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壹般特征
學習中國畫,首先要了解中國畫的特點,所以本書從這裏開始。
用幾句話簡潔地回答以上問題並不容易。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適應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在立意、構圖、技法、程式化表現上都有自己的特色。這些特點正是目前中國畫論者正在討論和總結的。這裏有幾個例子。
壹、重在立意,有答案——中國畫的立意
在中國畫的創作中,立意是第壹位的,很多繪畫理論家首先強調這壹點,無論是畫山水、人物還是花鳥。
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筆記》中寫了壹段關於“六法”的話:“丈夫的形象要塑造,塑造要有骨氣。”骨幹也差不多。壹切源於大意,取決於筆端。“他相信意圖就是目的。只有在繪畫中,才會有變態和奇異的意義。
華光,宋代著名的畫梅花的和尚,被稱為鐘仁。作為華光作品流傳下來的《畫梅指》中,有壹段“畫梅全”,開頭是“畫梅全,生意第壹”。清代放勛寫了《靜山論畫》。在這裏,他還強調了構思與繪畫的關系。他說:“作畫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意為奇,意為高,意為遠,意為深,意為古。”他認為平庸的畫才會平庸,庸俗的畫才會庸俗,因為畫缺少了畫家最珍貴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達芬奇也有類似的經歷。他曾經說過,“壹個畫家應該描繪兩個最重要的東西,人和人的思想和意圖。”這與我國晉代人物畫家顧孝之提出的“妙而密”的思想非常壹致。
“意義”從何而來?壹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觀察和充分積累的創作經驗;還有壹點就是畫家的自身修養,這樣在創作之前,畫什麽,怎麽畫都已經在腦海中形成了壹個成熟的想法。
宋代畫家文被別人稱贊為“胸有成竹”,即他在動筆之前,腦子裏就有了竹子的形象,準備動筆了。“‘有計劃’已經成為我國稱贊的善於計劃和安排事情的成語。
在張彥遠提出“立意”這個概念之前,南方生產時代的謝赫就有了“創意”和“立意明確”的理論。創意畫不落俗套,立意精準,借景而居,筆畫少但寓意多。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壹個畫家,不僅要在平時註重練筆,磨礪個人的表現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認真加強練意的技巧。值得註意的是,很多畫家往往只註重練筆而忽視練意。
二、用線造型來表現精神——中國畫的造型法則
中國畫是以線的形式,通過線來畫出輪廓、肌理和體量。德國詩人歌德說,藝術用光來表現其生動的表情,可見光是西方繪畫中的造型手段之壹。而中國畫以線條造型為主,在造型手段上明確區分了中西繪畫。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西方繪畫完全拒絕線條的使用,而是光線可以作為繪畫的主要語言。法國羅丹曾強調“壹條規定的線貫穿宇宙”,指的是造型藝術是如何脫離宇宙的,並沒有把它作為繪畫的主要表現手段。而國畫,卻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刻畫出各種形象,無論是山川的斷紋,還是衣服的線條。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壹句名言,奠定了中國藝術神優於形的審美觀。它與歐洲現代的審美觀有很大的不同,歐洲的審美觀是純抽象的,即畫人不僅是形似,更是神似,畫人的精神面貌,不止步於形的模擬,不拘泥於自然的真實。這壹理論是藝術家在建立藝術時應該努力達到的高度,在這壹理論的指導下,歷代出現了許多刻畫生動的優秀作品,成為指導繪畫的重要標準。
三、多點透視計白為黑——中國畫的構圖法則
