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企業的生命之源
企業管理的根本目標是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員工的積極性是企業壹切發展問題的前提,這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邏輯。任何不以激勵員工為根本目標的管理方法都沒有實際意義。
道、法、自然——管理的最高法則
如何激勵員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按客觀規律辦事。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就是按照“人的客觀規律”辦事。“人的客觀規律”是人的自然本性,簡稱人性。管理就是按人性做事,也就是韓非子說的:“世間的壹切規則,都要以人情為基礎”,“人情”就是人性。
趨利避害——人性的自然法則
人的本性是什麽?商鞅的治國理念是“人之所以能治,是因為生活中有好惡”。韓非子直言,“老公如果是安利他就做,害人者去,這個人的感情也會被欣賞。”他們所說的人性不過是“趨利避害”。
無論管理科學如何發展,有壹個話題是永遠不變的——獎勵與懲罰。“獎”是激活人的逐利本性,使人對利潤“趨之若鶩”;“懲罰”是為了“避免”人,以激活人避免傷害的天性,使人害怕傷害。員工跟風的話會很努力。
威脅與誘惑——管理的本質
如何激活人性趨利避害?機會是人們最渴望的,而危機是人們最痛恨的。要激活人性,就要把人放在機遇和危機的激流中,讓他們逆流而遊。進則海闊天空;如果妳撤退,妳將永遠無法恢復。而員工“不進則退”、“半死不活”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困惑,因為在機遇和危機之間有壹個“平靜”的休閑地帶。
依法執政——管理的根本方法
管中閔說:“法者,天下之器也”;《黃帝內經》有雲:“審法者,政之最也。”管理包括人治和法治。法治建立在理解原因的基礎上,人治建立在融化感情的基礎上。當時人們往往把“法治”理解為法治,但這是壹種嚴重依賴管理者的“人治”狀態。如果管理者能“六親不認”,那就好了,否則就沒機會了。
依法治國是壹種“法律法規自動實施”的“法治”狀態,屬於真正的法治。要想通過堅持法律來實現統治,就必須按照“機遇與危機反生反咬原則”來設計制度,從而賦予法律制度以生命力,使之成為壹種機制。
無為而治——法治的基本要求
賦予法律法規生命力後,管理者“無為而治”顯得尤為重要。不作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通過法律法規來做。因為法治是管理的根本方法,法治自然成為管理的基本工具。因此,管理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法制建設的過程。專註於法制建設的管理者,看似“不作為”,卻受到下屬的尊重和信任。各項工作高效推進,單位事業蒸蒸日上。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
平等權衡——企業的關鍵
當企業缺乏以生命為導向的“機制”時,要想管理好企業,管理者就要充當“包青天”的惡意犄角,在六親不認的情況下,嚴格執行各項法律制度。嚴格執行法律法規的根本目的是什麽?保證公平。什麽是公平?公平是企業的生命線。壹個缺乏公平環境的企業遲早會完蛋,這是壹個無需多言的命題。
天道酬勤——凝聚員工的磁場
團隊精神、領導者的人格魅力、目標認同等等是很多企業用來團結員工、打造團隊的招數。如果壹個企業有壹個“以獎代補”的管理環境,團隊凝聚力就只是壹個簡單的“桃李不言,柳暗花明又壹村”的問題;相反,在壹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管理環境下,任何團結團隊的做法都只會曇花壹現,如朝露,最終也改變不了“壹盤散沙”的命運。
慣例——企業文化的起源
什麽是企業文化?“壹個人的習慣叫性格,十個人的習慣叫風氣,壹百個人的習慣叫文化”。對於壹群人來說,習慣就是習俗。習俗從何而來?有句老話:“法在上,俗在下。”企業文化只是企業法律法規綜合作用的產物,任何沒有法律法規支撐的工作要求,要麽是曇花壹現,要麽是“永遠在路上”。
秦致和魚雨——人才濟濟的秘密
企業如果有壹個符合趨利避害人性的管理環境,員工就會自我教育,單位就會出現“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的局面。相反,在壹個無法符合趨利避害人性的管理環境中,讓員工自我教育,不僅是笑話,連“聖賢”也會變成“閑人”,“聖賢”也會變成“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