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底,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壹書中將“絲綢之路”命名為“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中國與中亞、歐洲、印度之間的西域交通道路”,很快被學術界和公眾所接受。
絲綢之路有西漢張騫開啟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絲綢之路,從長安經中亞各國、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直達地中海,終點在羅馬,全長6000多公裏。這條路被認為是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連接著亞洲和歐洲;
有向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的“草原絲綢之路”(從中國長安出發,經敦煌、烏魯木齊、中亞,到達羅馬,全長5000多公裏)。);
有從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崎嶇不平的“西南絲綢之路”:陜、康、藏的茶馬古道——通往南亞、中亞、歐洲各國的古道。
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海上絲綢之路”。
“西南絲綢之路”由中國三條幹線組成,全長6000多公裏。壹條是從Xi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崎嶇“西南絲綢之路”:通往南亞、中亞、歐洲各國的陜西康藏茶馬古道。這是西南絲綢之路的主線,從成都南部開始,經過宜賓、曲靖、昆明、楚雄。三、以上兩條路線在大理交匯後向西,途經漾濞、永平、保山、騰沖,保山至緬甸的路段稱為“永昌路”。長安和成都分別是兩條“西南絲綢之路”的起點,騰沖是“西南絲綢之路”在中國的最後壹站。元朝統壹雲南後,在各省設立了78個驛站,其中,從中青(今昆明)到大理,途經祿豐、魯甸、魏初、沙卻、彭浦、白山石等驛站。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們被稱為池塘、商店、崗哨、海關和驛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