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女神,長孫,河南洛陽人。她祖上是北魏宗室,父親是隋朝大將,母親是揚州刺史之女。高士廉是貞觀年間的著名學者,是長孫皇後的叔父。皇後的長孫八歲喪父,由叔父高世廉撫養。
大孫子小時候遇到算命的,就預言她以後會變“貴”。孫子十三歲時嫁給了秦王李世民。她溫柔賢惠,大方有才,很受李淵後宮嬪妃的歡迎。出於對長孫的愛,他們在唐高祖面前為李世民說好話,這使得唐高祖在學者中對李世民評價很高。可見淑女路線在中國歷史悠久!
最後幾年,皇後與方等人聯手,在梨園武館選址之爭中推波助瀾。玄武門之變期間,在後宮中,李世民只帶了長孫皇後。她親自安慰士兵,贏得了李世民的心。登基十三天後,李世民被授予長孫皇後的稱號。
夫妻生活中,長孫留給的有三男四女:太子李承幹、王立威太太、智;四姑娘: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
在任期間,孫強善於吸取歷史教訓,糾正李世民的政治錯誤,保護忠誠有效的大臣,在政治上為李世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幫助。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和太宗臨終時,都辭職了,說這還是國家大事。當時因為某種原因受到了唐太宗的譴責。皇後長孫道:“他年紀最大,要謹慎,要運籌帷幄。每個人都聽說過他,但他什麽也沒說。除非有很大的理由,否則我願意放棄。”他還安排了自己的葬禮:“自古聖賢節儉,無路之時,山山聳立,天下廢,有識之士笑。但是,請因山而葬。妳不需要建壹個墳墓。擡棺材是沒用的。妳需要的所有衣服都是木制的。別忘了妳的妾。”演講結束時,他才36歲!
我對李欣·於世民曾孫的去世深感悲痛。他看到長孫皇後下葬,就命人在宮外的棧道上蓋了壹座房子,命皇家仆人住在裏面伺候皇後的棺材,就像伺候活人壹樣。——這種支持死者的例子極其罕見,而且是李世民首創的。
李世民還在宮殿裏建了壹座塔,這樣他就可以隨時站在那裏觀看他長孫的墳墓。他被迷住了。不幸的是,魏徵不知道這個習俗,所以他試圖說服李世民拆掉這座塔。史書中記載:“文德皇後下葬後,皇帝在園中壹直望著昭陵。”這種對愛情的真誠令人感動。
在魏徵的勸說下,高泰和七社最終被解散,但唐太宗對愛妻的思念並沒有停止。反而越來越洶湧,難以自控,以至於在壹封聖旨中,他公開向大臣訴說了自己妻子去世後的悲痛:“近年來,已極為嚴重,但若無良伴,毒就不遠了。生物上誰勝誰悲的年齡順序反復移動,令人震驚。因為妳壹直處於恍惚狀態,當妳忘記妳的氣味時,妳會在半夜睡著。”這真是壹個血淚之詞,看完讓人心酸。
像李世民這樣堅強的人會流淚嗎?英雄有淚不輕彈,只是因為不去傷心的地方。世界上只有三個女人能讓李世民哭。壹個是他的母親,壹個是長孫皇後,壹個是晉陽公主,長孫。
孫強女王非常了解她的書,有世界大師的風範。她曾經寫過30卷《女理》來教育後宮女性,可惜都失傳了。現存的文學作品只有壹首詩,卻足以讓我們領略這位聖人的另壹面。這首詩叫《長孫皇後》:
花園裏的桃花在陽光的映襯下鮮艷奪目,閨房中的美景春意盎然。
盛開的桃花仿佛偷走了她紅潤的臉頰,屋檐下的柳枝仿佛學會了她輕盈的身姿。
她漫步在花叢中,看著蝴蝶飛舞,聽著黃鸝在枝頭歌唱。
為什麽需要去森林下面很遠的地方?它是傑出的,浪漫的,著名的。
史書中留下的長孫是壹個賢惠端莊的女子,但這首詩中表現的長孫是壹個活潑的女子,壹個深受皇帝丈夫喜愛的幸福女子,他對三千人的愛集中於壹。她自豪地宣稱“森林裏不需要提問,它是傑出的、浪漫的、著名的”,她不需要其他任何人來宣傳她的名聲。因為她知道,在老公心裏,她永遠是壹朵盛開的牡丹!
