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韓信在十面埋伏圍攻項羽的時候,為什麽留了壹個口子網開壹面?

韓信在十面埋伏圍攻項羽的時候,為什麽留了壹個口子網開壹面?

蓋夏之戰是楚漢最後的決戰,並沒有十面埋伏這回事,但十面埋伏只是影視作品中虛構的情節。蓋夏之戰的總指揮應該是劉邦,他是當時漢軍的最高統帥。他在軍中絕對是統帥,只是幕後的決策者,前線的統帥就是韓信。

孫子兵法裏有壹句話:不可追敵。意思是不要追無路可走的敵人。因為敵人無路可走,才會不顧壹切,這樣才能煥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此時敵人情緒高漲,不要與敵人交戰。但是,如果妳能給敵人壹條生路,讓敵人看到生存的希望,他會用生命與妳戰鬥,卻總想逃離那條生路。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因為有了逃跑的途徑,敵人才會迅速崩潰,放棄野心。這是打敗敵人的最好時機。

同樣,如果韓信在蓋夏之戰中打敗並包圍了項羽,如果他能讓項羽的軍隊放棄鬥誌,然後壹鼓作氣的打下去,那他就全殲了項羽的軍隊。雖然這種方法挺好,但是蓋夏之戰並沒有說韓信寬大。蓋夏之戰是壹場戰略決戰,勝負決定最後的勝負。歷史上的蓋夏之戰,項羽已經處於劉邦的戰略包圍圈之中。這場軍事戰役因為劉邦的政治而異常成功,所以毫無懸念,項羽的失敗是註定的。

垓下之戰,項羽只有10萬疲憊不堪、缺糧缺裝備的楚軍,而以劉邦為首的漢軍聯盟約有70萬人,集合了當時世界上所有的諸侯勢力,如韓信、程鵬、英布、劉邦本部等。項羽當時不僅軍事圍困,而且政治圍困,因為劉備拿下了除余江縣東、山東之外的所有楚國土地。垓下之戰韓信作為前鋒,率領30萬大軍先攻項羽,項羽以10萬楚軍應戰。結果韓信戰敗撤退,項羽率領楚軍追擊韓信軍隊。然後兩翼的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領數百人的部隊,向項羽的兩翼進攻。雙方混戰中,韓信帶著敗軍來回參戰。項羽三面受敵,楚軍大敗,退回垓下城。

雖然首戰失利,雖然第十萬楚軍被近70萬漢軍包圍,但韓信並不打算放開包圍圈,而是緊緊包圍楚軍。因為這種近距離的包圍,後世稱之為十面埋伏,意思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寓意是無處可逃。然而,這還不夠。韓信也用四面楚歌的策略瓦解了楚軍的士氣。重重圍困下,楚歌四面八方傳唱。項羽手下大部分是楚人。他們聽到楚歌,以為楚已被漢軍攻陷,因此毫無鬥誌,士氣瓦解。

“四面楚歌”的計策是誰想出來的史書上沒有記載,也許是韓信,也許是張亮,但四面楚歌的程度卻是壓垮項羽的最後壹根稻草。四面楚歌之後,原本想苦戰的項羽也失去了繼續抵抗的決心,而是選擇了八百多名精銳的楚軍和江東子弟與自己壹起突圍。註意,韓信並沒有在項羽的突圍中打洞,韓信也沒有必要這麽做,因為楚軍已經失去戰鬥力和意誌,在重重包圍下,不需要欲擒故縱,反而會增加抓捕項羽的難度,這是不可能的。

項羽的突破是他自身軍事才能的體現,是硬碰硬走出來的。妳以為韓信的三十萬人沒打項羽的十萬殘兵?當時還沒有能和項羽硬碰硬的人出生,包括韓信。即使項羽手下只剩下28人,他依然可以如入無人之地斬殺數百漢軍。最終楚軍全軍覆沒,全部死亡,項羽沒有投降。最後項羽自殺,不是韓信故意留下的。項羽自殺是壹個臨時的決定。

本來項羽求生欲很強,就帶著八百壯士逃了出來。然而,當他準備乘船離開時,項羽聽到船夫所說的話,壹進去就悲憤交加。他想起自己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都死了,覺得沒有臉回去見江東父老,於是自殺了。如果項羽不自殺,根本沒人能殺項羽。

從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壹個多事之秋。雖然是亂世,卻是士紳崛起的黃金時代。所謂士紳,就是世代為官的大家族,也就是俗稱的門閥。三國裏的名士基本都出自士族。因為士紳們有錢、有地位、有土地、有資源、有人脈,他們可以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同時也可以控制天下的輿論和人才推薦的渠道。同時,士紳也是當時進入上流社會的主要來源。與其說名人來自士紳階層,不如說他們是由士紳階層創造的。

