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經典成語有壹個小故事。
雞鳴起練劍――勤奮自律
晉代的祖逖是壹個心胸開闊、胸懷大誌的人。
但他小時候是個調皮的男孩,不愛讀書。進入青年時期,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匱乏,覺得不讀書就不能報效國家,於是開始努力讀書。
他博覽群書,認真研究歷史,於是開始發奮讀書。他博覽群書,認真研究歷史,從中學到了豐富的知識,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他曾多次出入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時,有人推薦他當律師,但他不同意。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學習。
後來,祖逖和他的童年好友劉坤壹之擔任了泗州主簿。
他和劉琨感情很深。他們不僅同床共枕,而且有著相同的崇高理想:建功立業,振興晉國,成為國家棟梁。
有壹次,在半夜,祖逖在睡夢中聽到了公雞的啼叫。他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覺得半夜聽到雞叫不吉利。我不這麽認為。我們以後聽到雞叫就起來練劍怎麽樣?”劉琨欣然同意。
於是每天公雞打鳴後,便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
春去冬來,寒去夏來,永不停息。
好事多磨。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寫好文章、能帶兵打勝仗的多面手。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成為掌管河北、幽州三州軍務的統帥,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采和軍事才能。
這個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精力充沛,前途無量,也指有誌之士要及時振作起來。
第二個經典成語的故事很短
如果嘴唇沒了
春秋時期,虢國屢次入侵晉國,決定消滅它。大夫荀想出了壹個計策:“虢國和豫國唇齒相依。我們可以先借虞國討伐虢國,然後順便滅了虞國。”
晉獻公認為愚公可能不會同意借款。
荀對說:“齊桓公貪得無厭。如果我們給他帶刺的美玉和歪地的好馬,他壹定會忘了好處,爽快地答應我們的要求。”晉獻公也很珍惜美玉和好馬,不願意輕易送給別人,所以猶豫不決。荀對說:“這只是權宜之計。等我們滅了虢國之後,我們再去討伐虢國。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拿回美玉和好馬了。”經過權衡,同意了荀的提議,派他帶著美玉和壹匹好馬去豫州遊說。愚公看到這些珍貴的禮物喜出望外,立即答應借給晉國。
愚公是壹位有識之士。他對愚公說:“有句諺語說:‘嘴唇死了,牙齒冷了。’如果嘴唇不存在,牙齒會覺得冷。這就是余和郭的關系。壹旦郭滅亡,我們就離亡國之日不遠了。所以晉國絕對不能允許借。”虞公心裏只有美玉和好馬,根本不聽龔的意見。
看到這個建議沒有被接受,龔祁智帶領他的人逃到國外保護自己。在路上,他感慨道:“豫州要大難臨頭了,恐怕還沒到新年,就要成為晉國的附庸了。”
晉國的軍隊越過了虞國的領土,到達了虢國的首都。虢國的人民做夢也沒想到晉國會從虞國的邊境出現,還沒來得及反抗,就成了亡國奴。金板石回國時,途經都城虞。愚公不打招呼就進城去獎賞晉軍,祝賀他們取得了勝利。晉軍抓住機會,突然襲擊,抓獲了豫州的國君和大臣,然後進城奪回了賄賂愚公的美玉和好馬。直到現在,愚公才從夢中醒來,後悔不該貪財,不聽忠言,但為時已晚。
三個經典成語的故事很短
起決定性作用
都榮在河西地區有著重要的地位。當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時,他擔任水泊將軍,指揮重兵。後來,原帝劉璇滅了王莽,他投降了原帝,成了巨鹿太守。戰敗後,開始皇帝後繼無人,於是聯合酒泉、敦煌等五郡,在河西形成割據勢力,成為五郡將軍。
河西民風相對淳樸,都榮實行的政策相對寬松。因此,該領土上的政府和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有充足的食物,附近的流亡人民已經臣服於都榮。當時河西五郡強在馬莊,名滿天下。
後來,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他是漢光武帝。都榮壹直覺得割據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他很想歸順光武帝,在漢朝做壹個忠臣。於是派長史劉軍上書光武帝,獻馬。
當劉秀得知都榮有投降的想法時,他非常高興。此刻他被封為涼州牧,賞以二百斤黃金,並請劉軍帶壹封信到都榮。
劉秀在上諭中指出,河西五郡軍民安定,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應歸功於都榮的治理。他還說,他知道都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他非常喜歡他。
劉秀特別指出,在他和都榮之間,還有蜀中的公孫述和天水中的肖偉。他們占領土地,壹個想爭奪天下,壹個想從戰爭中獲利。在蜀漢相爭的形勢下,向誰臣服在大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他要移動壹步,就會影響雙方的重量。
四大經典成語的故事很短
激動的
嵇康是魏晉間著名的“竹林七賢”之壹,名聲很好。他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當時很多人都很崇拜他。嵇康壹生寫了許多詩和論文。他在詩中多次提到險惡的環境。“鳥盡掩弓,求極限身心險。雖然好壞都在自己手裏,但這個世界充滿了危險。”這些詩歌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的現實。而他的論文,觀點鮮明,論據集中,論據有力,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揭露和對禮法之人的批判。比如在《論養生》中,他主張“清靜清靜,少壹些自私,少壹些好色”,批評士紳中的人過著放縱的生活,特別是對那些想長壽,想享樂的人。他說這種人“想患得患失,又怕吃虧。如果他們受其苦,他們就不會輸。”在世間不能狂妄,不能豐滿,不能細致,不能失落!“嵇康就是如此,他透徹地描述了魏晉士人極其貪婪的變態心理,這種心理是由得失的突然聚集和生死的無常所造成的。
五個經典成語的故事很短
不必要的擔心
中國歷春秋時期,有壹個齊國人,總擔心有壹天天會突然塌下來,自己無處可住。他為此憂心忡忡,整天吃不好,睡不安穩。
後來他的壹個朋友得知他的擔心後,擔心會損害他的健康,就去開導他說:“天啊,不過是壹些積氣罷了。到處都是汽油。比如擡腿彎腰,說話呼吸,都是在天上動。為什麽擔心天會塌下來?”
