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妳說的“隱喻”和“通感”是什麽意思?請舉例說明。

妳說的“隱喻”和“通感”是什麽意思?請舉例說明。

隱喻,顧名思義,就是用許多隱喻來表達壹個事物的某個特征。隱喻不同於明喻、暗喻、借代等等。如果使用得當,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隱喻可以從不同側面和角度表現事物的特征或內涵,這是其他類型的隱喻所不能及的。

1,於波讓這個想法更加深刻和新穎。如杜牧《李昌濟歌詩》中“雲煙之聯,不足為其態;水的距離不夠它的情懷;春天的天使,不足以它與世界的和諧;這四個比喻分別描述了女性高貴的品質、純潔的人格、燦爛的容顏和美麗的容貌,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

2.比喻使描寫更加生動。朱自清《荷塘月色》:“有壹些白色的花朵散落在層層的葉子間,有些優雅地綻放,有些羞澀地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作者用“珍珠”作比喻,寫出了月光下荷花的晶瑩閃光。對比《星星》,寫出荷花在綠葉映襯下閃爍的閃光;比“美”,寫出荷花壹塵不染的美。這些比喻形象生動,給讀者很好的感覺。

3.隱喻使推理更加具體。毛澤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有這樣壹些臺詞:“但是我所說的中國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決不是壹些人所說的‘到來的可能’,那是壹個完全沒有行動、不可到達的空洞的東西。那是壹艘站在海岸上眺望大海的船,已經可以看到桅桿的尖端。那是壹輪紅日站在山頂眺望東方,那是壹個即將成熟的嬰兒。”這三個比喻使壹個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寫景、敘事、抒情、推理緊密交融,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4.比喻讓節奏更激烈,更感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演奏琵琶的美妙聲音的那句話,壹直為人們所稱道:“大弦哼唱如雨,小弦私語如密;嗡嗡作響,低聲細語——然後混合在壹起,就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進壹盤玉裏”。詩人用“滂沱大雨”、“竊竊私語”和“珠落玉盤”來形容琵琶音樂的柔和、清脆和圓潤。這些比喻不僅通俗別致,而且使句子整潔流暢,易於閱讀,節奏感強。其實,隱喻的節奏感不僅限於詩歌,在很多散文中也很常見。比如柳先生的《長江三峽》中應用的民謠:“我大如馬,下不了塘;大如魚,曲塘回不去;大如猴,不能遊曲塘;大如大象,曲塘上不去。”這首歌謠也運用了隱喻,節奏感很強。

秦牧先生曾說:“絕妙的比喻就像五顏六色的花朵照耀著文學。它也像童話中的魔杖。無論它在哪裏相遇,都會產生奇怪的變化。它也像壹種化學試劑。如果把它放入渾濁的水中,所有的雜質都會沈澱下來,水瞬間就澄清了。”這段話講的是整個隱喻的作用,它本身是以隱喻的形式出現的,非常準確。

摯友吳曾祺在《漢粉樓談》中說,比喻“似山非山,使人樂此不疲”,可謂比喻之精妙。什麽是隱喻?錢先生給我們解釋說:“宋代註重散文的人所推崇的所謂‘比喻’或西方人所推崇的莎士比亞式的比喻,就是用壹系列的意象來表現壹個事物的壹個方面或壹種狀態。滴水不漏的比喻,用各種各樣的事物來說明壹個道理,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有時甚至給人壹種奇奇怪怪的感覺,又像中國書法中的草書,壹筆壹筆相連,鐫刻在人們的心裏。

隱喻是用壹系列隱喻從不同角度對同壹本體進行描述和解釋。隱喻的運用可以強化本體的狀態和特征,增加詩歌的意象密度,強化意義,增添氣勢,使讀者獲得更真實的感受。接下來的訪談將從畫景、擬聲、寫人、說理、抒情五個方面來談隱喻的藝術效果。

第壹,景色多姿多彩。

朱自清散文《綠》中的比喻新穎奇妙:“這鋪得又厚的綠,真可愛。她松松的皺皺的,像個少婦拖的裙子;她輕輕地撥弄著它,像壹顆跳動的處女初戀的心;她光滑明亮,像被塗上了‘亮油’,像蛋清壹樣柔軟,像沈睡的村莊壹樣溫柔;她不與我混塵埃,就像壹塊溫暖的碧玉,只有清澈的顏色——但妳看不透她!”第壹句從形象入手,以“裙”比喻綠色,飾以“皺”和“拖”,突出池紋的淡雅之美;第二句以神韻開頭,以“心”為喻,以“蕩”和“搏”為飾。微微的羞澀透露出蓬勃的生機,畫出綠色的情懷和靈性;第三句從光澤和質感入手,用“塗上亮油”和“蛋清”象征綠色,用“滑”和“亮”點綴,寫出綠水幹凈、柔和、生動的樣子;最後壹句從色彩入手,以“碧玉”比喻綠色,以“潤澤”點綴,突出壹池碧水的純凈、清澈和深邃。另壹個例子是:“壹朵巨大的白色丁香花盛開在屋頂的灰色瓷磚上。如雪,如玉,如濺波。”(王蒙《春之聲》)將“白丁香”的本體與“雪”、“玉”、“濺起的浪花”三個比喻相比較。郁達夫:“比起北方的秋來,就好比黃酒之於白幹,稀飯之於饅頭,鱸魚之於大螃蟹,黃狗之於駱駝。”作者用四個比喻組成壹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江南的秋天在氣、質、味、形四個方面不如北方的秋天。

