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假設關系的復句可以這樣解釋:如果人們不考慮長遠,那麽憂慮壹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意思是人要高瞻遠矚,想長遠。其實這是壹個介詞賓語句,可以換成:“人不憂遠,則憂近”。
這是孔子的名言《論語·衛靈公》:“子曰:無長遠之憂者,必有近憂。”《論語正義》解釋說:“不遠憂,則憂來,故謂近憂。”
《荀子論綱》說:“先思事,先慮患。先把事情處理好,然後才能成功。先憂苦,就有準備,有準備就不生。後事之憂者,謂之困,困則無防。”但人要有遠見,歷法是儒家所看重的。
擴展數據: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是壹個因果循環。因為今天是另壹天的果實,如果我們今天不為另壹天做打算,他變成今天肯定會有很多煩惱,所以他不能不努力。
孔子強調未來規劃的重要性。當壹個人有了追求,有了計劃,他就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而嚴格要求自己,這樣不僅能保證自己能完成這個目標,還能改善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行動順暢。
而如果沒有長遠的追求,對自己沒有要求,行為散漫,對任何事情都不認真負責,那麽從現在開始他就要面對別人的指責和困難。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沒有長遠之憂的人,才會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