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禮崩樂壞是成語嗎?

禮崩樂壞是成語嗎?

這是壹個成語。禮崩樂壞,意味著封建禮教的條條框框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出自《與竹居書》:“中唐以來,禮崩樂壞,狂奸狡,自訂規矩,事不忘。”

西周末年的禮樂崩潰發生在什麽時候?那是第壹個導火線時期。此時的禮樂只是被部分破壞,春秋時期,尤其是戰國後期,禮樂崩潰的程度開始加深,整個禮樂體系被破壞得面目全非。

儀式的瓦解是壹個漸進而緩慢的過程。

周的農業很發達,種植的糧食種類很多,基本上包括了後世所有的基本品種,同時鑄造、絲織等方面也很發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周朝建立了壹套禮樂制度。

在周朝,統治階級大致分為四個階層:皇帝、諸侯、大夫、士。每個階層對音樂和舞蹈的使用,以及儀仗隊等領域都有明確的規定。

對各種樂器使用權的規定也很嚴格。有些樂器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王子和醫生享用更為禮貌,而且對樂師人數也有嚴格限制。

春秋時期,帝王衰敗,戰國混亂,社會矛盾激化,對禮儀的違反和僭越層出不窮,嚴重挑戰了禮儀制度的權威。

禮樂雖然受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和變質,但並沒有完全崩潰,失去功能。在經歷了兩次大的破壞和動蕩之後,禮樂制度在戰國時期遭遇了大的崩潰。

成語典故《論語·陽貨》指的是失去三年,已經很久了。君子不禮三年,禮就壞;三年不樂,音樂就崩了。"

解讀:是指周朝封建制度的條條框框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意味著社會制度和文化秩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需要內聖外王的人來改良。在中國古代,禮是壹種社會制度和道德規範。

其實指的是西周末年吳竹文化的破產。西周以前,不比春秋,孔子卻再也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