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什麽是學者精神?

什麽是學者精神?

以下轉載於:新浪,朱琳的博客。

士,先秦時期地位最低的貴族。

什麽是學者?簡單來說,“士”就是先秦時期最底層的貴族。先秦時期有三個階級:貴族、平民和奴隸。在貴族中,有四個階層:天子、諸侯、大夫、秀才。秦漢以後,原來的貴族變成了平民。平民分為四類,即學者、農民、工人和商人。第壹類是知識分子,第二類是農民,第三類是工人,第四類是商人,地位最低。所以“士”就是這樣壹個階層,原本是最低等的貴族,後來變成了最高等的平民。

那麽先秦的貴族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關於先秦時代的國家制度和國際關系。

西周是在周武王征服周之後建立的。西周的國家結構是怎樣的?準確的說是國家聯盟。它有壹個“盟友”,就是天子。為什麽叫天子?天子,又叫長子,天子,簡稱天子。管理和統治世界的權利需要授權,這叫天命。所以後世的天子都自稱“奉天承運人”,意思是上天授權的。但是,單靠皇帝是不可能治理天下的。這就需要把世界分成幾個國家,然後在國界上挖深溝,放上水,在溝兩邊種樹。這個行動叫“封”,被封的地方叫新疆,“封邊官”就是從這裏來的。

封完之後,指定壹個人去這個地方做君主。君主的頭銜由他的後代繼承。這個工作叫“施工”。壹個封建社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社會,叫做“封土建國”,或者叫“閉關建國”。事實上,秦朝以後的中國已經不是封建社會,而是壹個帝國專制的時代。秦朝以前的時期是封建時代)。封建君主稱他為諸侯。諸侯得國之後,又要分,又要給大夫。給博士的土地叫“家”,還要挖溝種樹。這叫“封土立家”。天子、君主(諸侯)、大夫都是世襲的,爵位繼承人只有壹個,但天子、諸侯、大夫的兒子不能只有壹個。那誰來繼承爵位呢?是長子(妻子生的第壹個兒子)。古代的世家子弟是壹夫壹妻制,而不是壹夫多妻制。平民是壹夫壹妻制。所以,壹個貴族的膝下有三個等級的兒子:第壹個叫長子(妻子生的第壹個兒子),第二個叫次子(妻子生的其他幾個兒子),第三個叫私生子(妾生的兒子)。比如《紅樓夢》裏的賈寶玉是長子,賈環是私生子。按照宗法制度,貴族的爵位、領地、財產、世系只能由長子繼承,稱為長子繼承制。以天子為例。周文王死後,由周武王繼承,周武王死後,由周成王繼承,即由長子傳給長子。這個系統叫嫡系,正宗,也叫批量。這些真正的繼承人是君主的兒子,簡稱紳士。次子和私生子被分封為諸侯。王子也由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呢?去當醫生。博士也是長子繼承,其他兒子不能再封建,就出去做學問了。所以天子是壹等貴族,諸侯是二等貴族,大夫是三等貴族,秀才是四等貴族,但都是貴族。次子和私生子形成的體系越來越小,小宗族的人被稱為小人。

春秋時期的禮儀

漢族在清朝之前都留著頭發。寶寶出生後,他剃了胎毛,再也沒理過發。按照周禮儀,孩子是在100天大的時候以父親的名字命名的。頭發長出來後,從中間分開,梳到兩邊,長出眉毛。這個時候,被稱為兒童時代。當頭發繼續生長時,會在頭的兩側盤起。男孩會是獸角的形狀,叫做總角。這叫做總角度。這個女孩之所以被稱為女孩,是因為她像壹棵樹壹樣盤繞在壹起。

這四等貴族都舉行成人禮,當然平民在周代也舉行成人禮。成年禮什麽時候舉行?男孩二十歲,女孩十五歲。在成年禮上,要先換個發型,把頭發紮在頭的中間,盤成發髻,然後在發髻裏插壹個發卡。如果是貴族子弟,要戴帽子,加冠,所以這種禮儀叫“冠禮”。平民頭上戴頭發、頭巾,稱為“澤”。此時成年男子稱為“夫”,古代男子只要成年就是夫,而不是夫。姑娘放壹個簪子,叫“嵇機”禮物。同時,請壹位客人給孩子壹個“字”。“名”和“字”應該是有聯系的。比如劉備,他的“名”是貝,字玄德,從他的話中可以知道,貝這個字取潛行、準備之意。那麽“名”和“字”有什麽區別呢?“名”是卑微的稱謂,“字”是尊稱,“字”的地位很高。所以古人要用名字稱呼自己,這也是很有講究的。比如劉備自稱叫貝,其實不能叫玄德,別人叫劉備叫玄德,叫貝是不禮貌的。孔子自稱的方式有兩種:壹種是對朝大夫說話時自稱秋,“秋無二異”;另壹種是對學生說話時不自稱邱或,而稱“我”;另壹個是秋,他對同輩或長輩說話時,千萬不能說“仲尼”。如果和學生說話也叫“秋”,那壹定是學生給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發信息。

