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用豐富的視聽環境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當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兒童的發展。”環境可謂是孩子的第三任老師。受傳統文化環境的影響,孩子可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
(壹)利用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公園文化建設
幼兒園在建園時可以采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比如將戶外休閑區建成中式園林,讓孩子領略中國傳統園林的特色。室內裝修也可以借鑒中式風格。比如兒童活動區的天花板上掛著中式窗欞,不僅美觀,還可以掛老師和孩子們的藝術作品。兒童活動區可配置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設施設備,如彩色瓷罐養的金魚、小藤椅、風箏、茶具、竹木屏風、中式儲物櫃、小盆景、竹馬搖椅、筆墨硯臺、折扇等。這些物品既能傳遞民族文化信息,又能被孩子用在生活或遊戲中。當然,在環境的營造過程中,需要請專業人士進行整體設計,註意對傳統建築風格的巧妙借鑒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兒童心理;還要註意傳統與現代、中式與西式的協調與轉化,避免為了突出傳統而破壞園區的文化和諧。
(二)選擇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材料裝飾公共環境。
幼兒園可以在公共環境中選擇壹些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材料、圖片和物品。比如在幼兒園的公共區域,如樓梯、過道、走廊,會張貼或懸掛印有國畫、書法、古代文化景觀、民間器物、民俗活動等反映傳統文化的掛歷、畫報、照片、扇子等;會有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器皿等物品只能在走廊的角落或樓梯、窗臺、古董架上看到。老師、孩子、家長路過都可以隨意欣賞。這些圖片和實物每個月都會更換,既營造了傳統文化的氛圍,也為老師、孩子和家長提供了了解傳統文化的教材。幾年來,孩子們通過觀看這些圖片和實物,可以學到很多傳統文化的常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
(三)利用聲音材料創造聽覺環境
除了視覺圖片和實物,傳統文化教育還可以依靠聽覺音樂和語言。我們安排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個時段播放民歌或民族音樂,營造聽覺環境。如在兒童晨運和戶外活動中,播放歡快有節奏的或唱或說的兒童民歌,以及歡快喜慶有趣的民樂;在孩子吃飯、選擇活動、入睡、午睡起床時,播放緩慢優美的民樂。這些曲子壹般兩個月換壹次,每套大概20首。需要註意的是,在這個環節中,音樂或語言只是背景,旨在通過聽覺環境的營造,讓孩子置身於更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無論是音樂還是童謠,都不能強迫孩子學什麽,尤其是不要求他們背幾首童謠。比如,有的孩子對有節奏的背誦感興趣,可以停下主要活動,聚精會神地聽演講者講;有些孩子從來不註意這些聲音,但這並不妨礙同樣的聲音通過兩個月的反復在他的大腦中留下痕跡。這種做法是通過環境對孩子形成類似的“印記”效應。
(四)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在豐富生動的學前教育課程要求下,學前教育必須走向社區,尤其是傳統文化教育,很多傳統文化仍然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如毗鄰廣州天河實驗幼兒園的天河公園,有獲得世界園博會壹等獎的月輝園、在日本獲獎的精致嶺南園林越秀園、莊嚴的鄧世昌皇冠墓等。幼兒園利用這些資源對孩子們進行園林藝術、建築藝術、書法藝術、對聯藝術、雕塑藝術、盆景藝術以及祭奠和豐收慶典等民俗文化教育。壹般來說,幼兒園所在的街區、鄉鎮往往有當地的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間工藝品店、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祠堂等。這些是老師和孩子們參觀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地方。此外,壹些社區或商家在傳統節日前安排各種具有民俗特色的娛樂和紀念活動,大人可以帶孩子參加適合的項目。有些父母的工作與傳統文化有關,如國畫藝術家、傳統工匠、傳統樂器演奏家、粵菜廚師等。幼兒園可以組織教師和幼兒參觀工作場所,或者邀請家長入園開展相關活動。總之,社區資源為傳統文化教育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要重視和利用好。
二是以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分層次的主題活動。
中國悠久的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逢年過節,傳統民俗氛圍濃厚,活動豐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為幼兒園開展以節日為載體的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因此,基於節日的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幼兒教師的知識。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結合當地習俗,選擇可以開展主題活動的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最隆重的春節在孩子們的寒假,開學的元宵節可以作為春節的延伸,所以我們經常把這兩個節日聯系在壹起,開展主題活動。
(壹)突出節慶活動的層次性
孩子們會在幾年的時間裏,在公園裏過幾次同樣的節日。如何讓這些節日體現特色,激發孩子的興趣?老師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總體目標,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的主題活動內容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要讓孩子感受到創新,願意參與每壹個節日。例如,小班幼兒側重於節日氛圍的感受和典型節日活動的參與,中班幼兒側重於節日內涵的體驗和初步理解,大班幼兒側重於節日發展過程的理解和節日活動的展示和豐富。根據孩子的興趣、能力、生活經歷、班級資源等因素,每個班級開展節日主題活動的時間可長可短。長達兩個月,比如大班的孩子元旦後進入春節準備階段,開學後開始為期壹個月的“過春節,過元宵”主題活動;短的可能只是節前節後壹周的小主題活動,甚至只是節日當天的“節日化”活動。
