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利正宮潭
介紹了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豐利鎮的歷史。這裏提到“譚政滄浪”是古代十景之壹。
“譚政滄博”是舊時十景之壹,位於該鎮北郊,占地180畝。據史書記載,明朝的李習安奉皇帝之命,編纂《壹統誌》,收集天下和大地作為史料。書中包含了鞏崢海灘的豐利。紙條上寫著:“如臯東北豐利場,宋授揚州,建仗學水。”富弼,宋代河南人,名叫郭艷。傑出的才華,在李青開始時,主持了《皇帝的神聖生活》的制作。當時的契丹國在邊境駐軍,並派出使節來認領領土。富弼奉命談判,拒絕割讓領土,並聲明和平與戰爭的利益。契丹因為他的爭論被迫撤退。富弼為宋朝解除了壹場軍事危機。仁宗趙真任命他為唐朝的副使。後來,英國皇帝趙書稱他為唐朝使節。宋朝的唐唐是掌管全國軍事的最高官員,相當於宰相。李習安《大壹統誌》說:“富弼授揚州”,所謂“判官”,就是高官低職。也就是說,富弼是唐朝的官邸,他是掌管揚州的中央行政長官。
作為唐朝的富弼掌管軍權,自然不會忘記契丹屯兵的親身經歷。明知道國家強大,就要強軍,加強國防。宋世峰隸屬揚州,是重要的海防重鎮之壹。於是富弼親自主持了豐利習水戰爭基地的建設。《豐利鎮誌》載:“宋英宗和平二年(公元1065年),富弼授揚州使,駐豐利場防海盜。但其戰船往往比風浪更厲害,於是富弼挖了壹個灘來停泊戰船,並讓軍士在灘上學習打仗。”。這時,英宗趙書封富弼為“鄭國公”。豐利剛剛被鑿成水兵學習灘,所以被世人稱為“鞏崢灘”。
鄭公潭鑿於豐利莫礪鋒鹽場建立壹百年後。作為水兵駐守的駐軍,促進了豐利商業貿易、漁業和鹽業的發展,對宗教文化事業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疏浚海灘的淤泥堆在海灘南岸,堆成山,面積約20畝,高3尺多。山頂自東向西建有三座寺廟:畢夏宮、凈土寺和鮑國寺,均建於宋代。當時古寺晨鐘,灘水波濤,山川相映,氣象萬千。富弼選擇豐利建灘訓練,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有黃海,南有長江。內河四通八達,離海堤只有八裏,是練兵的好地方。富弼獨具慧眼,在豐利修建了鞏崢灘,留下了宋代訓練水兵的遺址,為海軍基地發展史提供了極具研究價值的證據。
豐利正宮灘原位於豐利鎮北部,現為谷峰蔬菜和豐利谷峰農貿市場壹組。站在沙灘中央的柏油路上,向東北方向望去,雖然沒有看到老灘水的波濤,但當時演練的情景,先輩們為國家和人民揮汗如雨、流血犧牲的壯闊場面,似乎歷歷在目。平沙無邊,江水蜿蜒......看起來像是古代戰場的畫面,令人敬佩。
盛達神廟
“先有大聖廟,後有豐利鎮”。這是豐利鎮流傳的壹句俗語。據史料記載,豐利是唐文宗太和五年(831)的“沿海村”,豐利是宋太宗太平興國時期(977-984)的八大“莫礪鋒督”之壹。在修建豐力場之前,有壹座寺廟叫大聖廟。
豐利大聖堂的主梁上刻著“魏赤寶林監造”四個字。尉遲寶林是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兒子。658年,鹹慶三年,尉遲寶林繼承爵位,後來又負責全國各地寺廟的建設。豐利大聖廟就是那個時候建的,而且是兩三百年前建的。
大聖寺供奉的是大聖菩薩,他的形象是穿著龍袍,戴著毗盧帽。大聖菩薩原名“僧伽”,歷史上確實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寫過《僧伽歌》。唐憲清二年(657)僧伽來到唐朝,在唐中宗景隆坐了4年(710),享年83歲。他是壹代高僧,唐中宗·李習安也視他為自己的老師。佛教界稱其為觀世音菩薩化身。唐代宗說,“世界上哪裏建了修道院,哪裏就建立了僧伽的真理。”