為什麽要在成年禮上取這個詞?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壹個人成年後只需要社交。只有他需要社交的時候,才能有尊稱和“字”。所以紮頭發挑字,代表著男孩女孩長大了。由於我們是成年人,男性要在成人禮的同壹天結婚,女性要在同壹天訂婚,所以這個儀式的全稱叫做“結婚加冕儀式”。如果此時的姑娘沒有合適的對象,就不會舉行成年禮,這叫“待字閨中”。也就是說,孩子還小,還沒有“字”。“候字”中的“字”就是名字的“字”。如果妳訂婚了,妳就被稱為已婚夫婦。已婚夫婦不把頭發綁在壹起,他們自己綁頭發。當他們紮頭發時,他們被稱為已婚夫婦。這裏有很多講究,比如接話,紮頭發,然後加牙冠。

如果是前三位貴族(皇帝、王子、大夫),則加冠之後再加冠。“冠”和“冠”是兩個字。“冠”就是壹頂帽子,然後再加冕。皇冠的板叫做“顏”。顏面前有壹串佛珠,名曰“柳溪”。妳什麽意思?不要看不該看的——“視而不見”在耳朵兩邊各掛壹塊玉叫“聾耳”,意思是不要聽不該聽的——“聾耳”那麽體現的是什麽水平呢?視人數而定,有十二帝、九王、七醫、五醫。士無冠,只有皇帝、王公、博士才有冠,這叫冠冕堂皇。而平民連皇冠都沒有,只有圍巾,那叫黑圍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說周瑜戴了壹條黑絲帶圍巾。周瑜職位那麽高,為什麽要帶黑色絲巾?這是因為在東漢末年的魏晉時期,這些貴族或者類似於貴族的士紳都喜歡穿便服,有點等同於總統穿牛仔褲的感覺。

冠要加三次,三個冠代表不同的含義:壹個冠代表祭祀權,這個冠叫爵(闕闕)邊(邊邊);還有壹個代表參與政府權利的王冠叫王冠;另壹種王冠代表軍權和參軍權。這頂皇冠叫皮艾。加了皮哥之後可以打獵,可以參軍,可以打仗,所以加皮哥的時候要佩劍。在先秦時期,所有的貴族都佩帶壹把劍。貴族和平民的區別在於有沒有劍。比如韓信,作為壹個沒落的貴族,他很窮,甚至沒有飯吃,但是他還是要帶著他的劍,所以有人想激怒他。劍是地位的象征,在古代兵器中,劍是最高貴的,其次是刀。後人向往的先秦諸子風度,是壹襲長衫,壹卷詩書,壹把劍,壹把仇劍。文人有劍,然後開始上學讀書,學六藝,文武雙全,講究修養,講究禮儀,講究儀態等等。,這種風格壹直延續到春秋時期。

戰爭中的貴族風度

我們看《左傳》,即使春秋時期有戰爭,也體現了貴族精神和貴族風範。因為在春秋時期,必須是貴族,最低也是秀才。這位學者因為要打仗,所以被稱為“武士”,現在所謂的“武士”也由此而來。而平民和奴隸去打仗而不是打仗。那麽平民和奴隸在戰爭中做什麽呢?我做的就是搬運行李、搬運武器、餵馬、搭帳篷、做飯這些粗活。打架是壹件高尚的事,高尚的事,也是極其禮貌的事。春秋戰爭的禮儀有很多,大概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壹,春秋早中期,戰爭時間很短。最長的是壹天,最短的是壹個上午。早上太陽升起後,總司令命令炊事班先做飯,說我們今天出去打仗,打完了再回來吃飯。為什麽這個時候戰爭的時間這麽短?不僅有文化原因,還有技術原因。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車戰”,而不是“人戰”——貴族坐在車裏打仗。每個士兵都有壹輛戰車,戰車前面有壹匹戰馬。士兵自己站在戰車上,手裏拿著他的兄弟。擺好陣勢,待雙方準備好,互打招呼後再宣戰。而且雙方的隊伍要對齊,這樣戰車就壹輛壹輛的開,因為馬不會撞車,它會避開對方的戰車。當兩輛戰車相遇並錯開時,雙方的士兵會各自拿起戰馬進行對抗,汽車會開過去。車往前開,掉頭回來,再來壹次對抗。這叫壹輪。大概過了五六個回合,戰爭基本結束。為什麽?因為車壞了。