在唐太宗晚年的愛情生活中,出現了另壹個人們夢寐以求的女人,那就是後宮才女徐惠。徐惠是李世民晚年最寵愛的妃子。在李實心中,旭輝的地位僅次於長孫。
徐惠,浙江湖州人,周國刺史徐孝德之女。惠小時候就喜歡詩歌。八歲的時候,她就能口若懸河、娓娓道來。
有壹次,她的父親徐孝德想考考她的文采,就讓她模仿屈原的《春遊》作詩《離騷》。徐輝找來壹張紙和壹支筆,揮了揮。瞬間變得“山壹樣”:“望著幽深的巖石,若有所思地撫摸著桂芝;如果妳希望這壹切在壹千年後發生,那是什麽?”這首詩飽含情感,表達了蕭旭輝對屈原高尚人格的崇敬和敬仰。十壹歲那年,徐惠的才華已是盡人皆知,甚至傳到了千裏之外的江南朝廷。李世民被認為是壹個有才華的人。
旭輝11歲入宮。首先,她成了後妃中最後壹個有才華的人,很快就成了婕妤,很快就升到了三品。宮殿裏的書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求知若渴的徐慧壹入宮,就迫不及待地學習文學名著。幾年後,她讀了朝廷的書,見識提高很快。李世民是個很有品味的人,他對身邊的女人要求很高。看到徐慧這麽渴望學習,他也很開心,很照顧她。相反,許暉給了李世民很多快樂。
有壹次,李世民派人打電話叫許暉來見自己。他興高采烈,但許惠來沒來。李世民等了很久,但沒看到許暉的影子。他的善良變成了憤怒。當徐惠珊趕到時,她壹眼就看到了李世民冰冷的臉。知道李世民的不快,她笑著在李世民面前寫了壹首詩:
接下來的階段,化妝會停留壹段時間。
女兒壹笑就能來。
這首詩充滿了驕傲和女人味。這裏不僅有聰明多情的迷人少女,還有知識女性的高貴自尊。這首詩叫《離騷》,後來收錄在《入唐太宗》裏。看完之後,李世民忍不住笑了。
雖然李世民寵愛許惠,但後宮如雲。畢竟,李世民不能把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她身上。作為後宮眾多妃子中的壹員,徐惠經常失寵。下面這首《長門的抱怨》表達了她的擔憂:
露臺曾經是古老的愛情,昭陽寺有了新寵美人。
我遵守這壹職責,拒絕登上好車和國王大道;我淚流滿面,唱起了扇子的悲歌。
壹旦新的歌舞天賦被賦予了優雅,老人們的舊書就變得卑微了。
過去的恩寵已經完全斷絕,很難取悅失寵的老人,就像水被潑出去壹樣。
原為樂府詩,指漢武帝棄陳隱居的宮殿,相當於寒宮。後來學者們用長門宮來指代失寵的妃嬪的住所。許卉的詩講述了班婕妤被漢成帝冷落的故事,但也說明她有自己的心事。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逝,許惠壹蹶不振,但拒絕接受過多治療。在關鍵時刻,她寫了壹首詩,表達了她對李世民的深情和思念。唐永徽元年,李世民死後的第二年,徐惠去世,時年24歲。
皇帝欣賞徐惠的德行,命她做“賢妻”。按照徐惠的遺願,她被安葬在昭陵。除了長孫,她是唐太宗最親的妃子,卻實現了“日夜侍奉先帝”的心願。她也是唐太宗唯壹壹個隨長孫傳下來的妃子。唐太宗駕崩前,聖旨讓後宮無子女的嬪妃全部出家。才華橫溢的武則天也在其中,但徐惠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