齊國人聽了,仍然心有余悸地問:“如果天空是壹些積聚的氣體,天上的日月星辰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朋友繼續解釋:“日月星辰不過是壹些發光的氣團,就算掉下來也不會傷人。”
然而,齊人的憂慮還沒有結束。他接著問:“如果地面下沈怎麽辦?我該怎麽辦?”
他的朋友補充道:“地面只是壹些堆積的石頭。東南西北到處都是,沒有壹個地方沒有石頭。比如妳站著走壹步,就是在地上走。為什麽要擔心它會沈下去?”
齊人聽了朋友的開導,終於放下心來,非常高興。他的朋友們也很高興他不會再因為無端的悲傷而傷害自己的健康。
當時有壹位楚國思想家,名叫常陸子,聽到齊人與友人的談話後,不以為然。他笑著評論說:“那些彩虹、雲彩、風暴,以及壹年四季的變化,所有這些積聚的氣體都同構於天空;還有那些山,河流和海洋,金木燧石,所有這些沈積物都與地面同構。既然妳知道天空是氣體堆積,地球是壹坨,妳怎麽能斷定天空和地球不會改變呢?在我看來,所謂的天地不過是宇宙中的壹個小天體,但也是壹種有形之物,並沒有終結自身,難以窮盡;所以,人們對這件事的想象和理解是非常自然的。齊人擔心天塌地陷,確實有點過了;但是他的朋友說天塌下來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不對的。天地不能壞,終究會壞。總有壹天真的會很糟糕。怎麽能讓人不擔心呢?”
對於這場爭論,戰國時期人李漁口也有過陳述。他認為:“說天地會壞是荒謬的;說天地不會壞也是荒謬的。天地會不會壞,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說天地會壞是壹種意見,說天地不會壞也是壹種意見。這就好比活人不知道死人的滋味,死人也不知道活人的處境;未來不了解過去,過去也無法預測未來。那樣的話,天地終究會壞嗎?我為什麽要放在心上?"
毫無疑問,如果用今天的科學常識來看天地,完全可以斷言,齊國仁和他的朋友們,以及古代思想家長陸子和李漁口的觀點是偏頗的。但這個故事還是說明,人不應該陷在無盡的悲傷中,無法從壹個時代無法認識和解決的問題中自拔。人生還是豁達壹點比較好。
六個經典成語的故事很短
袒露心靈
漢平帝王宓莽篡奪漢室政權後,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其中以赤眉軍和綠林好漢最為強大。公元23年,農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決戰,其中壹位名叫劉秀的將軍非常活躍。這壹仗,王莽大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民軍入侵京城,殺死了王莽。皇室的劉璇被尊為天子,而劉秀因為他的巨大貢獻而被封為小王。
劉秀是壹個非常精明的人,他不願意讓劉璇當皇帝。在黃河北岸,劉秀壹邊打擊分散的農民軍對抗劉璇,壹邊擴大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濰州、濮陽擊敗赤眉軍,收編投降部隊。軍隊的統帥是列侯,其他的軍隊都被任命官職。
然而,這些投降的官兵非常不安,擔心他們將來會被劉秀消滅。看到他們的心病,劉秀采取了壹個出人意料的措施:他命令每壹個將軍都回到老司令部,掌管原來的軍事力量;他自己只帶了幾個隨從去視察投降者,並沒有守衛他們,以顯示他對他們的絕對信任。當這些投降的官兵看到劉秀把他們當成自己人時,他們立即解除了疑慮,並互相說:“小王已經把他的心掏出來放在別人的肚子裏了。我們還能擔心什麽?”難道不應該為他赴湯蹈火嗎?"因此,官兵們都非常服從劉秀. "曾經是"?《光武帝年譜》裏的原話是:“小王推心,放在人肚子裏,所以不報死訊!"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把“推心置腹”這句話總結為成語“推心置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