(二)重視“節日”課程建設
"節日"課程可以作為壹個全園性的作品。我們的主要方法有:幼兒園業務總監在節前半個月收集相關信息,放在老師的“辦公平臺”上,提醒老師設計節日主題活動方案;節日前壹到兩周,美術老師會布置相應的公共環境,為全園營造節日氣氛;各班在節前節後開展壹段時間的主題活動,師生用活動作品裝點班級環境;節日當天或前壹天,廚房提供兩三次“時令”食物;公園或級別團體根據需要組織有老師、孩子甚至家長參加的大型節日活動。在“節日”課程中,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尤為重要。首先,家長需要創造良好的條件,幫助孩子積累真實的假期經驗。主要的傳統節日,最後都是父母帶著孩子在家度過的。家庭如何過節,直接影響孩子的真實體驗和經驗積累,以及對節日內涵的理解,進而影響主題活動的開展。第二,家長需要在節日期間收集圖文資料。第三,家長需要參與親子活動。第四,需要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作為助教,為孩子示範或講解壹些關於節日的傳統習俗。家長通過參加幼兒園組織的節日活動受到感染和激勵。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教育對孩子的意義和價值,對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進而轉化為行為支持。
第三,在日常活動中有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園壹日生活是壹門課程”,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滲透到幼兒壹日活動或常規活動的諸多環節中。
(A)在兒童節活動的許多方面滲透傳統文化和教育。
古詩詞對仗工整,典雅凝練,富有音樂感和畫面感,是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傑出代表。兒童壹般對有節奏和押韻的語言比較敏感和感興趣。因此,選擇與孩子生活經歷相關的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詩,引導孩子去欣賞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們設計了“每周壹詩”的活動:在每周壹的升旗儀式上,業務總監根據節氣、節日或季節變化、對應事件等選擇壹首古詩。,並由壹位閱讀水平較高的老師背誦,帶領全體師生朗讀壹兩遍,講解詩的背景和含義;各班老師在幼兒活動室的閱讀區(或語言區)設立“每周壹詩”壹角,將與古詩詞相關的圖片、文字、視聽等資料放入其中;教師在壹周內多次利用幼兒在園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結合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幼兒背誦詩歌,整體閱讀詩歌中的常用漢字,欣賞詩歌中表達的意境和畫面,介紹與詩歌或詩人相關的故事;幼兒園通過家聯系平臺發布“每周詩歌”。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註意力在家裏隨機交流,也可以給孩子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需要強調的是,“每周壹詩”的活動主要是讓孩子感受古詩詞的審美和語言特點,了解相關的傳統文化信息,並不要求任何孩子背誦幾首古詩詞或認識多少個漢字。
(2)以靈活多變的形式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課程與教學:比如在壹些過渡環節,比如飯前、離園前,老師可以選擇壹些成語故事、民間故事、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或者借助多媒體播放這類故事的動畫短片、傳統相聲的視頻、評書;散步時,老師帶領孩子觀看園內傳統文化環境;結合傳統節日,在戶外遊戲和地域遊戲中投放適合相應年齡段孩子的民間遊戲素材,孩子也可以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在中學生學會用筷子吃飯之前,老師可以講解與筷子周圍吃飯有關的傳統習俗;每年在大班畢業典禮或其他重大文藝演出時,安排教師民樂表演、親子民族服裝表演、傳統故事表演、家長戲曲表演、師生古詩詞說唱或表演演唱、武術表演等2個“中國風”節目。
(三)為傳統文化教學選擇合適的教材
在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會對某些學科產生興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文化教育除了主題探究活動外,在五大教育領域選擇合適的內容,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途徑。語文教材有古詩、童謠、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音樂教學主要是對廣東民間兒歌和搖籃曲的學習和欣賞,對傳統音樂名曲的欣賞,以及少量的粵劇和京劇。美術教學包括傳統美術作品和手工藝的欣賞,傳統藝術形式的創作嘗試;體育活動主要是學習傳統體育遊戲並靈活運用。在傳統的文化活動中,各學科的內容可以相互滲透,界限不是特別清晰,這與嚴格意義上的學科教學是不同的。比如欣賞古詩詞後創作國畫,或者用詩詞欣賞國畫,就是把語言教學和美術教學結合起來,互相滲透。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藝術美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它歷史悠久,知識廣博,類型多樣,特色鮮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壹些內容無疑具有時代的局限性,有些甚至與現代科學背道而馳。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有傳承的意義。幼兒教師要懂得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取舍。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要結合學前教育的特點和實際,善於用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價值觀來選擇傳統文化。
幼兒園實施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及註意事項
