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於劃九州之後,就有了荊州。荊州是楚文化的發源地。在古代,荊楚指的是同壹個地區。荊楚是壹棵樹的名字。《說文解字》“楚,壹叢樹,是葉靜。”據記載,荊楚作為地名,先稱荊,後稱楚。楚國是中國古代歷史最長的諸侯國,從周初建國到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歷時八百余年。夏商時期,楚人南遷漢水、京山,才被稱為“荊楚”、“楚人”。周初,由於熊對周天子的貢獻,熊逸被周朝皇室封為楚人,使楚成為楚人的官銜和姓氏。
荊州濟南城址,古稱郢,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楚國最富傳奇色彩的傑出人物是楚莊王。據史書記載。楚國第十大世家楚莊王,即位後三年,日夜享樂,不下命令,不準大臣進諫。大臣吳鞠見莊王左手牽著季崢,右手牽著越女,終日飲酒作樂,敲鑼打鼓。實在看不下去了,他以寓言的形式諷刺道:“土丘有鳥,三年不聞。是什麽鳥?”莊王曰:“三年不成名,則壹飛沖天;三年不唱,歌就很驚艷。”(成語“壹鳴驚人”的由來)後來,在醫生蘇聰的建議下,他不再聽政治了。此後,莊王任賢利用自己的精力擴張疆域,使楚國疆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南至湖廣,西至巴蜀,成為車馬千軍的大國,成為春秋五霸之壹。郢都也成為當時南方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韓桓譚《新論》記載:“楚之都,車樞紐擊,民摩肩,城路突出。數是晨衣鮮,暮衣窮。”意思是在杜英,車挨著車,人擠人,早上新衣穿破,黃昏新衣擠成破衣爛衫。可見當時杜英(荊州)的繁榮。
在荊州博物館(全國最大的博物館),通過荊州地區出土的文物,穿越時空,可以看到當時荊州的繁華。
荊州也是三國文化誕生繁衍的地方。為了爭奪荊州,劉、孫、曹在壹部《三國演義》中演繹了無數的故事,荊州成為三國權力鬥爭的歷史縮影。
漢末荊州轄七郡(漢代設置州、縣、郡三級制),分別是南陽郡、南郡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關於荊州的戰略地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荊州“北依漢綿,利南海,東接吳輝,西接巴蜀,乃兵家之國。”魯肅曰:荊州“沃野萬裏,秀才富。有則為帝之都。”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分為:曹操控制南陽郡,孫權占領南郡、江夏郡的部分地區,劉備借用孫權所屬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奪取益州根據地。從而演繹出“坎羅吉孫權娶其妹”;“周郎政變天下安,喪妻折兵”;“劉備借荊州,他借了不還”;“關羽失荊州”;這些關於荊州的精彩故事,如“壹營燒七百裏”等。
“滾滾長江東流,浪花都是英雄。對錯,成敗;青山依舊存在,太陽依舊升起,夕陽依舊落下。河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習慣了歲月的變遷。壹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很多事情都是伴隨著笑話的。”《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的開場白,有看透紅塵,穿越時空的力量。它告訴人們這樣壹個道理:成敗論英雄,古今論英雄,壹壺濁酒過後,必然變成笑話。
其實今天在荊州能看到的古跡就是荊州古城墻。位於荊州區,城墻隨地勢起伏,沿湖沼蜿蜒,如遊龍般綿延。它是中國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墻。我們現在看到的城墻,是經過唐、宋、元、明幾個朝代,按照清朝順治三年(1646)的明城墻修建的。當妳沿著馬道進城時,妳會發現壹些受保護的城磚上正在燃燒著文字。據說比長城上最早的城磚早207年。
博物館旁邊還有壹處古跡,叫“開元寺”,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修建的。因為年久失修,沒有對外開放。道觀為三大殿,其中祠堂為明代萬歷年間重修,其余建築為明清時期重修。道觀旁邊的亭子裏有壹個石槽,相傳是關雲長隱居荊州時用過的。
離荊州城墻不遠,是壹條古玩街。因為明朝的首輔張,是荊州人,這條街就叫張街。現在,張故居就建在他原來的宅基地上。我認為這些仿古建築,就像這個國家的許多地方壹樣,是利用名人效應為商業利益而建造的。不知道好不好。還是不好?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這些仿古建築保護得當,說不定再過壹百年,這些贗品又會變成真古董!但是,壹百年後,誰能說得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