第二,戰爭的地點必須在邊境上,也就是邊境被封的地方,所以戰場也叫戰場。這個地方經常是壹片荒野。當時的“國”在城的中間,壹方墻叫“城”,也叫“國”,旁邊是“郊”,再往外是“野”。戰爭必須在野外進行,所以稱之為野戰。這也是荒野、對立、野蠻的“野”的含義。

第三,兩國交兵之前,首先要說明開戰的原因。比如齊桓公要攻打楚國的時候,楚國的軍隊在營地安頓好以後,就派使者去問齊國:“妳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不過這不相幹。”“風”是春天發情的雌性動物發出的特殊氣味,隨風到處飄動。那麽如何理解楚國使者的這段話呢?“君居北海”就是妳居北方(齊的疆域在山東淄博)。“我住在南海”和“我”是州長們卑微的名字,也就是沒有什麽美德的人。春秋時期,中國在國際交往中不能與君主直接對話,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必須由他的人民來背書,但他是以君主的口吻說的,於是使節說“我住在南海”——我住在南方。“風馬牛不相及”就是說我們兩國的牛馬即使互相吸引,也不會超越國界,把齊楚形容為天各壹方。妳們齊國為什麽要攻打我們楚國?齊國管仲在兩國開戰前講了壹堆理由。但是兩國不能斷兵,也就是說這個使節不能在戰爭中被殺。

打架過程中也有很多規矩。第壹條規則是不要吹捧。古代打仗就是敲鑼打鼓要行軍,敲鑼打鼓要撤退。對方隊伍沒有好的戰線,就打不了鼓。如果妳趁機出兵,那將是卑鄙之舉。第二條規則是不要受重傷。兩國士兵擊鼓進軍後,如果擊傷了對方士兵,就不能打第二次,也就是說不能傷對方兩次。那麽接下來戰爭將如何進行?受傷的回到營房療傷,勝利地坐下休息。三是不抓“二毛”。所謂“二毛”有白發和黑發,就是不抓白發老人當俘虜。就算妳被打敗了,也要讓他回家養老。第四,不向北趕,就追不到逃兵。“北”是輸的意思。可以追,只能追五十步,等對方跑到第五十壹步,就追不下去了。有個成語叫五十步笑百步。這句話出自孟子,原意是跑五十步也是逃兵,跑壹百步也是逃兵。那麽妳是誰,壹個逃兵,來取笑那個逃兵?但如果這個語境在春秋時期成立,跑50步是安全的,為什麽要跑100步呢?春秋時期,五十步笑百步。《左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晉國與楚國打仗,晉國戰敗,楚國追擊。當楚國發現晉國的壹輛戰車紋絲不動時,負責追趕的楚國武士停下來,問晉國士兵怎麽樣了。金士兵說,那輛車沒有動。楚國的士兵說讓我幫妳看看,然後告訴晉國的士兵車子出了什麽問題。晉軍士兵調好戰車後,開走了。楚國的士兵回到他們的車上去追趕他們。走了兩步,金大俠的車停了下來。楚國的士兵又把車停下來,走過去問,他們怎麽又不走了?金兵說,車又壞了。楚國的士兵幫他修車,讓他再次逃跑,然後上了戰車,追趕他。

春秋時期,打仗只是為了贏得勝利者的地位,而不是為了消滅對方。所以春秋是壹個貴族時代,在處理國際關系的時候非常有風度,非常有禮貌,即使在戰爭中也是如此。

到了戰國時期,就完全不壹樣了,所以春秋戰國要區別對待。戰國時期,壹個半獨立的主權國家變成了壹個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沒有天子,小國被吞並,剩下的都是大國,所謂“戰國七雄”。所以這個時候的國際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各國的統治者都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至少不被其他國家吞並,所以開始大量使用士子,於是戰國就成了壹個培養士子的時代。戰國時代的特點是戰爭不斷,人民生活極其痛苦,戰爭不再像春秋時代那麽客氣,戰國時代的戰爭是殘酷的。據古書記載,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壹次性殺敵40萬。雖然古人喜歡用文學語言來做統計,比如赤壁之戰,曹操攻打孫權的時候,曹操給孫權壹個戰表,說“現在水利軍八百人,方與眾將在吳打獵。”其實根本就沒有80萬的軍隊。從北方帶來的軍隊是15.6萬,錦州投降的大概8萬,壹共25.6萬,25.6萬是水軍和步兵。但即使長平之戰活埋了5萬人,也是非常恐怖和殘酷的。此時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國家將何去何從?誰來回答?-石。所以,從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偉大的的士,也就是先秦諸子。

