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那天下午,媽媽帶我和李佳璐去了綠色莊園,說今晚我們要去那裏看煙火。我們先去水上樂園玩了壹會兒,因為我上次走獨木橋的時候掉水裏了。今天,我不敢再玩什麽了。最後找了個輕松的,走在中間鞋子都濕了。看到有壹座木橋,橋下沒有水,媽媽就帶我們去那裏玩。起初,我不敢跨過它,但李佳璐很快就過去了。她在那邊叫我,看她這麽輕松就過去了,以為這是她以前不敢做的事,我就大膽的上了橋,但還是半路回來了。媽媽說我‘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最後在媽媽的鼓勵下,我慢慢走,後來走了好幾圈,走得很快,壹點都不怕。
我們又轉到壹個好玩的地方,我們爬上爬下。然後我們又進入了迷宮。起初,我們無法到達終點,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孔鉆進去。玩了壹會兒,我發現了竅門。我不僅能找到到達終點線的路,還能輕松地離開。
然後我們玩了壹會兒蹺蹺板。我和李佳璐坐在壹頭,母親坐在另壹頭。我們和我母親合夥作戰。沒想到我媽真的很壞。因為我們加起來比媽媽重多了,不讓她走,媽媽就得伺候著,再怎麽努力也打不過我們倆。看到媽媽使勁壓我們的樣子,我們都笑得很開心,玩得很開心。
6點鐘,我們到達廣場,龍展即將開始。我看到工作人員在廣場中間的架子上放了很多樹枝。我在想這些樹枝以後會不會用來照明,因為我看到旁邊有壹個大火盆,所以有了這樣的猜測。開始的時候,原來是他們在樹枝上打煙花,樹枝起到了散射火花的作用,於是就像黃色的雨點壹樣落下來,“黃色的雨點”落在離我們很近的地方,被“黃色的雨點”擊中的人都躲開了。看完龍秀,我們接著看大型焰火。各種各樣的煙花非常美麗,有些像弓壹樣落入水中,有些像寶石,有些像珍珠串壹樣漂浮在空中。快結束的時候媽媽叫我們回家,可我還是舍不得走!
昨天是元宵節,可熱鬧了!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人們要在這明亮的天空和高高的夜晚點燃壹百萬盞燈籠來慶祝。滿月,火光,猜謎,過元宵節,家人團聚,慶祝節日,盡情歡樂。
晚上7點多,我剛吃完飯,天上就響起了壹般的轟炸聲,轟!壹個接壹個,棒棒放煙花!我趕緊停下筷子,和爸爸哥哥從飯廳上樓看煙火!因為我家是這壹帶比較高的樓!我站在屋頂上,全景盡收眼底!煙花!有的喜歡開花的菊花!有的像螢火蟲壹樣飛,有的像雪山壹樣爆!最好看煙花的數量,花像火山爆發,鮮紅的,綠色的,金色的,壹座山甚至噴發出來!像流星壹樣散落,襯著黑夜,絢爛奪目!黑夜變成了白晝!不用給個贊就照顧好大家吧!最有趣的是導彈。先是天空中壹束白色的煙花,然後在空中爆炸,最後消失。
以下同樣是看了別人的煙花,我和我哥也放了自己的煙花!我掏出赤天炮,點著,流星般射出,後面是壹條長長的尾巴!豐富多彩!哥哥拿出了聖誕樹,發出了強烈的火花!各種顏色!就像噴泉,時間低了,天就黑了!天上和秋天的火花,像許多珍珠掛在天上!像天堂裏的銀河壹樣墜落!閃耀!玉花也如仙花般散落,從天而降,有時花心如花菇般綻放。還有像過去壹樣的ufo閃光,快眼睛跟不上,有的像陀螺壹樣旋轉。到了晚上,家家戶戶的煙花都顯得很美,壹個比壹個更壯觀,更奇特。最後,我讓煙花安靜下來,看到了這美麗的煙花,這讓我想起了辛棄疾的綠玉匣。眾尋千百度,驀然回首。那個人在火裏。
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
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曉”,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元朝的開始。在春回的夜晚,人們慶祝這個節日,慶祝春節的延續。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這明亮的夜晚,人們點亮成千上萬的燈籠來慶祝。出門賞月,點燈放火,賞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歡度佳節,都是享受。
元宵節也叫燈節。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漢代。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繁榮。宮殿裏和街道上到處都掛著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過元宵節燃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樓臺如懸月。”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元宵是用糯米做的,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帶餡的。餡有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料等。,吃的時候可以煮、炒、蒸、炸。起初,人們稱這種食物為“漂浮的紫苑”,後來稱之為“湯團”或“湯圓”。這些名字“團圓”發音相近,意為團圓,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幸福,人們也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
