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憤,中國成語,拼音是yìfèn tián yěng,意思是正義激起的憤怒充滿了內心。又稱“胸中有憤”。憤慨:對違背正義的事情的憤怒;偽:胸。我胸中充滿了正義的怨恨。形容很生氣。作謂語、定語和狀語;帶著贊美。當他在電視上看到歹徒殘忍地殺害了那麽多無辜的生命時,他義憤填膺。
典故是假的,胸。胸中充滿了正義激起的憤怒。原來是“義憤填膺”,後來也是“義憤填膺”。出自唐文宗之語。唐文宗名叫李昂(829-840),是唐穆宗的次子。大和元年(827年),在宦官王守成等人的支持下,稱帝。他即位後,起用李遜、鄭鑄等人,希望鏟除宦官,整理朝政。
然而,大和元年(835年)十壹月,李遜、鄭鑄發起的“甘露之變”失敗,宦官卻趁機殺官,完全控制了唐文宗的行動。十二月,唐文宗到了陳子堂,對宰相說:“每每想到貞觀、開元,再看到今天的事,常常感到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