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壹門語言,對孩子乃至家長來說,都是壹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學好壹門語言,為以後的讀、說、聽、寫打好基礎。作為家長和老師,有能力也有義務為孩子用心學習好的語言創造良好的氛圍和優美的語言環境。
(壹)語言學習是兒童主動建構語言的過程
兒童學習各種語言符號及其結構組織的過程是不完整的、被動的。在語言交流環境中,當孩子需要交流時,會主動在記憶中搜索單詞和句子,並試圖表達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感受到學習新單詞的緊迫性,並在因詞匯不佳或語法錯誤而相互理解有障礙時,有意識地利用這種交流機會相互學習,積極模仿新單詞和句子。
比如我們和8個月大的孩子玩,和他說話,他也會發出“嘆氣,嘆氣”的聲音。這說明成人與兒童之間的交流可以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大人的語言可以在孩子的語言學習中起到示範作用,讓孩子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主動學習新單詞。從而形成主動學習語言的習慣。因此,兒童學會建構自己的語言。
(二)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個性化的過程。
通過兒童在模仿語言過程中的選擇性和靈活性,我們可以看出兒童的語言學習是壹個個性化的過程。
孩子的模仿和接受能力強,有時看壹兩個廣告就能準確說出廣告詞。在這方面,應該讓孩子多看電視,尤其是壹些孩子比較喜歡的少兒節目和動畫片,讓孩子跟著壹起說,壹起讀,壹起讀。大人也可以利用錄音機、DVD機等視聽手段,讓孩子學習語言,接受語言,主動與人交談。
(三)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整合的過程。
兒童在學習語言的時候,需要理解語言的意義,也就是理解壹種以文字為代表的事物,反映事物的具體特征、意義和感受。因此,兒童語言學習的過程往往與他們理解事物的過程有關。所以要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有話可說。
比如生活中的每壹種情緒、每壹次活動都可以成為孩子體驗語言的內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故事、兒歌等形式,為孩子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機會,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看圖片的話,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流暢度,進壹步融合孩子的語言。
(四)語言學習是兒童語言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過程。
孩子學習和掌握壹門語言需要壹個過程,從無到有,從從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積少成多,逐步提高。同時也顯示了兒童語言發展過程的年齡特征。
3-6歲,孩子在學期中發音不準的現象越來越少。其中,3-4歲的孩子接受語言的能力最強,語言發展最快。這時候對20歲的孩子進行普通話的教育和培養,孩子更容易接受。
二,總結3-7歲兒童的語言發展特點
壹歲至壹歲半的兒童:
模仿聽到的聲音的積極性明顯提高。模仿的特點是:連續音節增多,如巴巴巴巴;類似音節也有所增加,如巴布;對單詞發音的不完全模仿,如聽到“車”,孩子只說“車”或“車”。
這個階段孩子說話的特點是:以聲代物,多為單詞句,即壹個句子只有壹個單詞。這些話所表達的意思是不準確的,成年人需要借助兒童身上所附著的手勢、表情、姿勢等情境因素來確定其話的意思。
壹歲半至兩歲的兒童:
唇音掌握的很好,但是舌根和舌尖的壹些音發不好,比如把“兄弟”(舌根)說成了“得到”;舌尖的Z、C、S和“橙”的舌音中的zh、ch、sh,稱為“橙”。說“知”為“基本道”;把“番茄”說成“西紅西細”詞匯量增長很快,從掌握幾十個單詞到掌握300多個單詞,其中70%還是名詞,其他詞類占比很小。對詞的意義的理解可以脫離情境,詞可以準確地與物體或動作聯系起來。如果讓孩子帶玩具狗,他可以從壹堆東西裏把狗挑出來,不會再把毛絨絨的東西錯當成狗了。
這時候孩子就可以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了。但是每句話都很短,大部分都在5個字以內。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使用少量的復合句,大多數是最簡單的,只有兩個沒有連詞的短句。
兩歲至三歲的兒童:
隨著發音器官的發育成熟,孩子在發音上的困難也在減少。只有需要舌頭參與的聲音(如舌尖、舌面、舌根等。)還是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尤其是舌尖。孩子三歲以後就能正確地發這些復雜的音了。這壹年是孩子詞匯量快速增長的時期,從掌握300個單詞到1000個單詞左右。
對詞義的理解越來越接近成人詞的意思。詞語的通用性有了明顯的提高,有些詞語(比如樹和花)可以理解為代表壹類事物的詞語。
口頭表達方面,已經開始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與人交流,表達個人的要求和願望。雖然他們使用的句子中復句的數量明顯增多,但仍然是省略了連詞的簡單句組合,句子包含六到七個單詞。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口頭表達屬於情景語言階段。說話時,他們經常使用不連貫的短句,輔以手勢、動作和面部表情。表現形式主要是對話,還不能獨立描述壹件事情的全過程。
四至七歲的兒童
綜合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期:4-7歲是幼兒掌握漢語語法、理解抽象詞匯、形成綜合語言能力的關鍵期。
4-7歲兒童語言訓練的目標:
(壹)詞匯量的增加。
