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相信世界上有神靈存在,能夠感知人類的行為。當人類做出不道德或不公正的行為時,神靈也會感到憤怒。於是就有了“人神共憤”這個成語。
2.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人神共憤”來形容引起公憤、激起民憤的情況或行為。比如某個官員貪汙腐敗,濫用職權,導致民不聊生,社會混亂,那麽這種行為就可能造成“人神共憤”。
3.此外,“人神共憤”也可以解釋為壹種修辭手法,用來形容某些行為或情況極其嚴重,引起人神共憤和不滿。這種修辭手法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讀者或聽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態度。
人神共憤,造句如下:
1,他的行為真的很氣人。
那個罪犯的殘忍行為令人憤怒。
他們的暴行激起了大家的憤怒,真是人神共憤。
4.日本侵華戰爭的罪行激起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憤怒,真是人神共憤。
5.他的所作所為實在令人氣憤!
6.他的無恥行為讓所有老實人都憤怒了,真是人神共憤。
7.這種卑劣的行為,人神共憤,必須嚴懲。
8.對老人作惡的小人真是人神共憤啊!
9.他們殘忍的行為讓所有人憤怒,真的是人神共憤。
10,他的惡劣行徑激起了眾怒,真是人神共憤。
11.這種欺詐行為讓所有人都感到憤怒。真的是人神共憤啊!
12,罪犯的行為讓所有的好人都憤怒了,真是人神共憤。
13,他們的暴行讓每壹個有良知的人憤怒。真的是人神共憤啊!
14,這種喪盡天良的行為實在令人氣憤!
15,兇手的行為引起了人們的公憤,真是人神共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