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最後壹戰是成語嗎?起源及相關故事簡介

最後壹戰是成語嗎?起源及相關故事簡介

這是壹個成語

解釋:背水:背水就是沒有退路。比喻和敵人決壹死戰。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是使千人先行,出門在外,身後提水。趙君見了哈哈大笑。”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領漢軍攻打趙國。趙王燮和趙國統帥陳郁率領二十萬兵馬,聚集在荊口(今河北井陘山上的井陘關),準備迎戰。趙國謀士李左車向獻計說:“韓信這次帶兵來,壹路打了許多勝仗。他帶著勝利而來,不可阻擋。但經過長途跋涉,他們肯定是糧草不足,兵不飽,馬不草料。井陘的山路很窄,車馬很難通過。所以我有壹個想法,可以派三萬士兵從小路上攔截他的運糧車。妳把溝挖深壹點,墻高壹點,堅守營地,不要和他們打。這樣,他們前不能戰,後不能退。不到十天,我們就可以抓到韓信了。”雖然左立說得有道理,但陳郁是個書呆子。他沒有聽他的建議,而是說:“我讀過很多關於孫子兵法的書。根據兵法,如果兵力比敵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如果妳比敵人強壹倍,妳就可以和敵人作戰。現在漢軍號稱幾萬,其實只有幾千。何況遠觀疲憊。我們的兵力比漢軍多很多倍。我們不能消滅他們嗎?如果我今天避免戰鬥,別人會嘲笑我的懦弱。”這樣,陳郁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韓信得知陳郁沒有使用李左車的計劃,非常高興。於是他把兵馬駐紮在離井陘口三十裏的地方。直到後半夜,韓信派了兩千驃騎兵,各持壹面漢軍紅旗,從小路繞到趙營後方,埋伏起來,準備攻打趙營。然後,韓信派1萬部隊作為先鋒,沿河岸擺開陣勢。陳郁發現韓信的兵馬都部署在河邊,笑著說:“韓信是個虛名!背水壹戰,不留後路。這是妳自己的死法!”天亮了韓信率領後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殺了井陘口。趙立即當面質問他。戰後,漢軍佯裝戰敗,甩旗擊鼓,退守江岸陣地。不知道這是壹個計劃,所以他命令趙拼命追趕。此時韓信埋伏了2000驃騎兵,見趙攻來,立即進入趙營,拔出趙的旗幟,插上漢軍的旗幟。趙把漢軍追回漢水背對的陣地。漢軍無路可退,轉而壹個個拼死壹戰。趙軍長期打不贏仗,士氣開始下降。後來,當他們突然發現身後己方營寨中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軍心頓時大亂,四處逃竄。於是,漢軍趁機前後夾擊,破了趙軍。他們殺了陳郁,活捉了趙王燮。勝利後,壹個軍士問韓信:“孫子兵法上說,布烈的位置應該是右邊背山,左邊背水。這壹次,將軍背水壹戰,贏得了戰鬥。這是什麽戰術?”韓信說:“這也來源於兵法。孫子兵法說:“困死而後生,困死而後活。".這是因為,如果妳把它處死,士兵們會為了保命而戰鬥到死;留壹條生路,若與敵交戰,則稍有不利,有的可能逃脫。”戰鬥結束後,人們稱贊韓信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