4-7歲的孩子,詞匯量從3-4歲的800左右,到1000左右。他們掌握了3-4歲孩子掌握不了的高級(抽象、概括)詞匯,同時掌握的壹些詞匯內容也更豐富。比如3-4歲的孩子只能掌握壹些單詞的部分意思,但是到了4-7歲,對這些單詞的理解加深了。隨著詞匯量的增加,掌握的詞匯種類也在增加。
(2)主詞數量的不斷增加。在孩子掌握的詞匯中,有主動詞匯(能夠理解並正確使用的詞匯)和被動詞匯(不理解意思的詞匯,或者雖然理解了壹些東西但不能正確使用的詞匯)。4-7歲兒童掌握的活躍詞匯數量遠遠多於3-4歲兒童,這是他們發展語言能力的有利條件。
(3)語法的掌握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隨著與大人的交流,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掌握了壹些符合語法規範的簡單句和復合句的基本類型,能夠用壹些虛詞表達語法關系。到了5-6歲,孩子實際上已經可以掌握和運用很多標準化的語法,體現語言中事物的簡單邏輯關系。有了壹定的語法基礎,5-6歲的孩子表達能力比3-4歲的孩子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能夠用簡單的文字表達壹些思想感情。
當然,以上目標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托兒所、幼兒園的培養來實現的,但父母是第壹個幼兒老師。如果家長能在與孩子交談中有意識地註重培養,壹定會使孩子在說話能力上得到很好的發展。
三,影響兒童語言學習的因素
(壹)社會和生活環境因素
吳的《兒童使用形容詞的調查研究》壹文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因社會生活環境不同而影響兒童語言發展的事例。比如“皮、調皮、淘氣、淘氣”這些同義形容詞,在不同的地方習慣不同,孩子在學習這些形容詞時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上海的孩子三歲半可以用“皮”,五歲半可以用“淘氣”;四川、山東、湖南、福建的孩子,分別在四歲半、五歲半的時候會用到“淘氣”這個詞;北京的孩子三歲半的時候會用“調皮”這個詞,但是到了六歲的時候,用其他形容詞的不到壹半。此外,研究發現,兒童對“棕色”和“棕色”、“冷”、“涼”和“凍”的使用也反映了生活環境的影響。
許多研究發現,農村兒童的語言發展落後於城市兒童。現在的孩子語言發展比過去的孩子好。主要原因是農村環境和教育條件,尤其是早期教育條件不如城市,從而形成差距。
(二)成人語言觀念的影響
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培養孩子的語言,都是註重書面表達,輕視口語。導致有的孩子文字表達很好,但與人交談時卻很保守,語言不流暢。
在這方面,西方國家做得很好,他們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口語能力。比如《英語大詞典》的作者韋伯斯特,壹出生就開始學習英語、法語、德語和北歐語言,很小就能流利地用四種語言對話。東西方對英語口語的不同態度導致了中西方兒童英語口語發展的巨大差異。
對待兒童的態度的影響
對孩子的態度反映了社會對孩子教育的觀念。教育觀不同,對待孩子的態度不同,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例如,在我國河北、山東的惠民地區和衡水地區,有沙袋育兒的習慣:將出生不久的嬰兒放入裝滿細沙的沙袋中餵養,用沙子更換尿布,每天換壹次土。通常,孩子仰臥在沙袋裏。除了餵食,每天既不抱也不照顧,盡量減少對他的任何刺激和感官訓練,不允許人和他玩。過了壹段時間,孩子變得不哭不鬧,老實安靜。沙袋餵養時間可以長達壹年,壹年半,甚至兩年多。與在沙袋裏生活了壹年或壹年半的孩子相比,在沙袋裏生活了兩年以上的孩子智商要低20分左右。有個孩子在沙袋裏住了兩年,三歲就要叫“媽媽”了。妳要到5歲才會走路。17歲,分不清“有幾個兄弟”和“有幾個兄弟”。語言和智力都相當落後。沙袋育兒的落後習俗剝奪了孩子早期社會交往的機會,嚴重影響了他們的語言學習和語言發育等各方面的發展,甚至人為造成了壹些智障兒童。
再比如,現在的城市裏,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都是愛,什麽都要。有些媽媽甚至選擇在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時候辭掉工作,在家裏用自己的觀點教育孩子,灌輸自己的知識,為孩子安排壹切,實施“天才教育”。
這種溺愛的行為和“天才教育”讓父母不斷地問孩子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不知不覺中,孩子失去了與外界接觸和與人交流的機會,因此無法主動與人交流。
第四,兒童語言學習水平的發展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
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家長的關心和鼓勵是必不可少的。要多和孩子交流,多溝通,多接觸,給孩子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給孩子各種接觸語言的機會,如看電視、聽廣播、看書、講故事、說話、朗讀等。
輕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兒童學習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兒童有話可說的內在動力和必要條件。體現了大人與孩子關系中的平等,體現了大人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讓孩子有話可說,有話可說。對此,成人應該從孩子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入手,支持和觸發孩子表達的願望,為孩子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
(二)故事遊戲有助於兒童語言學習的發展