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又用散點透視,既嚴格堅持實景空間和布白,又根據構圖的需要打破實景空間和布白,使物體出現在畫面中時,能根據畫面上物體的藝術需要改變形象,改變位置。低於視地平線的牡丹花也可以放在朱平線以上,以達到最佳的透視效果。
中國畫特別註重對留白的管理,往往借用書法的手法,以白為黑,即沒有畫的部分要像有畫的部分壹樣仔細推敲和處理。
四、色彩與階級的和諧——中國畫的色彩法則
中國畫的色彩不受光源冷暖色調的限制,更註重物體本身固有的色彩,而不是強調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在給壹個物體作畫時,賦予它基本的色彩,達到色與物、色與線、色與墨、色與色的和諧。
五、情景生動傳神——中國畫的意境
中國畫要求筆墨、情感、景物的結合,現實中無限豐富的場景,畫家有很強的形象感染力。有了這種感覺,畫家激起了描寫這些場景的激情,於是作品以場景的復制品的形式再現,將場景融合在壹起。
至於氣韻生動,即畫家所創造的藝術精神,不同於壹般的素描繪畫,應該是生機勃勃,清新活潑,具有詩情畫意,使觀者神往。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豐富的內涵,當然無法給人這些感受,也達不到中國畫那種令人神往的意境。
六、詩歌、書法和繪畫、印刷紙和筆——中國畫的獨特形式
可以說,只有中國畫才能有題字蓋章的做法。不僅文人畫可以在詩詞書畫中展現自己的絕活,就連普通的畫也總是需要題字蓋章,才能有濃郁的傳統藝術氣息。
題跋和詩詞可以提高或補充觀者對作品的欣賞和理解,也可以豐富結構的變化,起到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點綴和平衡構圖的多種作用。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的表現也決定了中國畫的特點。中國畫用絹和紙作畫,尤其是生宣紙的出現,充分發揮了筆趣和墨色。宣紙的通透性和毛筆的尖錐使筆尖變化無窮,產生奇妙的效果。同時也形成了各種模仿和描寫,繪畫和筆法。
從素描到寫意
國畫之初,以臨摹為入門手段,逐漸勾勒出物象。然後轉向寫意,不僅是寫意,還有工筆細致的工筆畫,工筆畫也有它的寫意元素。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無論是對於工筆還是寫意,其處理方法都是寫意的,不是簡單的復制壹遍,而是努力取其精華而忘其粗糙,化繁為簡,對物象有高度的提煉和加工,重在內在的理解而不是光和色的逼真表象。
根據董其昌的記載,許多著名的山水畫家都以真實的山水為題材創作作品,如“李思訓寫海外山,馬援夏貴寫錢塘山,趙武星寫薛瑩山,黃子久寫於海山”。後人看這些畫,覺得既是寫生,又是寫意;向自然學習,不被自然現象所困。以黃子久的《富春山居圖》為例。作者以富春山為背景,不是富春山的環境地理圖,而是黃子九的理想化境界。
由此可見古代畫家是如何認識和表現自然界的各種意象,將實物變成藝術形象,並逐漸使之規律化、程式化的,同時也可見其豐富的表現手法。
對比《芥菜籽中國畫傳》和其他繪畫作品,對比歷代畫家對這壹方案的運用,讀者可以感受到中國畫從自然生態向藝術形式轉變的過程,如何加工和總結。由此也可以了解從寫生到寫意的處理手法,從技法上掌握中國畫的造型特點。
突出主題
明代王克玉在《珊瑚綱》中說:“古人畫的畫,寓意深刻,落筆都有自己的主人。”“主人”也是主題。突出主題是藝術創作的壹個特點。壹個主題思想壹旦形成,妳就可以決定用什麽主題來表達,然後決定材料的選擇,甚至決定作品的標題,采取什麽樣的表達方式,這壹切都取決於主題表達的是什麽。像唐代顏的名作《蕭藝掙蘭亭記》(傳),這個故事有很多曲折,但顏在畫中選擇了意圖“有意、詭詐、騙人”和口才“無意、善良、被騙”兩個典型情節來突出主題。主題突出在“賺”字上,其他細節都有所簡略或概括,完全符合《法書》對這壹事實的描述。
在國畫創作中,找到壹個好的題材,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突出主題。如果只求人物描寫生動,或求畫面變化豐富,或直接描寫,都不能算是突出主題。作者只從中國畫藝術特有的規律和表現手法中考慮應該突出什麽,善於根據中國畫的形式概括主題,確定主題,利用人物的刻畫和細節的組織來烘托主題,使觀者不用從畫面中解釋就能明白畫家的意圖。那麽郭認為呢?quot畫畫的時候,命題是上品,沒有題目就沒有畫。"
