬在壹首詩《妳要善於浣溪沙》中這樣描述善良之美:

“留題崖上破紫煙,巖前有清泉。

經過三天糟糕的旅行,酒就像壹條河。有水,有山,有高貴的房子,

小春無風無雨,世事真是洞見。"

松林旁邊是著名的小南海石窟。這裏河流縱橫,碧波蕩漾。傳說觀音錯過了這裏的美景,在這裏修行。天下建菩薩廟。因為它不是正宗的南海仙境,所以被稱為小南海。壹位詩人寫了兩首贊美小南海美景的詩:

壹個

雄偉的太行山碧綠碧藍,峰巒疊翠。

青山綠水,南海泉水沈醉在夕陽中。

平崗壹輪以桑麻告終,清泉兩岸花滿溢。

等青山復讀,武陵哪裏能找到仙家?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在小南海附近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景點,如“螺螄湖”、“龜蛇鬥”、“珍珠泉”、“三雷石橋”、“小角嶺”、“萬年青之春”、“雪瀑”等,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遊覽。而且歷史悠久,有小南海石窟,北齊石窟,樓上村瓷器石窟。是壹處古樸典雅的文化景觀。

山鷹河的航運曾經非常發達。唐宋時期,舟楫如梭,這裏出產的煤、木、糧源源不斷地運往安陽河沿岸各地。這裏風來樹搖,其聲如浪的奇妙景象進入了許多人的眼睛和心靈。只是今天,山上的松樹已難覓蹤影,回蕩著千百年的濤聲,卻能穿越遙遠的時空,讓人壹次次懷念和向往。

龍山雪是安陽八景之壹。位於安陽市西南20多公裏,山鷹鄉天溪鎮村南,龍山村北的龍山上。因山勢起伏,雲霧繚繞,山頂有古寺,寺北有窯檐磚塔。所以壹年四季香火不斷,遊人雲集。著名詩人左思《杜薇賦》中的“劍龍”指的就是龍山。

相傳在古代,張北有壹個女人愛上了壹個男人。未婚先孕後,被父母趕出家門。她遊蕩到安陽城西的天溪鎮南,口渴難耐。她到壹條小河去解渴,不料她不小心喝了紫龍經常出沒這條河的水,不久就生下了九條小蛇。小蛇出生後,爬上山頂,長成九條龍,相當接近人性。後來,它不忘生下它的老母親,經常來照顧她。相傳這九條龍後來在山上變成了九個圓頂狀的山包,上面有九個清泉口。這是九個龍頭,龍頭昂著頭噴水,向天朝聖,所以這個地方叫“九龍山”。從此善男信女建廟造廟,香火連年。其實這座山是以九龍拱門命名的,只是人們更願意相信這個動人的傳說。

遊客持弓登上山頂,遠眺,壹覽無余。真的很明顯,九龍山周圍有九圓山包,九清泉,不禁增添無限遐想。.....山影深淺不壹,溝壑縱橫。冬天,大雪封山,原蠟象;陽春三月,滿山鮮花,山溝依舊白雪皚皚;夏天,草參天,溝壑殘雪猶在。遊客在這裏仍然感到寒冷和涼爽。

關於山雪的描述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認為雪是指山上的白色石頭,巖石是白色的石灰巖。白石、雪、雪石往往給人壹種遠看像冬雪的錯覺,所以有龍山雪之說。但現在已經被九龍山煤礦堆積的煤矸石覆蓋,這壹幕的真實面目不得而知。後世詩人寫下“青石與白雪相映,點出龍山風景美”的詩句來贊美這景色。

山頂有壹座古廟,山腳下有壹個“袁超洞”。古寺內有宏偉的紅墻紅瓦,山門、戲樓、鐘鼓樓、閻羅殿、玉皇閣、太後殿相映成趣。此外,點綴在山林間的雪石,不禁讓世界各地的遊客趨之若鶩,流連忘返。難怪這裏很多文人都忍不住滿腹詩情,賦詩壹首。無怪乎有人說:“元人粉筆若有皺淡染,玲瓏勝景妙,可惜無大師為之!”。

晉代著名文學家左思曾寫過轟動壹時的《三都賦》,被洛陽人抄襲,洛陽壹時間為之昂貴。在其中的壹篇《杜薇賦》中,左思寫到了龍山。可見當時這裏的風景有多美。

不僅如此,相傳九龍山東側的彰武水庫就位於此。三國時期,曹操在鄴都,曾在此操練水兵,表彰島上勇士的功績,所以後人取村名“彰武村”。

九龍山的寺廟建築是明代重建的,民國以來年久失修,但遺址依然存在。現在在周圍群眾的資助下,山上建起了壹座寺廟。這裏西有太行山,東有洹水,尤其是山腳下的彰武水庫和河南煤化集團,也為九龍山的景色增添了不少趣味:

遠山——山峰連綿不絕。

近水——湖光山色,碧波蕩漾

農家——炊煙裊裊,春種秋收

廠礦——高樓林立,萬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