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詩中用“殺人如麻”這個成語,說蜀道上的惡人野獸,可怕之極。在這裏,“兇手”絕對是李白害怕和痛恨的。
但對於壹些“殺手”,李很欣賞甚至崇拜他們。如果妳不相信我,請看下面他的《白馬》:
詩中有壹個被皇帝賞識的五陵君,被誇功夫了得,養尊處優。他喜歡和那些俠客壹起到處旅遊,喝酒舞刀,殺壞人如除草。國境線危急時,他報名參軍,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凱旋歸來後,不依附權貴,不退隱江湖,豪氣不減,狹隘之心不減。
其實李白年輕的時候就想成為這樣的俠客。
少年時,李白就開始了俠義之夢。十幾歲在大礦山讀書的時候,他就開始對擊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八歲那年,李白拜梓潼總督平山隱士趙昆為師,不僅學習了道學和縱橫技法,還專門學習了劍術。
之後,李白開始執劍。遇到江湖上的英雄,盡量多交朋友。"金轡駿馬,錦帶過龍泉."騎著鑲金的駿馬,整天佩著龍泉寶劍,是個風光無限的魅力少年。
開元十二年(724),二十歲的李白要出蜀國,離開時自然要帶劍——“帶劍去鄉下,留親人遠行”。
漫遊之旅絕對不是壹帆風順的。在蜀中,李白遇到了同路人吳貴德,兩人壹起順流而下,壹路上互相照應,欣賞風景,可謂意氣相投。沒想到,到了洞庭後,吳之道突然病重而死。為此,李白很難過。在他朋友的屍體旁呆了幾天後,他悲痛地埋葬了它。過了壹段時間,李白覺得當時埋葬他的朋友有點草率,就專程去重葬。這是後話。
李白順著長江,很快來到金陵,再到揚州。在花花世界的揚州,李白充分展示了自己豪邁的壹面,自得其樂,廣交朋友。不到壹年的時間,他就花了30多萬,以至於最後尷尬落魄。
在安陸,李白結婚了。然而,婚後,李白仍然保留著任俠精神。他不大驚小怪,也不制造任何噪音。看來他是對不起自己的名字——沒有“白”音,沒有“白”音。
開元十八年(730),李白來到首都長安。開頭引用的那首《白馬》是李白這次來長安後寫的。
在北京,李白大概是希望自己能像詩中的五淩小販壹樣,通過鬥雞得到皇帝的賞識,然後參軍戍邊建功立業。於是,他開始和城裏的那些小混混打鬥雞。
打著打著,雙方起了矛盾。那壹天,矛盾終於激化,李白和歹徒打了起來。李白雖有劍,對岸人多,多為逃亡者。他們用棍棒、菜刀、石頭或其他致命武器包圍了李白。
學來的劍術好像沒什麽用。看到李白會吃大虧。幸好那個叫陸雕的哥們及時給負責治安的官員打了電話,李白終於活了下來。
三年後,李白來到襄陽,在這裏給韓朝宗、荊州長史、襄州刺史寫了壹封信,希望得到接見和引見,但未能如願。所以,李白非常沮喪。第二年,他寫了壹首詩送給在襄陽當縣令的表哥李浩。寫詩的主要目的是尋求幫助。在求助之前,他還不忘講講自己的“過去的勇氣”:
詩裏我說我喜歡和見義勇為的人交朋友,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因為我可以為我的朋友做任何事,我殺過人。
當然,殺人應該是打架的事。如果真的死了,估計李白不敢這麽爽快。
盡管壹次又壹次碰壁,壹次又壹次遭遇挫折,盡管“食不果腹,食不果腹,拔刀徒勞”,李白的俠客夢似乎從未破滅。
李白和杜甫相識,也壹起漫遊齊魯大地。到了冀州(今濟南),李白開始重拾心中的俠客夢,專門寫了第壹首《俠客行》:
李白想象著趙巖大地上俠客們的帽子和吳鉤劍,他們馬背上的白馬和銀鞍,飛馳如流星的駿馬,俠客們高超的殺人技巧,以及他們來去自如,無牽無掛,神秘莫測。
他多麽渴望擁有這樣幸福的生活,可是夢終究是夢,每天要面對的是現在的現實,混亂的世界,復雜的人。而人心,有時候卻是最致命的武器,正如李白自己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