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莊子為什麽如此反對技術進步?

莊子為什麽如此反對技術進步?

生態技術想到了“不知道,不好意思不做”

在崇尚自然、崇尚無為的思想指導下,莊子對追求技術進步持否定態度,其觀點與西方反現代化思潮相似。

巴裏·布衣納(Barry Commoner)在《封閉圈》(The Closed Circle)中寫道:“生態學第三定律認為,在壹個自然系統中,任何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的變化,都可能對那個系統有害”。(註:引自Closed Circle,作者Barry Commoner(美),1990版,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莊子把自然物質的原始狀態稱為“樸質”,認為任何人工技術都會損害事物的“樸質”本質,所以是有害的:“陶工說,我善治,圓者在規,方者在矩;匠人說,我擅長木,彎刀是鉤的,直的要紮。夫性為木,要不要在規矩裏勾繩?”(馬蹄)泥和樹不是為人類而存在的,而是人類為了自身的需要,利用人工技術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狀態,從而破壞了自身的完美,使之與自然分離:“其點也成功;任何技術的成功都是以破壞壹些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簡約不殘,犧牲的是誰?“如果白玉沒有被毀,會是誰呢?.....因此,燦普認為哭是工匠的罪惡”(同上)。其次,莊子認為,技術壹旦出現,人類就很難控制其發展,必然導致自然環境的破壞:“夫弓弩若比機器更智能,則群鳥大亂;多了解餌網,魚就亂了;如果妳知道的更多,野獸將會陷入混亂...所以每次天下大亂,罪就在於知其然”(“嗮嗮 "). "弓與弩”、“餌網”、“割腹股溝”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更多”意味著技術的過度使用已經遠遠超過了自然的承受能力;盲目濫用技術的結果是“地上鳥亂”、“水上魚亂”、“澤上獸亂”,整個大自然失去了原有的和諧、秩序和完美。”在生態學中,就像在經濟學中壹樣,沒有免費的午餐,每項技術都要付出壹些代價。“(註:引自《封閉的圓圈》,作者巴裏·布衣納(美國),1990版,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技術現代化的進程越快,能量轉化的速度就越高,有效能量的耗散就越多,混沌的程度也就越大。”(註:熵——壹種新的世界觀,傑裏米·裏夫金和特德·霍華德合著,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版。可惜莊子的預言在今天變成了現實。地球上的物種正以驚人的速度滅絕,森林面積迅速減少,野生動物少之又少。曾經成群結隊陪伴人們的鳥已經很少見了。這壹切都說明莊子的擔憂絕非空穴來風。莊子主張使用低技術,即對自然環境影響最小、接近自然的技術,反對那些所謂高效率、掠奪自然資源的技術手段。《莊子》中關於老人抱甕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觀點:“子貢南遊於楚,卻叛晉,過漢陰,遇夫必掘井為圃,懷翁傾灌。又滑又滑,但他用力過猛,收效甚微。“子貢說,‘這裏有了機械,壹天可以泡壹百床,卻能看到事半功倍的更多成果。“主人想要什麽?”為園丁驕傲地看著它,說:‘我能做什麽?’都說‘砍柴是機器,後面重,前面輕。如果妳抽水,它會算作湯,所以它被稱為“雲”。他為園丁生氣,笑著說:‘我聽說過我的老師,有機械就有有機的東西,有有機的東西就有有機的心。.....我不知道,我也不好意思不做。" "(《天地》)"搶甕而畫之"象征著低技術,"雲"象征著高效率的先進技術。漢陰的老公對自貢推薦的新技術不僅不感興趣,反而嗤之以鼻:“我不知道,但我很慚愧。”從《漢陰》中張茵的態度不難看出,莊子主張人類應該把技術控制在壹個適當的水平上,不應該無限制地盲目追求技術進步。他指責以子貢為代表的那些聰明人,只看到了技術高效率的優點,而忽視了技術的負面效應,即破壞環境,甚至改變人性的負面。技術的發明者和倡導者往往只看到壹種技術的暫時作用,而缺乏遠見,這就導致了技術的易錯性,也就是說,技術既定目標的成功往往是以生態失敗為代價的。為了彌補之前技術的缺陷,需要發明更新的技術,這就導致了技術的不斷升級,惡性循環。俗話說“道高壹尺魔高壹丈”。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言,井挖得越深,水泵的功率就越大。人們再也不用用水桶和風車打水了,澆地也不用圍著井轉了。與此同時,地下水位正以驚人的速度下降,有些地方甚至下降到海平面以下,造成海水入侵和水質惡化,人類面臨水資源枯竭的危險。“人們很難認出自己創造的魔鬼”,(註:寂靜的春天,作者R·卡森,1997版,科學出版社。)莊子的目的是告誡有野心的人類,壹定要以極端的審慎對技術做出深思熟慮的理性選擇,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莊子並沒有否定壹切技術。他仍然對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技術持肯定態度。比如莊子經常提到的“織衣耕食”(《馬蹄鐵》)和“夫不能舟遊,地不能車行”(《福報》)等等。所以,不能因為他反對高效率技術,就輕易得出他否定人類壹切經濟活動的結論。他也主張“用世”,通過這些基本的生產活動向自然索取必要的生活資料,但遵循的原則和采用的方法不同。

