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這是壹種做事風格。從思考和行動的順序來看,思考在前,行動在後,提醒人們要經過充分徹底的思考後再行動。
但是,從古至今,人們似乎過於註重“思考”的重要性,以至於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慢條斯理...
所以,孔子說:“還是那句話,可以。”
意思是做壹件事想都沒想,想了又想,想了又想。就(兩次)。
我想,也許可以用“三思而後行”來平衡“三思而後行”的不平衡。
它改變了思考和做的順序,不再完全拋棄思考的過程,而是重視了做的意義——“先做後做”,“先完成,再完善”。將“思考”調整為反思和總結。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真的不需要想太多,而且有時候,好像越想越不敢行動,障礙越多,恐懼越多。
我記得我學遊泳的經歷。
當時教練告訴我自救和練習的基本方法後,讓我下水感受和練習。然而,我非常害怕下水。我壹直認為我必須做所有的陸上練習才能下水。我必須萬無壹失。於是,我壹遍又壹遍的問教練,呼吸的細節,動作的細節,自救的細節。然後我自己在岸上琢磨,但是來不及下水。直到教練跟我說:“這些細節和技巧我給妳講壹百遍,妳也不壹定能學會。妳得下水自己練,練幾次就好了。”
後來,我試著下水。沒想到,我按照教練說的只做了壹次,就學會了自救。教練無法用語言向我傳達平衡感。而且在做的過程中,那種我懂我懂的感覺是無法用語言傳達給別人的。
所以,這種情況下,“三思而後行”不如“三思而後行”。綜上所述,大部分技能都應該先學,再思考。
我想到了另壹件事。
2018年,我和幾個朋友同時開始學習心理咨詢師。當時大家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案例模擬,個人成長。到2019,我和我的兩個朋友已經開始做線下的咨詢師,另壹個朋友很久沒有帶訪客了。她自己的原話是“我現在能力不夠,需要多學習”“我還沒完全準備好,等等”。到今年,我和另外兩個朋友已經接待了很多遊客。在接收案例的過程中,我們邊學習邊實踐,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咨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壹直不願意入手的朋友還在準備。
我在想,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三線後思”?或許,當我們掌握了某項技能最起碼的必要條件,就可以開始行動了。在行動的過程中,我們要經歷的就是不斷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再遇到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就是在這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的能力會壹點壹點的提高,經驗會壹點壹點的豐富。
在變壞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壹點就是——“OK”,也就是開始做!
其實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這樣的過程。壹代又壹代,父母會給孩子無數的叮囑、提醒和建議,但真正教給孩子的,都是具體的東西。孩子在不斷收獲利益和遇到困難的過程中,修正自己的行為,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智慧和技能也是在不斷做的過程中增長的。
所以在“想”和“做”的意義上,“做”更重要,更需要前置。
歸根結底,思維和行動都是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需要做的是平衡思維和行動的比例,靈活處理不同情況下思維和行動的順序和輕重。結合“三思而後行”和“三思而後行”,邊行動邊思考,邊行動邊總結,也許這就是成長和成功的完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