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耳朵和腎臟
《靈樞五讀五使》說:“腎主耳...在嘴裏。”腎精充盈,髓海充盈,耳朵得到滋養,所以聽覺靈動。《靈樞脈度章》說:“腎氣通耳,腎和使耳聞五音。”如果腎精虧虛,耳朵失去支撐,就會頭暈、耳聾、耳鳴、不穩。如《靈豎亥論篇》說:“髓海不足,耳鳴。”《靈樞·絕氣》曰:“精者,聾也。”
②耳朵和心臟
《蘇文金匱嚴陣篇》雲:“南赤入心,啟耳,藏精於心”。這是《內經》中唯壹認為耳穴開臟的論點。關於腎與耳竅的關系,《內經》要麽說“腎主耳”,要麽說“竅為耳”,要麽說“腎氣通耳”,但沒有腎開竅於耳的理論。所以《內經》的理論是心開竅於耳。如果心脈虧虛,心血衰竭,就會產生耳疾。如《靈樞致病臟腑病證》說:“心脈微澀,為血溢,頭暈耳鳴。”《古今醫學》也說:“心虛耗血,致耳聾耳鳴”。
在經絡的循環方面,蘇文說:“手無陰則絡於耳”,心經的氣血可以通過經絡直接運化到耳中。此外,心與小腸相對,小腸的經脈從外眥傳至耳,所以心經的氣血也可以通過小腸的脈絡註入耳中,滋養耳孔,幫助聽覺和平衡。蘇文謬誤論說:“手腳太陰,陽明之絡足。此五絡必皆在耳。”因為心與耳的關系是經絡,生理關系是緊密的。
臨床用藥也可以證明。因為心開竅於耳,心經氣血盛衰,心神渾濁都可以影響耳朵的聽覺和位置知覺,所以治療耳聾、開竅於耳的藥物多為入心經之品,如菖蒲、遠誌、麝香等。安神的藥物很多,如棗仁、柏子仁、合歡皮、朱砂、磁石、龍骨、珍珠等。
心臟病會影響耳朵,耳病也會影響心臟。比如耳朵長時間化膿,毒邪就會沈入心營,擾亂心神就會導致昏迷、抽搐,甚至心包停滯,關神,危及生命。其治療也需要清心涼營,解毒開竅。可見,心向耳開不僅有壹定的生理病理基礎,而且有壹定的臨床意義。
但是,腎臟開始了解耳朵是違背常識的。悖論之壹:腎在下焦,開導二陰是常識。為什麽說腎開竅於耳?悖論二:五臟中,肺、脾、肝都有壹個開口,而心開口於舌,舌不是壹個孔。為什麽腎對陰和耳都開,只有兩個人對它開?因此,以《內經》理論為基礎,結合心腎與舌、耳與二陰的關系,主竅與開竅的關系應為:腎主耳,開竅於二陰;心主舌,耳開導。這樣,五臟組合起來,應該是五官九竅所用。
從上面也可以看出,腎為“強官”,腎精充足,髓滿,腎氣平和,耳朵的功能旺盛。同時,耳朵還要靠努力和頭腦的作用。《靈樞·五肢津液篇》說:“五臟,心為主宰,耳聽其言……”註:《經典》
從歷代醫家的文獻中可以發現,除了說心為耳所悟的,大部分醫家都回避心與耳的直接關系,轉而說心為耳所托。如《張醫通》指出:“耳之腎主陰,心亦附耳。”《醫貫》更明確指出:“蓋心在舌,隨舌無孔,因其發於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壹言以蔽之,耳朵雖然是腎的竅,但它起著正常的作用,離不開努力和頭腦的作用。腎為水器,藏精主髓,心屬火,主血藏神。只有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耳朵的功能才能正常,反之亦然。
綜上所述,從“腎為耳”、“心為耳”進壹步理解,耳雖為腎之官,腎為主,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與心密切相關,臨床上必須仔細檢查,不可忽視,更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