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斷粥——範仲淹青年學生時代的艱苦貧困生活

斷粥——範仲淹青年學生時代的艱苦貧困生活

這個成語出自宋代魏太所寫的《董璇實錄》:“只煮兩升小米作粥,過壹夜便凝。早晚取兩片,斷幾十梗,腌半壇汁,少加鹽,溫吐。”

這個成語指的是範仲淹少年時艱苦貧窮的生活。

範仲淹在禮泉寺讀書的時候,家裏的情況已經很尷尬了,範仲淹很清楚這壹點。每次他離開家去寺廟,他的母親總是建議他多帶些食物和米飯。他壹方面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壹方面又怕給寺主增加負擔。

但每次範仲淹都不多帶,帶的數量也出奇的少。他媽媽看到了,就壹直嘮叨他。範仲淹總是很自信地說:“我懂得很多。”

起初,剛到寺裏,範仲淹總是把糧食和大米交給廚房,讓寺裏廚房的師傅幫他做飯。當寺廟的鐘聲響起時,範仲淹會和寺廟的僧侶壹起吃飯。

範仲淹卻從早到晚埋頭讀書思考,經常因為聽不到鐘聲而忘記吃飯。等他再想起來去吃飯的時候,已經過了壹個小時了,廚房裏已經沒有飯了。

後來寺裏的和尚看範仲淹學習這麽不眠不休,就主動給他送來了飯。範仲淹很遺憾,覺得總是給別人添麻煩不是問題。

於是,他準備了壹個小鍋和爐子,自己做飯。

每天晚上,他量好米,加好水,點燃撿的柴火,開始煮米粥。他總是壹邊煮粥壹邊看書。壹鍋大米粥煮好,夜深了,他就披著衣服睡覺了。

第二天壹早起來,鍋裏的米粥已經完全涼了,已經凝固成了壹塊塊。他拿出壹把刀,把凝固的粥平均分成四份,這樣整鍋粥就分成了四份。壹天吃兩頓飯,早上兩片,晚上兩片。這就是“劃船粥”。

有了粥,我能用什麽煮飯?

此寺在半山腰,山坡溝壑上自然生長著許多野菜,如野韭菜、野蔥、野蒜、野芹菜、莧菜、苦菜、薺菜、蒲公英等。

範仲淹白天去山洞讀書,會順便拔些野菜。吃的時候,把這些野菜切成小塊,然後加壹點鹽拌勻,菜就做好了,就是“碎馬蹄蟹”!

可以說是簡單輕便,省時省力省錢。據說這是範仲淹的創作!

範仲淹在禮泉寺讀書三年,基本過著清苦自律的生活。後來隨著範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的輝煌表現,“劃粥破枷鎖”成為專門指範仲淹青年時期刻苦讀書的壹個專門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