故事表演遊戲是指兒童通過扮演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運用壹定的表演方法(語言、動作、表情等)再現文學作品內容的壹種遊戲形式。).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故事表演遊戲常被用來幫助幼兒理解和體驗作品的內容,但其在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1.表演遊戲符合兒童語言學習的特點。
根據傑根的建構主義理論,兒童的語言發展是通過自身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同樣,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也是通過個體與外界環境中各種語言和信息的相互作用而逐漸獲得的。他們創造性地學習語言,在人與環境的互動中發展語言能力。故事表演遊戲是壹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在故事表演遊戲中,孩子們可以看到具體的故事場景,聽到其他角色的發言,還可以操作道具,描述角色的語言,體驗他們的情感心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
2.故事表演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獲得相關的語言經驗。
文學作品中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意象和多變的句式對兒童的語言學習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故事表演中,孩子要學習各種句型,久而久之,自然能獲得關於語言形式的經驗,潛移默化地掌握各種句型。而且故事表演遊戲的內容來自文學作品,包羅萬象,有語言、社會、認知等知識。兒童語言內容的發展取決於兒童已有的認知和生活內容。孩子在表演故事和遊戲的同時可以獲得廣泛的經驗,其他語言內容的經驗也會越來越豐富,自然可以說的話題也越來越多。在表演的過程中,孩子也要註意傾聽他人,理解他人的意圖,考慮如何回答,從而逐步提高自己在不同語境下運用恰當語言的能力。
兒童語言學習是壹門看似簡單實則很難的學科。大多數人對兒童在學期中學習語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持肯定態度,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皮亞傑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為思維服務;同時,語言也是接受知識的工具。沒有這個工具,很難獲得廣泛的知識。孩子學語言,不可能壹句壹句的學大人的語言。孩子說的話和大人說的話形式上是壹樣的,其實各有各的意思。我們應該尊重孩子,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他們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眾所周知,智力活動能力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在現實生活中,它們成為中小學生有效地獲取知識、獨立地、創造性地發現新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綜合表現。作為學前教育,我們也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把孩子的學習能力分為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註意力和想象力。那麽如何培養這些能力——也就是孩子的學習能力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感受。
第壹,觀察能力的培養
所謂觀察,是人主動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持久的感知,是感知的高級形式。兒童觀察力的發展對知識的掌握和心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幼兒的觀察特點,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沒有目的性的;順序差;細致從粗糙逐漸過渡到全面細致;理解力差,概括性低,不善於觀察對象的方方面面。針對這樣的特點,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傳授觀察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為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孩子的註意力。比如觀察教學圖片“春天來了”,孩子只看到春姑娘來了,河水有了水。老師建議的時候春老師帶了什麽?為什麽河裏的水融化了?地上的花和植物怎麽了...壹連串的問題可謂壹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頓時哭了起來。就連平日裏不愛說話的孩子,也在靜靜地看著,說著話。有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春天是耕耘的季節。這樣,孩子們在興奮中順利完成了壹次帶著問題和任務的觀察,達到了觀察的目的。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將學會在遇到‘秋天來了’、‘冬天來了’、‘夏天來了’等活動時如何觀察。達到了舉壹反三的效果。再比如“畫老師”,老師就站在我們面前,但是有小朋友問“我不會畫老師”這個問題。問這樣的問題是孩子真的不會畫畫還是老師不教他們畫畫?都不是。專業畫家不可能畫出壹個人物的形象。而且老師也沒有要求他像老師壹樣畫畫。而是畫出老師的主要特點。老師是男的還是女的?他的頭是長的還是圓的?是長發還是短發?長臉還是圓臉?大眼睛還是小眼睛?妳戴眼鏡嗎...老師壹個壹個慢慢的提出這些問題。對於孩子來說,這些問題也給了他們觀察的順序和要點,提出了畫畫老師的“主線”。由此可見,老師的主導作用對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有多麽重要!