Ezxh“獨與天地之靈,不與萬物相生”的生態美學思想

先秦時期,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很多,如《管子》、《呂春秋》等,但多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莊子是個浪漫主義者。當他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他非常重視自然環境的審美價值。

莊子曾與惠子爭論:“惠子說,‘我有壹棵大樹,人謂之死。它的大根膨大但不在繩墨中,小枝卷曲不規則。站立之道,匠人不理。”“莊子答:“今有大樹,而無用。為什麽不把它們種在壹個什麽都沒有的地方,在壹個廣闊的荒野裏,到處遊蕩,無所事事,睡在它們下面呢?”惠子用壹種狹隘的功利主義視角來衡量萬物的用途,認為只有符合規則的樹才稱得上“有用”。所以莊子批評他“有頂篷之心”(同上)。在莊子看來,人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離不開自然。人在苦悶孤獨的時候,走在遼闊的原野上,徜徉在枝繁葉茂的樹下,聽著林中的鳥鳴和風,“獨自與天地之靈溝通”(《人間》),與大自然交流感情,該是多麽愜意啊!多刺激啊!所以莊子深情地說:“山林相融!高土和!讓我開心快樂!”(知北遊)人是自然的產物,只有與自然融為壹體,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和滿足。r·卡森在《寂靜的春天》中反復抱怨《野草》和《原野》對人類的價值。她講述了這樣壹件事:“在壹次聯邦農民會議上,與會者討論了當地居民對鼠尾草噴灑計劃的抗議。這些參與者認為壹個老太太因為野花會被破壞而反對這個計劃是壹個大笑話。聰明的律師問,“就像牧羊人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去尋找壹片草地,或者樵夫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去尋找壹棵樹,難道她沒有權利去尋找壹株萼草或者壹片睡蓮嗎?”“我們繼承了荒野的美學價值,正如我們繼承了我們的山丘和山林中的銅和金礦脈壹樣”。(註:寂靜的春天,作者R·卡森,科學出版社,1997)。所以,即使從審美的角度來說,保留壹些荒地、草地、森林也是非常必要的。傳統的狹義發展僅指經濟領域的活動,單純追求產值、利潤和物質財富的增長。直到本世紀末,人們才開始意識到,發展不是純粹的經濟,而是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如文學、藝術、科學的繁榮,社會秩序的和諧,國民素質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誌,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莊子主張對自然環境采取非功利的態度,這對調節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非常有益。如果僅僅從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世代需求的角度來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可以說還是壹種低層次、淺薄的環保意識,而莊子特別重視自然環境對人類精神的作用,其智慧和深刻足以讓今天的人們驚嘆。

標簽

莊子生活在戰國時期,處於農業文明的早期。諸侯國強兵這個富國,為爭奪城市和土地,致力於築路、戰爭和開荒,毀壞了許多森林和草原,破壞了生態平衡,自然資源日益減少。與莊子大致同時代的孟子看到齊國臨淄郊區牛山因過度伐木放牧已變成荒山,感嘆道:“牛山之木味美,以其大國之郊伐之,美也。”.....牛羊因而牧之,是若何卓(無草木)也”。(註:《論孟子高子章句》。)莊子宋國的情況就更嚴重了,著名的成語“等兔子”就是明證。宋朝的農民不懂得變通,為壹個計劃而死,浪費心思,真是可笑。但不難看出,當時中原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野生動物無處藏身,瀕臨滅絕,所以連兔子都成了稀世之物。”人類破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歷史與人類文明史壹樣古老”。(註:《論可持續發展》,第1頁,張坤民主筆會,1997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嚴酷的現實激發了壹向註重自然規律的道家繼承人莊子產生了憂患意識。”他對生活的憂患意識,對苦難的忍讓程度,對時代災難和人民災難的敏感程度,可以說超過了其他先秦諸子。”(註:《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比較研究》,見悲劇哲學家尼采著陳鼓應,1987年版,三聯書店,第265頁。莊子對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深刻思考,正是基於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但由於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人類對環境的認識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莊子的環保思想與現代生態科學理論存在巨大差異。他只是提出壹些籠統抽象的原則性思考,熱情批判,理性設計。另外用寓言的形式表達,讓人覺得很別扭。此外,莊子乃至整個道家生態觀的根本缺陷是過分強調原始自然,推崇史前道德,崇尚混沌美學。莊子把發展經濟、提高技術和保護環境作為對立面,主張讓人類社會永遠處於低水平,甚至回到蒙昧時代。這種認為法律是自然的、反社會的、重道德輕功德、重審美輕技術的思想傾向,不僅與現代文明的價值觀和信仰相悖,而且在任何時代都是行不通的。早在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就批評過道家的這種思想:“如果壹定要以此為役,那就壹事無成。”(註:《史記·貨殖列傳》)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只有發展才能為解決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最終打破環境汙染的惡性循環。當然,這需要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配合,通過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才有可能實現這壹目標。盡管如此,莊子生態智慧的啟示仍然是深刻的。當人們剛剛踏入文明的門檻時,他以壹個智者的敏銳洞察力,認識到人類的生產活動會幹擾或破壞自然環境,告誡人們要尊重自然,善待壹切,保護環境,呼籲“誰也不要破壞天空。“這對世界無疑是壹劑清醒劑,有震懾作用。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莊子沒有也不可能為我們提供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行的具體方案,但他提出的這些原則對於改變當代人的價值取向,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