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後流傳“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成語,出自《宋史·趙普傳》,在二十四史中被列為“正史”。宋代羅大靖所著《何林宇錄》卷七,其中也有相關記述。
趙普,北宋開國功臣,跟隨趙匡胤征服世界,是陳橋兵變的策劃者之壹。兵變給了趙匡胤壹件黃袍,成了皇帝。趙匡胤通過軍事政變上臺,擔心其他將軍會叛變,所以他采取了“飲鴆止渴”的辦法。
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邀請將軍們赴宴,在宴會上給將軍們封號,並送給他們金銀和宮殿。他熱情地說了壹大堆表彰他們立功的話,然後說:“妳們太累了,年紀大了。現在世界和平了。妳該平靜地生活了。請離開妳的工作崗位,休養生息。我老趙絕不會虧待妳的。”就這樣,將軍們被解除了軍權。軍權歸皇帝,戰時只將壹部分軍隊交由文官指揮。他提倡“文誌”,並大量使用公務員。最可靠的當然是跟隨他多年的忠誠可靠的文職老幹部,於是趙普被任命為丞相,也就是內閣總理。當時人們就納悶了:趙普文化水平很低,怎麽會是丞相內政外交和天下禮法刑名?(這裏有個問號)趙匡胤也知道光靠忠誠不是治國的唯壹途徑,所以他壹再告誡這些老幹部要努力學習政治和文化。趙普每天下班後學習。人們註意觀察:每當朝鮮政治出現難題時,趙普並不立即表態。下班後他去書房看書,第二天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他靠什麽書?檢查他的書房,我發現他正在讀的書原來是《論語》。
趙匡胤小心翼翼地阻止了政變,但未能將它傳給他的兒子,他的弟弟趙光義搶班奪權。趙光義是北宋宋太宗的第二個皇帝。宋太宗上臺並宣布他將繼承他哥哥的遺產。壹切都按照既定的方針去做,於是繼續任命趙普為丞相。有壹天,他問趙普:“人家說妳是個粗人,只讀過論語。是這樣嗎?”?(此處有個問號)”趙普也不隱瞞,答道:“這是我這輩子唯壹知道的壹本書。以前用壹半幫助太祖安定天下,現在打算用壹半幫助陛下實現世界和平。"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半部論語治天下”或“半部論語通太平”的由來。
我不相信“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這個故事出自《正史》。國事、禮、樂、刑、軍事外交紛繁復雜,不同的時代、環境、條件有不同的具體問題。《論語》記載了春秋末期孔子的壹些言行。自北宋初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說趙普用半部《論語》就能“治天下”“帶來和平”,是不是有些誇張?(此處有問號):據說趙普在朝政中遇到難題時,便求助於《論語》來尋找答案。《論語》不就成了涵蓋百病的“古今方藥大全”了嗎?(這裏有個問號)怎麽會有永恒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論語》確實記載了孔子在他那個時代對禮儀、音樂、刑罰、政治以及如何做人的壹些見解。大部分都是三言兩語的壹些原則性提示,沒有具體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從中找不到具體的方案。那些原則性的意見,也就是近代所謂的指導性理論原則,並不都是正確的,“句句是真理”、“壹句頂壹萬句”;其中有些在當時是正確的,對後世,尤其是對中國的現代化和全球經濟發展,可能並不適合。這就需要我們去測試分析了。
當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大張旗鼓地批判孔子時,孔子在大陸以外仍然受到尊重,《論語》仍然是壹本被廣泛閱讀的書。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中國大陸處於社會動蕩和國民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的時期。戰後重建的日本,曾是日本殖民地的韓國,曾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以及戰敗國民黨軍隊撤退的臺灣省,被稱為“四小龍”,經濟騰飛。當然,日本的重建和“四小龍”的騰飛有其主客觀條件,與孔子和《論語》沒有直接關系,但文化意識形態可以是因素之壹。他們的經濟騰飛是因為社會穩定,充分發展經濟,實行富民政策,尋求社會和諧。這些正是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日本、韓國、新加坡的企業家都介紹了自己的發展經驗,其中壹條就是自己和員工讀《論語》。比如,企業的經營活動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自我修養和道德自律;建立和諧的群體關系,實現內部團結;等壹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1970年代出現了壹批儒商,1980年代和1990年代舉行了許多儒商國際會議。當然,商業應該追求利潤。很多儒商確實賺了錢,上了國際富豪榜。他們捐助社會福利事業,也投資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論語》中的道德修養理論和基於人際關系的社會和諧理論,在現實社會的經濟發展中仍然可以借鑒。
以粉碎“四人幫”為契機,中國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安定團結”,不搞階級鬥爭,實現社會穩定,發展國民經濟。安定團結是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各民族、各社會階層、各政治團體結成更加廣泛的統壹戰線,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實現民富國強,完成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時,鄧小平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實現大同。“小康社會”和“大同”的概念也來源於孔子的理論。
20世紀90年代,中國* * *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再次明確提出“以德治國”。“德治”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所謂“德治”就是民本,孟子後來發展為“仁政”論和民本論。我們現在認為,我們壹切政治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服務和造福。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孔子提倡“富民”,初見成效。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三個代表”思想把包括孔子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為先進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論語》被選入中國的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