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印刷於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3.晉代(公元284-363年)著名方士葛洪在《抱樸子》壹書中提到,道教曾用四寸見方(13.5×13.5),大木印120字。這已經是壹個小街區了。佛教徒也受到啟發。為了讓佛經更加生動,他們經常在佛經的卷首印上佛像。這種手工雕版印刷比手繪方便多了。
4.碑刻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石雕的發明歷史悠久。唐初陜西鳳翔發現十面石鼓。它們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期秦的石雕。秦始皇出巡,七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石碑,共20.9萬字,每部刻在46塊高650的石碑上。用了8年,全部刻好。成為當時學者的經典。很多人競相抄襲。後來,尤其是魏晉六朝時期,壹些人趁人不備或無人看管,將經書印在紙上自用或出售。結果廣為流傳。
5.拓印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壹。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覆蓋壹張稍濕的紙,用軟槌輕敲,使紙落入石碑的凹部。紙幹了以後,用棉花包好,蘸上墨水,在紙上輕輕壹敲,紙上就留下了和石碑壹模壹樣的黑白大字。這種方法比手工抄寫更簡單可靠。於是拓印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印染就是把圖案刻在木板上,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刷版分為浮雕版和鏤空版兩種。1972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兩件印紗(公元前165年左右)是用雕版印刷的。這項技術可能早於秦漢,但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紙發明以後,這種技術可能用在印刷上,只要把布變成紙,染料變成墨水,印出來的東西就成了雕版印刷。在敦煌的石室裏,有唐代印著凸盤和鏤空盤的佛像。篆刻、拓印、印染技術相互啟發、相互交融,加上中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應運而生。
7.雕版印刷發明於唐代(7世紀左右),在唐代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早期的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佛經、誓約和歷書。唐朝初年,玄奘用背面正面紙印制普賢像,贈予僧尼。
8.北宋時期(約11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並未廣泛使用,但雕版印刷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