東漢士族,如汝南袁,四三公,是東漢末年最著名的士族,尤其是袁紹和袁術。他們出名是因為他們的祖先在朝廷擔任過高官,而且還是三公級別的高官,所以他們的後代背景非常高,名聲非常好。只要他們歡呼,他們甚至比出身貧困的平民更成功。比如袁紹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名人。他的家族來自汝南縣,屬於東漢十三州之壹的禹州。除了袁紹和曹操,曹操的老家是裴郭橋縣,曹操家族在當地也是名人,包括曹仁、曹洪、曹純、、夏。所以,當時就有壹種說法。

袁紹、袁術潁川郡屬禹州,即今天的河南禹州市。此地位於河南省南部,是東漢十三州之壹的禹州六郡之壹。禹州轄:陳郡、汝南縣、安豐縣、宜陽縣、潁川縣、梁州。如果放眼整個中國大地,禹州在整個中國的中部,潁川縣在禹州的最西部。潁川郡是禹州離東漢都城洛陽最近的郡。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壹個靠近首都,交通發達的地方,壹般都是戰略要地,比如今天的天津,很像三國時期的潁川郡。為什麽潁川縣的名人那麽多?

東漢十三州的根本原因是潁川縣有四大家族,即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潁川鐘氏、潁川俞氏。這種情況很像江東四大家族,即陸、朱、張、顧,也就是常說的吳郡四姓。因為東漢末年士族的興起,任何勢力想要統治當地,都必須得到當地家族的同意,否則統治不會穩固。1、於迅、荀攸、荀氏八龍及其後代是潁川荀氏的代表。於迅被譽為王佐的才子,他以慧眼拋棄了袁紹和曹操,成為曹操在位時的官宦秘書,在朝廷中斡旋和處理內政,是當時名士的領袖。荀攸是曹操早期的五大謀士之壹,也是曹操的權謀大師。他在當時也是壹個名人。2.潁川陳氏的代表人物有、陳濟、陳群、陳泰四世。其中,陳群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最大。說起陳群,我們都知道曹丕推行的九品鄭智制度就是陳群的作品,而這個人才選拔制度涵蓋了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影響深遠。

於迅和荀攸3。潁川鐘氏的代表人物有鐘繇和鐘會,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鐘會,他是公元263年魏滅蜀滅漢的功臣之壹,也是成都之亂的罪魁禍首之壹。4.潁川俞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俞本和俞敦。於敦的曾孫是東晉權臣於冰、於亮兩兄弟。潁川俞氏也是東晉四大家族之壹,影響力在東晉達到頂峰。除了以上出生在潁川的四大世家,郭嘉、司馬徽、徐庶、郭圖、韓復、春雨瓊等人在潁川也很有名。潁川之所以能產生這麽多名人,根本原因在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人文。

潁川縣所在的禹州潁川,距離都城洛陽僅約140公裏。當時騎快馬只要半天,距離東漢人口最多的郡南陽郡只有200公裏左右,騎快馬只要壹天多。潁川距離當時漢獻帝所在的許都只有44公裏,騎快馬只要壹個小時。換句話說,潁川當時的地理位置處於中原壹個重要城市的核心。從洛陽或南陽到許都,要經過潁川,從許都到洛陽或南陽,也要經過潁川。這裏是交通要道,屬於當時首都的壹日經濟圈,不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經濟上也毫不遜色。這就是為什麽許多人住在這裏。人越多,自然家庭就越多,名人就越多。據《後漢書·國二》記載,東漢中後期潁川縣轄17市,戶籍人口263440人,人口1436513人。

這是壹個有壹百萬人口的大縣。是當時少有的百萬以上人口的縣。與東漢末年百萬人口的冀州相比,壹個縣的人口比壹個州還多。由此可見潁川是多麽的繁華,要承載如此龐大的人口,必須有相應數量的耕地來支撐。當時雖然人口是第壹生產力,但是沒有任何資源像人口資源壹樣有用。人口越多,越繁榮,吸引了相當多的大家族在這裏居住,產生了更多的名人。此外,潁川縣也是歷史上最古老的縣。相傳黃帝誕生於潁川縣,夏朝開國國王於霞也在潁川縣建都,所以潁川縣的歷史有4000多年,幾乎與中華文明同時。正是因為這麽長的歷史,所以潁川很早就被開發了,黃帝時期和夏朝就有大量貴族居住。壹代代傳下來後,在潁川縣形成了貴族家庭,貴族家庭增多了,名人自然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