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介紹了手抄報關於風箏的內容。

介紹了手抄報關於風箏的內容。

1.風箏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東周和春秋時期發明的,已經使用了2000多年。相傳,翟墨用木頭制作了木制小鳥,歷時三年研制而成,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

2.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宋代周覓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箏,黃昏時分返回。”風箏”的意思是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

3.墨子(翟墨)把他的風箏制作生涯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公交班)。據《文》,魯班根據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切成光滑的薄片,用火燒彎,做成喜鵲的樣子,叫“木雀”,在空中飛了三天。書上說,“公運班作木風箏見宋誠。”關於風箏的起源有三種傳說,分別是帽子、樹葉和帆。傳說第壹只風箏是“魯班”做的,叫“木風箏”。《朱功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帶去見宋城”。據《呂氏春秋·情類》“公運類高梯,欲攻宋。墨子聞知,從魯到,晝夜纏足,至於郢十天十夜,見景王曰:‘我乃北君子,聞大王將攻宋,而信之。’”這說明魯班造的是“高梯”,而不是木風箏。

4.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韓與韓信攻未央宮,用風箏丈量未央宮下地道的距離。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做風箏,裝上竹笛,風就響了(張亮用風箏吹笛)。漢軍配合吹笛,唱楚歌,分散了楚軍的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5.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早於五代。壹個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圍。他過去常常放風箏求救。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記載,蕭炎清梁武帝三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亂,起義軍在杜亮建業(今南靖)圍攻梁武帝。裏面和外面都被切斷了。有人提出做紙烏鴉,把詔令綁在上面。當時太子的遺書被西北風拋在太極堂外求援,可惜被叛軍發現。這是簡文放風箏不幸失敗求助的故事。

6.13世紀,意大利人凱爾波羅從中國回到歐洲,風箏開始在西方傳播。有些人認為風箏在10世紀傳到韓國,然後傳到日本,然後在13和14世紀傳到歐洲。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宋代詩人周覓在《老武林》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在郊外放風箏,黃昏歸來。”“風箏”就是風箏的意思。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

7.宋代之所以成為壹個發展階段,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的興起。另壹個是宋代對傳統節日習俗的弘揚,為節日裏風箏和娛樂活動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壹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藝術創作中的壹個題材。當時由於文人的參與,風箏在裝幀和裝飾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社會對風箏的需求,風箏制作已經發展成為壹種特殊的職業。

8.明清時期(1368-1911)是中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的風箏在大小、樣式、系結技術、裝飾和飛行技巧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當時的文人墨客親自畫風箏,不僅自己放飛,還送給親朋好友,認為這是壹種極其高雅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