其次,要加強孩子言語能力的訓練,發揮各種感官的作用。社會學習理論家班杜拉認為,兒童的言語是在沒有強化條件下,通過觀察和模仿獲得的。因此,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言語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除了在語言教學中做好示範外,還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調動孩子的語言積極性。在日常觀察中,也要要求孩子發音準確,用詞恰當,句子完整,表達清晰連貫。這樣,妳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聽到的,用皮膚接觸到的,用嗅覺聞到的,都可以通過大腦的處理,用壹種完整而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第二,思維能力的培養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思維使人發現、發明、創造、進步,使人類社會獲得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知識。幼兒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的具體思維,只能反映事物的直觀特征,不善於概括事物的本質特征,概念有限,判斷推理不合邏輯。對事物的理解並不深刻,屬於直接理解的層面。但僅此而已,而且價值連城。有助於孩子當前的學習和發展,也為以後的創造性活動打下基礎。家長和幼兒教師要通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課內外的各種活動來培養和實現。主要是保護好奇心,激發好奇心。好奇心是壹種探索新事物和不同事物的心理傾向,是發展創造性思維的內在動力。在教學中,要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比如在故事《雞和小鴨》的木偶表演中,老師問:雞過不了河,怎麽幫它?讓孩子們想辦法。這時候孩子會積極思考,想出很多辦法:1,借助浮在水面上的東西讓小雞過河;2.讓雞抓住樹枝遊過去;3.應該建壹座橋讓所有的人通過。面對各種各樣的答案,老師們可以繼續提問:“誰的方法新穎,但能做到嗎?”“誰有好主意,但當時可能嗎?”“誰有最好的辦法,為什麽?”在壹系列的提問和回答的討論中,大家的意見逐漸集中,最後選出了最佳方案:小鴨馱著雞過河,又快又省力。這樣訓練孩子的思維,既發散又集中,還培養了孩子的創造精神,提高了思維質量。
孩子剛接觸社會,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新鮮的,有趣的,有吸引力的。好奇心是兒童心理的壹個特征。他們想看、摸、問、學所有的東西。所以要耐心熱情的回答,避免把孩子寶貴的求知欲扼殺在萌芽狀態。應該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探索。比如,孩子在學習了《小動物冬天》這首詩後,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裏,腦子裏總是想著“冬天”這個詞,這就很容易延續他們觀察周圍其他動植物的興趣和好奇心。有的孩子會不由自主地問:“老師,樹會冬眠嗎?”“南方離我們有多遠?燕子飛不累嗎?”“熊身上的毛那麽厚,怎麽會怕冷呢?”“小魚鉆進土裏不冷嗎?”“為什麽小老鼠不像小刺猬壹樣冬眠?”作為老師,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問題視而不見,甚至覺得很麻煩或者責備,就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對知識的渴求。相反,如果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和孩子進壹步探索,就會告訴孩子,只有動物因為習性不同,才會有冬眠的結果,而植物是不冬眠的。這樣支持孩子的求知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也就是肯定孩子的學習態度,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除了以上方法,還要豐富孩子的感性認識。幫助孩子豐富詞匯,正確理解和使用各種概念,發展語言;在教學中,也要多開展遊戲,培養孩子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
第三,培養孩子的註意力
從註意的定義來看,是心理活動對某壹對象的指向和集中。註意力對人類來說意義重大。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采取適當的措施來刺激自己的註意力,以提高意識的作用,保證行動的安全性。幼兒期的註意表現為兒童無意註意的高度發展,有意註意的形成和發展,註意質量較差,但較快。針對這樣的特點,教師首先要根據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運用豐富靈活的教學方法,豐富兒童的知識和經驗,培養兒童對事物的廣泛興趣。同時,在活動前明確提出活動的目的,創造良好的環境防止註意力分散,提醒孩子隨時保持感興趣的註意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把《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分成兩種形式,壹種是錄音,壹種是木偶戲。其中很重要的壹個問題是,青蛙的生長過程和外貌特征是怎樣的?在聽了錄制的故事後,只有60%的孩子能說出青蛙是從壹個卵——壹只蝌蚪——壹只青蛙長大的。