獨立人格,自由思想

先秦諸子都是學者的代表。儒家是文人的代表,墨家是武士的代表,道家是隱士的代表,法家是謀士的代表。換句話說,儒家是文人的哲學,墨家是武士的哲學,道家是隱士的哲學,法家是謀士的哲學。哲學家們提出建議,護送並周遊世界。自從孔子周遊世界以來,其他出租車也在各國之間穿梭,以表明自己的政治觀點。前面說過,帝有天下,臣有社稷,大夫有家室,士無所有。當然,早期的出租車是有場的。然而,學者們並不擁有這壹領域的產權,而只是在這壹領域納稅。後來學者連場都沒了。沒有房產靠什麽謀生?妳得學技術,要麽學文學,要麽學武術,最好是文武雙全,包括道德修養。這叫修身養性。等修好了,就可以幫醫生打理家裏了。這叫“持家有道”。幫助諸侯管理自己的國家,叫“治國”;幫助天子照顧他的世界,叫做“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養氣、平天下,這是春秋時期的士普遍做的事情。

到了戰國時期,士人的地位開始變得特別高。戰國時期,百姓生活水深火熱,學者卻德高望重。各國諸侯廣納賢才,所以士子的日子很輕松。比如孟子去魏見梁,去齊見。孟子質疑二王治國不當,導致四野饑荒。梁、、雖不接受孟子的政治主張,但仍不得不支持他,不能對他表示任何不滿。有壹天,齊宣王想召見孟子,於是他派了壹個使者去邀請孟子。使節說:先生,我們的國王非常渴望見到您,聆聽您的教誨,但是我們的國王今天生病了,不能有吹風機。不知妳能否去皇宮見他。孟子要去看他,他聽了,說我也病了!《孟子》裏有壹句話“大人矜持,不理。”可見當時學者的地位之高。

孟嘗君、新、趙和淳是戰國四君子,他們每個人都培養了3000名學者。這時候,壹個名叫馮貴的學者,穿著涼鞋,帶著劍,去見孟嘗君。孟嘗君禮貌地說,先生,妳走了很長的路。妳有什麽可以教田文的嗎?稱自己為田文,這是作為壹個貴族的謙虛聲明。但是馮貴說他什麽也做不了,所以他聽說孟嘗君在這裏吃飯不需要錢。孟嘗君仍然歡迎他,並安排他住在修道院;幾天後,孟嘗君問,馮先生對他的逗留滿意嗎?師傅說馮先生不滿意。每天晚上,他都拿著劍唱:“如果妳拿著長鏟子回來,妳就吃不到魚了!”孟嘗君安排他呆在小屋裏,說那裏有魚吃。過了幾天,我又問我師父。師傅說,馮先生還是不滿意。他唱著“過了很久再來,什麽都沒有!”於是給馮貴換了房子,有車進出。可是,馮桂又唱了壹句:“長傳回來,他已經沒有家了!”盡管孟嘗君很不高興,但他沒有表現出不滿。

史丹是壹個有個性和精神的人。孟嘗君有3000名護士每天在家裏吃飯。其中壹個被安排在角落裏。因為沒有光線,他看不到自己在吃什麽。他誤以為自己肯定沒有其他出租車吃的好。這是有意讓他看不清楚。於是他站出來宣布絕食抗議。孟嘗君端著盤子走過來,說道:這是我吃的東西。看到孟嘗君吃的食物和自己壹模壹樣,秀才沒有歧視自己,於是道歉自殺了。所以先秦時期的貴族就是這樣,有性格,有精神。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不能被醫生處罰,也不能對庶人客氣,也就是說刑法不能強加給醫生。這些貴族壹旦發現自己錯了,就會自尋死路,不會選擇受審,也不會選擇被送上刑場。學者認為上刑場是侮辱。所以曾子說,“士要自強不息,任重而道遠。”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學者才有了自由的身份,有了獨立的人格,才能自由思考。軍閥以國為己任,醫生以家為己任,學者以天下為己任,因為他們不是來自任何壹個國家,而是來自世界各地。這是出租車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點。所以學者可以周遊世界,包括孔子。他離開他國的時候並沒有懷念,但是離開魯的時候“壹步壹回頭”。所以,讀書人是關心世界的人,是對自己負責的人,是有品格的人。這樣才能在他們中間產生出最好的思想家,也就是先秦諸子。先秦諸子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優秀的思想家,先秦諸子誕生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壹個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