現在很多小孩子從小就被父母逼著學外語,考星。傳統文化的“水土流失”讓我們壹線教育工作者非常痛心。傳統文化教育是壹個嚴重的問題,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指出,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任務,極其重要。可見,民族教育、生命教育已經開始逐漸被人們所重視。
21世紀是科技與國民素質競爭的世紀。尤其是中國入世後,地球將成為壹個家。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是他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國學大師南說:“壹個民族需要壹種精神支撐,但是壹個沒有文化基礎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己的文化,壹個民族就不會進步,不會創新。”只有當壹個有自己傳統基礎的中國人能夠向世界貢獻自己的壹切時,他才能認同和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因此,讓孩子了解中國的文化傳統,提高孩子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融入西方文化的精華,重塑中國文化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壹個民族的靈魂是它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基石,也是壹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包括: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服飾、傳統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學、書畫、中國傳統民間遊戲(鬥蟋蟀、鬥雞)。
在幼兒園二期課改的教材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了壹些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了解壹些傳統節日(正月初壹春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八月十五中秋節等等。),感受淳樸的茶文化,認識傳統服飾(唐裝,旗袍等。)和美食,並開展“我來自中國”、“過年啦”等主題活動。但仔細研究後發現,涉及的內容還是不夠豐富,不夠全面。我認為,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增加更多關於古典文學學習的內容,比如中國的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唐詩宋詞等。此外,中國傳統民間遊戲已經面臨嚴重斷層。那麽,在幼兒園中班和大班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有什麽意義呢?
首先可以激發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萌發民族自豪感。比如設計“趣味漢字”的教學活動,可以幫助孩子了解漢字的起源,認識象形文字,知道漢字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可以激發孩子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此外,通過接觸和學習古典文學、經典故事、成語故事、傳統節日和民間遊戲,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得到了顯著增強。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非常願意讀千字文、三字經、唐詩等古典文學,逐漸喜歡上中國的壹些經典漫畫。他們開始對中國的民間遊戲和活動有了壹定的接觸和了解,從而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萌發了民族自豪感。
其次,孩子的素養可以在活動中自然擴展。兒童早期識字有利於右腦的發育,對兒童的智力發展、潛能開發、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再次,可以培養孩子的成功感。經歷過早讀的孩子比同齡人擁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也更有自尊、自信、自強、自律的精神。我在班上教了幾千個單詞。孩子學會後,經常在家人、老師、朋友面前背誦,從而獲得成功感,變得非常自信。
最後,通過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力。人的記憶力發展在6-13歲的時候是黃金時期。用童年的記憶寫下這些永恒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對壹個人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是無價的。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巨大的記憶潛力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征。背誦記憶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錯過了這個時期,就錯過了人生最美好的記憶時期。
另外,識字是讀書的基礎,早識字可以早讀書。閱讀可以帶來更多的知識、思考和更廣闊的視野,促進孩子智力、思維、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壹個人的自學能力,有助於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為以後系統學習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國是壹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其博大精深、瑰麗燦爛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歷史遺產,閃爍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基因。孕育了無數中華英才和千古風流人物,他們讓中華文化巍然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人們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尤其是我們的孩子逐漸被異國的新奇所吸引。