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對科學的認識非常有限,所以古人往往是拜佛的,所以在三月三就拜北帝真武神。現在,三月三節在中原地區逐漸式微,壯族人民在歷史上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到壯族三月三節中,使得壯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繼續傳承。
三月三日(壯族初三),又稱歌圩節、歌婆節或歌仙節,是壯族人民依靠歌曲祭祀祖先、擇偶的傳統節日。它是壯族人民及其祖先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具有壯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
1.設置祭壇
祠堂內設壇,供豬牛羊、五色糯米,並請師班、道班辦事,祭祀先祖“雅浦”。各村送來的條幅掛在祭壇周圍。在供奉祭品之前,大師會設立壹個祭壇或靈堂,並點燃香燭。儀式開始時,主持祭祀的主人身穿長袍,頭戴禮帽,佩戴絲帶和執法器(牙齒和壇木)。誦經過程中,他邊唱邊跳,壹邊開壇邀神。
2.帶著祖先“雅浦”遊行
坐轎子接“雅浦”,彈八音,舞作“羅東”,巡村,驅邪,祈福。羅冬舞是教師舞蹈的壹種,伴有打擊樂。表演的時候往往是先唱後跳。跳舞的時候不唱歌,鼓勵。跳舞的方向是東、西、南、北、中,然後妳蹲下盤腿,壹步壹步,小步壹蹲,這是主要的舞蹈,表現祭祀、行軍、出征、點兵、戰鬥。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月三(壯族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