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客家方言與文言實詞

客家方言與文言實詞

生活中總有壹些浪漫的邂逅,第壹次見面的時候,並沒有覺得很激動。只有再見面,才會有老友的感覺。嗯...我說的是壹次“文言實詞”的偶遇。[狗頭救命]

作為壹個從小說著母語客家話長大的客家人,在我模糊的記憶裏還有很多客家話跟普通話裏的學名無法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客家話中的壹些已經完全消失了。而另壹些人,則是在學習古漢語的過程中,將它們與文言文中的實詞壹壹對應。

我們都說“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是的,語言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客家話原本是中原地區的語言,但客家人南遷後,不再隨著中原地區的社會變遷而變化。所以中原的語言壹直隨著社會在變化,但客家話是相對靜態的。所以,在客家話中,還有很多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詞匯和語法。其中很多都和我們所說的“文言詞匯”和“文言語法”有聯系。

小時候,我們村裏,大人們說“買米”“賣米”的時候,總會說“地米”“條米”。而買賣其他東西就是“買”和“賣”。

我壹直很抑郁。為什麽買米要說“米蒂”,賣米要說“苕米”?表示“地”和“條”的兩個漢字是什麽?直到看了《春秋左拐》才恍然大悟。春秋二十八年,有壹句話——“無麥無糧,臧告齊。”

魯鬧饑荒。魯的醫生臧從齊國購買食物。

其中“莫”讀作di(雙音)。“莫”的意思是“買米”。原來小時候的“迪飯”只是“莫飯”。

“莫”的反義詞是“莫”,叫調(四聲)。烤米就是賣米的意思。

為什麽「買米」和「賣米」壹定要說「濕米」和「烘米」?這和古代統治者穩定糧價的壹些政策有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網上了解壹下資料,本文不再贅述。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部分常考“莫”、“莫”二字。比如《宋史》中的壹段文言文節選,有這樣壹句話:論青苗,我認為有惠民之名而無惠民之實,有當前之利而為終身之患。我願意放棄,回歸普通發展規律。

意思是:所以我評論青苗法,認為它只有益於民的名譽,而無益於民的現實。雖然有立竿見影的好處,但卻成了常年禍害,希望停止青苗法,恢復正常法。

“麽”和“麽”是隱藏在客家方言中的文言實詞。

2019年全國高考語文真題壹卷文言文閱讀文本摘自《史記》、《屈原列傳》、《賈生列傳》。在這篇文言文下面,有這樣壹個翻譯問題:

賈生說:“洛陽人年輕,剛開始學。他們只想擅長權力,混淆視聽。”

這句話沒什麽特別難翻譯的。唯壹的難點可能在於“短”字。現代漢語中,“短”就是“不長”的意思。但這裏“短”字後面是“賈生”字。既然妳有壹個賓語,那麽很大概率,“短”這個詞會作為動詞解。“短”這個詞當動詞用,應該怎麽解釋?很多人會疑惑。

看到“短”字,首先想到的是幾年前家鄉壹位長輩對我說的壹句話。這位長輩文化水平不低,但命運並不好。他留在村子裏種田,壹輩子都在闖禍。有壹年夏天,他坐在村頭的竹林下,對著壹群孩子感慨前世今生,說:“小時候有機會去廣州深圳創業。可惜我年少無知,父母把我縮短了。我覺得自己種地還是穩的,至少餓了,最後錯過了機會。”

當時我聽著,卻聽不懂他話裏的“短”字是什麽意思。什麽叫“被父母短”?但從他的話的上下文來看,“短”字大概是“勸阻”的意思。

由此進壹步推測,所謂“短”大概就是指勸阻和攻擊別人的東西。

在上述高考古文翻譯題中,“短”的意思是“說壹些誹謗他人的話”,意思是“誹謗”。整句翻譯過來,就是:

於是說賈誼壞話,說:“洛陽人年幼無知,壹心只想獨攬大權,把事情搞得復雜混亂。”

客家話裏的“短”和文言文裏的“短”都是“說壹些誹謗、打擊、勸阻別人的話”的意思。這也是古文在客家方言中留存下來的詞匯。

客家人從來不說“省錢”,只說“省錢”(即使是粵語)。在文言文中,“顏”大多是“缺乏”的意思。比如成語“命運的壹面”的意思就是:缺少命運的壹面。方孝孺的詩《召進京辦事》中有壹句“問鄉音,酒價不消”。我想買酒借酒澆愁,但是我缺錢。

在荀子的《勸學》中,有壹句話叫“欲嘗之”。其中“幫”的意思是:提起腳跟,踮起腳尖。客家人從來不說“站”,只說“幫”。比如坐久了站起來,客家話(粵語也有)叫“蹲下”。

對我來說,學習古漢語的過程就是壹個不斷拿起母語單詞的過程。這個過程真的很有趣,很刺激,催著我越鉆越深。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就是和壹個又壹個老朋友重逢的過程。

當然,方言裏的古漢語也有很多詞。本文內容詳盡,歡迎大家壹起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