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墨是中國的成語,拼音是mò fēn wǔ sè,是中國畫的專業術語。
青、品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統稱為五正色,簡稱五色。五色也指紅、綠、紫、藍、黃。字間詞閑,讀音見。墨分五色,古人有兩層意思:宋以後指墨的深淺,宋以前指五色對應的墨的深淺不同。
張彥遠認為,景觀中的五色山峰隨著陰晴和季節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如果把變化的特征壹般用墨汁表現出來,就會產生山藍、草綠、花紅、雪白的效果,不需要塗天藍、石綠、朱砂、鉛粉等顏料。同理,雖然鳳鳥的羽毛是有顏色的,但是用墨水畫出來的鳳鳥,只要有這個意思,就會給人壹種混雜的印象。
唐代以後的五色墨更多的是墨的深淺,往往指的是焦、厚、重、淡、清。焦墨是半幹墨水,黑色,有光澤。厚墨是深黑色的墨,增加水分,不顯光澤。重墨比厚墨含有更多的水,其色調略淺。淺色墨水含有更多的水,色調較淺。清墨只有很淡的墨,甚至全是水。
從濃淡角度對應五色也不錯,濃如綠,重如紅,淡如黃,清如白,焦如黑。古人稱鬼的臉是藍黑相間的,意思是藍色對應的是濃墨。水墨畫被稱為蔡沖,蔡沖經常用紅色作為代名詞。元代畫家龔楷畫鐘馗迎娶妹妹,女方用濃墨在臉上塗以紅色胭脂。
在水墨畫中,墨色分為五種濃淡,即焦、濃、重、淡、清。這首先取決於所用油墨的質量。墨或墨精由美國“氣煙”(上海制造,有田字和壽字)制成。)只是厚重,厚重,很難輕薄,更談不上清晰生動。同治光緒年間的墨,只有焦的幾個深淺,重與輕,既不濃黑,也不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