有些地方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也叫“烤百病”、“散百病”。大多數參與者是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而行於郊外,為的是驅走疾病,消除災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許多地方節日都增加了打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間表演。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在海峽兩岸流行,在華僑聚居的地區也年年慶祝。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由來,民間有幾個有趣的傳說:中國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代。根據民間傳說,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內紅的甜食。楚昭王問孔子,孔子說:“這浮萍果也是主復活的征兆。”從此,吃元宵成了歷史。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料有豆沙、糖、山楂等。,可以煮,可以炸,可以蒸,可以炸。
吃元宵的習俗起源於何時何地,人們眾說紛紜。相傳春秋以前,趙楚國王復辟回國途中路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漂著壹種東西,顏色白中帶黃,裏面有壹種像胭脂壹樣紅的果肉,味道香甜。人們不知道這是什麽,所以趙浩棋派人去問孔子。子曰:“此浮萍果也是主人復興之兆。”因為這壹天是正月十五,在將來的這壹天,趙浩棋命令他的手下用面粉模仿這種水果,用山楂做成的紅色餡料烹制。還有壹種說法是元宵本來叫湯圓。漢武帝時,有個宮女叫元宵,很會做湯圓。從此,天下以此宮女命名。這兩個傳說在史料中沒有記載,所以不可信。
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宋代。那時候元宵叫“浮餃”、“水餃”、“乳糖餃”、“糖餃”。據《平遠續》、《廣濟四歲》、《大明頌》等史料記載,元宵作為慶祝元宵節的應時食品,始於宋代。因為元宵節壹定要吃“紫苑”,所以人們用元宵來命名。
元宵在宋代非常珍貴。姜白石寫了壹首詩,“賓客以鉤簾看禦街。城裏的寶貝來了壹會兒,幕前的花架子無路可走,只好拒還錢。”詩中的“寶”指的是元宵。
在現代,也有與元宵節相關的故事。袁世凱不甘心當大總統,還想當皇帝。因為他的夢想不能實現,所以他壹直很煩惱。有壹天,他姑姑說想吃元宵。話壹出口,袁世凱就給了她壹記耳光。因為元宵和宵遠諧音,所以袁氏下令他的部下從此以後不準再說“元宵”,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壹首順口溜:“詩上溯前朝,水蒸沸浮。”洪憲頒布禁令,不準沿街叫賣元宵。
今天是元宵節,這是我們的十六夜。下午放學,我第壹個沖出校門,恨不得馬上完成作業。我匆匆寫完作業,狼吞虎咽地吃完晚飯,拉著媽媽和叔叔上街。
壹次在街上,哇!這是壹個煙火的世界。沿街隨處可見煙花攤。攤位上有各種各樣的煙花,包括飛行火箭、流星雨、聖誕老人等等。在這數不清的煙火中,我最喜歡會飛的火箭、流星雨和呱呱叫。看啊!“哇哇”的煙花直沖雲霄,遠遠望去,就像壹堆煙花噴泉,十分壯觀。再看“流星雨”飆升。從遠處看,它像壹只輕盈的飛碟劃過夜空,留下壹道美麗的狐貍線。“飛行火箭”點燃導火索後,火箭“砰”的壹聲發射出去,還以為是遠處罕見的流星雨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煙花是那些像龍壹樣在天空中揮舞的煙花。這種煙花非常漂亮,它的顏色和氣勢蓋過了無數其他煙花,真的很難得。元宵節的夜空充滿了煙和花,太美了!
今天是二月六日,萬裏晴空萬裏。為了慶祝元宵節,媽媽帶我們去公園玩。
首先,我們去了青銅廣場。那裏擠滿了人,人們正在欣賞栩栩如生的中國十二生肖燈籠。突然,我的眼睛亮了。我看到壹只猴子依偎在壹匹馬旁邊,看起來很開心。我趕緊跟我媽說,妳是馬,我是猴,我們很像。媽媽高興地說,馬和猴子是最好的夥伴,就像妳和媽媽壹樣。在熱鬧的猜燈謎活動旁邊,我們也很快加入了這個行列。
然後我們去了美食街,那裏有許多特色小吃,例如,新疆羊肉串,湖南正宗臭豆腐,鐵板魷魚,油炸羊肉串,麻辣羊肉串,等等。還有各種各樣的玩具、書籍和視頻產品。
最後,我們去了鐵西公園,那裏有各種各樣的燈籠。比如“二龍戲珠”就是兩條龍,中間是壹個大圓球。“龍馬精神”是壹條栩栩如生的龍,旁邊站著形態各異的馬。“畫龍點睛”的意思是龍的頭上有壹把長刷子。還有很多我們孩子喜歡的動漫角色,哆啦a夢,各種微縮版的魔咒。這些“龍”的成語是對每個人的美好祝願。
天漸漸黑了,所以我們不得不依依不舍地離開公園。那是壹個難忘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