在主題明確的情況下,我們也要給作品起壹個最合適的標題,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是在屏幕上。標題要簡潔有意義,也可以直接揭示主題或暗示主題的意思,做到畫龍點睛。
積累材料
文藝工作者在生活中需要積累大量的素材。作家用文字,畫家有時也用文字,但主要還是用畫筆素描。畫家在接觸自然景物、花草、人物時,要時刻以素描為記錄,隨時用畫筆收集觀察到的對象。像畫家齊白石,對於各種小生。生理結構已經觀察了解的很仔細了。堅持下去,也鍛煉了藝術家觀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魯迅先生提到,“作者必須每天在室外或室內練習速寫,才有進步。在外面寫生最有利。”
從生活中記錄下來的原始素材,和開采出來的礦石壹樣,也是活水的源頭,無限生動豐富。比起拍照、抄畫報得到的素材,親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景物和人物的實踐中,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構思新的繪畫題材,會引起無休止的交流。
主題類型
主題不同於材料,材料是冶煉出來的礦石,主題是從大量的材料中最適合表達某個主題的材料。如果選材不精,所要表達的內容就會失去顯著性和典型性。
用壹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流派,就像根據不同的體型來剪裁不同的風格。比如用小畫冊流派做大型壁畫就不合適。再比如前面提到的《蕭藝掙蘭亭》,用人物畫的體裁比較好,而《萬裏長江圖》當然用山水畫的長卷形式更好。而各種詠梅的詩畫,用花來驚嘴再合適不過了。
在人物、山水、花卉等形式和流派上,有工筆、寫意、重彩、水墨畫等不同。確定了畫的主題後,作者要從內容入手,再考慮要用的體裁。如長或短,是用大場景還是特寫筆。
兩項基本技能
1.在中國畫的形成過程中,有許多傳統的表現手法。要掌握這些方法,壹個常用的方法是:陵寢以前的作品和老師的圖紙。七尺畫師王實谷臨摹宋元大家,都有相當的造詣。經過幾十年的臨摹和歷練,他覺得自己對青山綠水已經有了充分的把握,這壹點在臨摹壹章會有詳細的論述。
二、生活中豐富的環境是畫家最生動的繪本,畫家要在生活中不斷磨練自己。中國畫壹直強調以自然為師。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我們才能開發藝術寶藏,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並收集廣泛的材料。
兩種基本功相輔相成,缺壹不可。他們只是抄襲前人的手稿。時間長了,他們就失去了獨立創作的能力。如果只靠寫生,往往會失去傳統的筆法。
畫家有了很好的臨摹國畫的基礎後,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清代畫家石濤說“筆不是沒有精神的生命”,在壹個房間裏苦苦思索是不好的。缺點是沒有自己收集的形象,對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壹無所知,這個形象就會概念化。相反,當妳畫出生活中最熟悉的人物時,壹旦閉上眼睛,人的精神氣質、聲音、面容、笑容都會生動得多。
以畫家為例。工人和農民雖然都是勞動者,但性格氣質不同,需要生活中的默默打磨才能脫穎而出。畫山水、花鳥也離不開實地考察、寫生和體驗。當然,作為壹個藝術家,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人品道德的培養也是不可忽視的。過去人們習慣說書如其人,畫如其人,也就是壹個畫家的品格和修養,往往在筆下自然流露。
清代王興在《東莊畫論》壹書中寫道“學畫者,先作其品貴”。清代沈宗淳在《周琦薛華辨》中說:“文風如人品高”,“心畫形,人之惡分”。足以說明,書畫評論家除了對畫家的藝術水平,還要對畫家的人品、品德進行綜合分析。只有藝術素質高的畫家才值得人們學習和尊敬。
參考資料:
/Forum/ReadPost.asp?PostID=5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