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戰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長平之戰、河西之戰、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邯鄲之戰等。

1,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53年至55年間,秦國軍隊與趙國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西北)發生的壹場戰爭。趙國最終被打敗,秦國取得勝利,占領了昌平。這壹戰,趙被斬首,陣亡約45萬。

這場戰役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趙國戰爭中,由於連年戰亂,國內糧草消耗嚴重。雖然秦國的戰線較長,但它的國力遠遠強於趙國。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不利,就棄守名將廉頗,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按照王召的意圖,改變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和追趕方式,更換將領,組織進攻。鑒於趙括求勝心切的弱點,秦國秘密更換了統帥白起,采取了佯敗退守,誘敵出陣,然後分而治之,圍殲之的作戰方針,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趙之戰被大大削弱,加速了秦國統壹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的最後壹個轉折點,所以秦國統壹只是時間問題。這場戰爭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規模殲滅戰。

2.河西之戰

河西之戰是我國戰國時期魏秦之間的壹場大規模戰爭。前後幾經征戰,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恰逢魏國精銳盡失,國力大損,最終秦國收復河西。

3.馬嶺戰役

馬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伏擊殲敵戰例。現代考古表明,該戰場位於今山東郯城縣馬嶺山附近(另有大明、鄄城、範縣、蒲縣之說)。在這場戰鬥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導他就範,使戰局始終占據主動。

馬陵之戰發生在周先旺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答應救援,以此來敦促韓國抵抗魏。齊威王以為大將軍,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引魏都前來救援,以解南朝鮮之困。

用“降焦示弱”的方法,魏軍65438+萬人被殺得潰不成軍,活捉了太子沈偉。經過這場戰爭,魏被大大削弱,失去了統治地位。

4.桂嶺之戰

桂林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憲十五年),魏圍攻趙國都城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王命令田忌和孫臏率領軍隊去營救他。

孫臏以為魏國以精銳之兵攻邯鄲,國勢空虛,便率軍圍攻魏國都城大梁,令魏國推龐涓回戰。而孫臏卻埋伏在桂陵(山東菏澤,河南長垣),打敗魏軍,活捉龐涓。

在這場戰役中,孫臏避實就虛,攻其所存,創造了“圍魏救趙”的戰術,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常用的誘敵就範的手段。

5.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之戰,是公元前259年(周赧王56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58年),秦與趙、魏、楚在趙國都城(今河北邯鄲市)進行的壹場城市攻防戰。

公元前257年65438+2月,魏楚軍先後到達邯鄲郊區,攻打秦軍,趙國守軍在城外配合魏楚軍進行反擊。在三軍內外夾擊下,秦軍戰敗,損失慘重。

王弼率殘部逃到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國鄭安平指揮的兩萬余人被聯軍包圍,只好投降趙,邯鄲之圍才得以解決。

魏楚聯軍推進到河東(今山西省西南),秦軍再次戰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陜西之間的黃河以南)。

此時韓國也加入統壹戰線攻打秦國,趙、魏、楚、韓先後收復了魏國的河東郡和安陽,趙的太原郡、皮勞、武安,韓的上黨郡和汝南。

邯鄲之戰嚴重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傷亡近30萬,延緩了秦國統壹六國的步伐。

邯鄲之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對秦國的第壹次大勝利,導致了秦國全面進攻六國政策的破產。

秦國被迫改變戰略,采取“遠交近攻”、“分而治之”、“各個擊破”的外交政策,分化疏遠東方各國的關系,對統壹六國起到了關鍵作用。

百度百科-長平之戰

百度百科-河西之戰

百度百科-龜齡之戰

百度百科-馬嶺之戰

百度百科-邯鄲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