從尉遲-林寶的生卒年來看,豐利大聖廟可能建於代宗詔書之前僧伽死後不久,是黃海上壹座歷史悠久的佛寺。
豐利大聖廟和南通狼山廣教寺供奉的是同壹個“僧伽”。南通民間流傳的“大聖菩薩借狼山”“大聖菩薩借寶塔”都是指他的生平。狼山什麽時候開始供奉大聖菩薩了?相傳大寺是宋代智僧中興狼山所建,在時間上落後於豐利大聖寺。
豐利大聖廟為什麽建得這麽早?可能豐利鎮最初位於周福海的東北角。僧伽在南通狼山傳教期間,豐利以北的海堤還處於初級階段,潮汐洪水之災時常令人擔憂。豐利和狼山只有百裏之遙,步行壹天就能到達。有可能是熱衷於治水防澇的僧伽來到豐利,為防治水患做出了貢獻。所以僧伽死後不久,豐利壹帶的人就崇敬他,所以修建大聖廟供奉僧伽也就順理成章了。
豐利鎮曾被譽為“古楓林福地”,豐利也被稱為豐利。傳說大聖寺香火鼎盛,信眾絡繹不絕。加上海洋漁業和鹽業的發展,生意興隆。經過多年的發展,原來的“沿海村”逐漸變成了集鎮。由於大聖廟前種有兩棵楓樹,人們認為廟前的楓樹是原產地之樹,此地物產豐富,故名豐利鎮。後因“豐”“豐”諧音,演變為“豐利鎮”。
除了楓樹,大聖廟裏還有兩棵三個人圍著的銀杏樹。年過六旬的老人還記得它巨大蔥郁的影子。
上世紀70年代初,豐利大聖廟在馬風河整治工程中被拆除,其遺址在今天豐利鎮支農路的東端。
如東豐利文峰塔
“紅橋映綠水,白塔戳天。”這是壹首在豐利民間廣為流傳的詩,生動地描繪了豐利昔日的風光。白塔,文峰塔,是當時縣城唯壹的古塔,所以格外引人註目。文峰塔,原名文峰閣、三層塔,是乾隆年間王偉林(1779)捐資修建的。
該塔位於鎮東南文昌宮院內,塔基2尺4尺,塔高4尺8尺,磚木結構三層。塔身飛檐走角,雕欄畫棟,既古樸莊重,又金碧輝煌,氣墊十分雄偉。在端午節和重陽節期間,人們會參觀這座塔,俯瞰城鎮,俯瞰四柱。靠欄桿北望,波濤無邊,漁帆點點。仰望東方,雲蒸夏薇,水天壹色。就西南而言,河海平原壹望無際。附近可以看到鎮上壹排排的房子,溪水環繞,風景如畫,人們都以登塔為榮。文人登山必寫詩,因而留下許多優美的詩篇。
文峰塔歷史上修過三次。第壹次是在道光末年(1823),由豐利場官傅壽和彜族人陳漢源共同飼養。第二次是鹹豐辛亥(1851),彜人陳倉重修;最大的壹次,也是最後壹次,是在民國五年(1916),豐利總經理潘銀東、三瑞圖、史三人聯合互修。由於同治、光緒五十多年的整修,這座塔幾乎被推倒。這次大修,準確的說應該是重建,重新開挖塔基,填糯米漿摻碎石,凝為石頭;塔身由石灰和糯米混合而成,堅固不可摧毀。整個工程歷時300天,於2006年6月6日完工(1917)。新塔更加宏偉。新塔高8尺多,仿蘇杭寶塔,六角形,由南通著名工匠周廣龍專門設計建造。入塔為磚雕“上青雲”匾額,有“三層塔銘”碑,為現代書畫大師吳昌碩所書並篆刻。塔頂為魁星塔,塔後有壹玻璃大廳,名為公皇閣,還有龔凡寺、藏經樓等建築。藏書包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世界圖書館二書》和南通人張謇手書的《金剛經》。
塔下還有壹個小花園,園內建有“陶軒”、“西雁湖”、毛亭、假山、四季花卉等。風景非常宜人。23年(1934)成為豐利公園。拱頂天高雲淡,視野特別清晰。南新雨畝蔥郁,西樓畫檻夕陽明。橋門水潤雙龍影,港中潮歸馬聲。海面上,魚群爭搶市場,船帆泛著淡淡的色彩。這是潘寅東在壹個春天的傍晚登上文峰塔時寫的壹首即興詩。閱讀是令人著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