只有少數孩子能描述整個詳細的成長過程和外貌特征。看完木偶戲,90%以上的孩子都能壹步步詳細說出青蛙的成長過程。外貌特征的描寫幾乎可以引用故事裏的原話。為什麽回答同壹個問題的熱情和準確率完全不同?這是因為錄制的故事沒有教具,沒有角色,沒有人物的表情。這樣就缺少了新奇、直觀、明快、多變、有趣的東西來調動和維持他們的註意力。更重要的是,錄音不能隨時提醒孩子註意。布袋戲正好彌補了錄制的缺陷,充分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抓住了孩子註意力的興奮點,也照顧到了個體差異和註意力的分配,所以在教學目標上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這可以證明,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把握孩子的年齡特點,圍繞孩子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孩子在觀察、思考、註意等方面的學習能力,使孩子在學前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入小學做好準備。
4.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在規範自己學習過程的基礎上所能展開的學習活動,包括學習者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和自主評價。孩子的自主學習更多的是指學習的質量,包括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壹般來說,兒童自主學習的特點是活動中註意力集中;孩子發現問題問大人;兒童有探索行為,試圖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與同行討論、爭論等。
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對壹個孩子的壹生都是有益的。因為現代社會的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在孩子的國家和學校學到的知識可能在孩子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就已經被淘汰了。為了適應這個現代社會,孩子要學會自主學習,而不是現有的知識,這樣才能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斷更新知識,實現自己的不斷發展。所以家長要註意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為孩子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準備:
首先,家長要創造豐富的家庭環境並充分利用,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原有的經驗水平,提供不同的操作性玩具(比如積木,可以自己買,也可以自己做)。通過孩子對玩具的自由玩耍,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讓孩子學會學習,實現發展。比如讓孩子知道顏色、形狀、長度、高度等。在玩不同大小積木的過程中;讓孩子找到玩各種塑料塊的多種方法,學會壹物多用。
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自由探索、自由操作,讓孩子在活動中選擇、參與、探索、決定、表達,從而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而不是對孩子的探索提出過多的知識要求,對必要的“不”也不要說太多。孩子專心玩積木的時候,不要打擾他,不要催他,不要提醒他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當孩子在解決問題時遇到困難,應該熱心幫助他,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壹些建議可能會更好;當孩子認識新的事物時,不要急於告訴他們是什麽,為什麽。試著給他們時間自己去發現...因為對於人的終身發展來說,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遠比學習本身重要,思維方法的獲得比知識的獲得重要得多。
此外,家長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活動,註意孩子在活動中的行為,了解孩子的學習興趣和需求:“這個孩子還喜歡這種玩具嗎?”“要不要給孩子增加壹些新玩具?”父母也應該敏銳地意識到孩子面臨的困難,通過提供壹些情景語言,如“積木除了蓋房子還能用來做什麽?”對孩子的學習給予及時有效的支持。因為自主學習不是讓孩子自己學,家長及時的引導很重要。建議
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在兒童與他人交往並積極運用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讓孩子成為語言的主動學習者和建構者,就要重視語言教育,為孩子創造交流和表達的語言環境和機會。
發展兒童語言學習是兒童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們創造壹切機會,讓他們自由表達、交流、爭論,滿足他們“說話”的欲望,為提高全民族的語言表達能力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