孩子們懂英語,會玩電腦遊戲,喜歡麥當勞、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鴨、聖誕節、嘉年華遊樂場,卻對祖先的東西——傳統文化的精髓——缺乏了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礎階段”。在當今中國的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壹項重要的學習任務,正被納入正常的教學目標。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要求,但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表述中,我們仍然可以深刻感受到幼兒學習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引導幼兒切實感受到祖國文化的豐富和優秀,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感情”。所以,我認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孩子們可以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加深對祖國五千年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李白的《靜夜思》,羅的《鵝賦》,孟浩然的《春曉》,寓意簡單,用詞自然,感染力強。誇父追日、盤古田凱等典故顯示了智慧和力量。《聞雞起舞》《我婆婆紋身》《睡薪嘗膽》更是歌頌愛國、樹立遠大理想的佳作。
其次,孩子可以受到優秀文學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開發潛能。古人寫詩很註重遣詞造句的精煉,壹直是“言不驚人,誓不罷休。”沒有路,就有另壹個村子,展現了山村的美景,綠柳紅花。這種優美的文筆和意境,對孩子來說應該是壹種藝術享受。《蔣易南》、《楓橋夜泊》、《山行》等押韻優美、意境優美、語言凝練的作品,讓孩子們在感受意境美、語言美、情感美的同時,欣賞色彩斑斕、有聲、行雲流水的畫面,提高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敏感度。“開門見山”這個成語讓孩子們認識大書法家王羲之,欣賞他的作品。
第三,在塑造孩子的人格,形成傳統美德,陶冶孩子的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培養孩子將來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有誌之士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中國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最常見的是“四二壹”家庭模式。在這種成長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了普遍性的問題:缺乏愛、不尊重長輩、傲慢、自私以及合作和分享能力差。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幼兒園開始的基礎教育要讓傳統文化教育占據相當的內容。曹沖的雕像,孔融的梨子,司馬光的破缸,教會了孩子們謙遜、智慧、勇敢的美德。《弟子規》和《聖紫晶》讓孩子們懂得禮貌,懂得是非善惡,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俗話說“三歲看老,七歲看老”。從小培養的良好行為習慣,可以影響壹個孩子的壹生。傳統文化經典匯集了中國思想的許多精華和美德,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展的東西。比如:熱愛學習,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這種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要從小培養,從小滲透。
但要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孩子的優良品格,還應註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壹)選擇傳統文學內容是教育的關鍵。
傳統文學是在古代歷史的沈澱中形成的,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壹些傳統的東西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已經消失,孩子很難有相關的體驗。在教育思想上,難免摻雜壹些消極的、封建的思想,個別內容很難學,對孩子來說沒有意義,不能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合理選材,辯證地去其無用,選取傳統文學內容的精華,用於學前教育。要從兒童興趣和情感體驗的角度出發,對壹些較難的文言文和成語進行適當的改編、縮寫和擴展,建立適當的內容,通過傳統文學傳承燦爛的文化思想,讓兒童受益匪淺。
(二)教師的良好素質是傳統文學課程實施的保障。
為了釋放傳統文學的魅力,使課程取得成功,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音樂、美術和文學素養,具有分析教材的能力,能夠選擇有效的方法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能夠改編教材為其註入新的活力,具有表達情感的能力,能夠自由運用語言,傳達作品的內涵,優美的語言能使孩子陶醉、狂喜、愉快地接受教育。
(三)關註兒童的體驗和感受是傳統文學教育的重要理念。
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的民族自豪感,了解和熱愛民族文化,在學習過程中開發孩子的記憶、認知、註意力等潛能。所以壹定要註意引導孩子體驗,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不要把能背多少首詩,會說多少成語作為衡量孩子發展的唯壹標準,而要關註孩子的縱向成長,這應該成為教師的基本理念。
(四)家園合作是開展傳統文學教育的有效途徑。
家長對傳統文學教育的意義、實施方法和理解程度決定了學習效果,做好家長是孩子獲得興趣的保證。所以要及時和家長溝通,轉變觀念,在教學方法上引導家長,讓家長給孩子布置壹個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讓家長在行為上成為孩子的榜樣。事實上,我們通過家長會、文藝沙龍等形式,取得了家長的積極配合,在家中統壹開展教育,確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