二、聲音生動傳神。

聲音是無形的,難以描述,但借助隱喻,它完全可以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比如顏路《聽潮》中的壹段描述:“大海若有所思地在我們腳下,像壹個詩人。聲音似乎像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壹樣溫柔;它像情人的蜜語壹樣芬芳;低沈而溫柔,像微風吹過琴弦;像水上落花。”在這段話中,作者用朦朧的月光、玫瑰的晨霧、戀人的甜言蜜語、吹在弦上的微風、浮在水面上的落花五樣東西,用比喻來“若有所思”地描繪大海的聲音。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角度來看,聲音富有表現力,引人入勝。比喻既基於聽覺,又基於視覺,新鮮貼切。也正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多次運用隱喻,讓我們看到“細雨霧靄黃昏般的水滴”,讓我們聽到“鐘、鈸、鼓奏響”的潮汐聲,讓我們沈浸在大海的美中,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第三,比喻用來寫人,人物形神兼備。

比如《明湖居聽書》中白牛出場的那壹段,她在描寫了主角的出場之後,就把她的眼睛塗上了濃重的色彩:“那雙眼睛像秋水,像冷星,像珍寶,像白水銀,裏面有兩九個黑水銀。環顧四周,就連遠遠坐在角落裏的人,都覺得王小語見過他們。作者用“畫眼”的方法,多方面作比喻,表現其美——秋水清、冷星明、寶珠亮、水銀潤,從而表現出白牛“心靈之窗”的無限彈性和萬千模態,使壹個光彩照人的形象生動而富有感染力。

第四,隱喻推理,道理具體明了。

像荀況的《勸學篇》,幾乎整篇文章都使用了比喻,有效地增強了推理的形象性。如:“我整天都在想,不如壹會兒就學會我所學的東西;嘗過之後很期待,不如登高看看。登高壹招,手臂不加長,看到的人卻遠遠的;隨風喚,聲不加疾,聽者卻顯。騙馬者,不足以善,而致千裏;假裝成船的人不會遊泳,但他不會遊泳。君子之命不同,好是假。"為了說明"假東西"的重要性,本文用了"登高"、"隨風召喚"、"假馬"、"假船"四個比喻。前兩個比喻暗含“假”字,後兩個則表達“假”字,說明人在學習的幫助下可以取得很大的進步,充分說明了學習的重要作用。這些比喻大多是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簡單貼切,把抽象的事物變得透徹生動,讀起來津津有味,很有說服力和啟發性。

第五,比喻抒情,感情雋永動人。

宋代詩人賀鑄的《余慶安》後四句,歷來為人稱道:“閑情何以堪?”宜川煙,滿眼風,梅子黃雨。“在黃梅時節寫這首詞時,作者想起暗戀的戀人已無蹤跡,像逝去的春日不知流浪何處,於是情愫匯聚,滿懷悲涼。此時此地,閑情不禁如壹望無際的煙草,如漫天飛舞的城市。黃梅雨若無休無止,那麽多,那麽亂,那麽長,那麽亂,那麽不散。詩人巧妙地運用三個具體的、富有感染力的意象反復描繪、對比,再將難以觸摸和辨識的“悠然愁”的情感,不著痕跡地轉化為三個色彩斑斕的場景,創造出極其優美的意境。

=================================================

通感是溝通不同感官的感受,通過聯想引起感情的轉移,“以情寫情”通感技巧的運用可以突破語言的局限,豐富表達和表達的審美趣味,收到提升文采的藝術效果。

比如欣賞建築的重復和變化的風格,會聯想到音樂的重復和變化的節奏;聞酸會聯想到尖銳的物體;聽到空靈溫柔的演唱會,聯想到薄薄的半透明薄紗;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中“清風處處送幽香,仿佛是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

-

最典型的例子:清風拂過,送來縷縷清香,似遠高樓上的幽幽歌聲”(朱自清《荷塘月色》)。

香是嗅覺,唱是聽覺,作者把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就是通感。

詳細解釋如下:

人的認知活動壹般是從感覺、知覺到表象,再形成概念、判斷和推理。

人的不同感官只能識別事物的某些屬性,所以在人的感覺、感知和表征過程中,實際上是各種感覺器官相互聯系的過程。人類藝術活動的“通感”實際上是人們認知活動的壹種藝術表現。

審美是人類特有的活動。通感是使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各種審美感官在人的審美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轉化。錢鐘書先生曾說,“在日常經驗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是可以相互溝通的,眼、耳、舌、鼻、身的功能域是可以分離的……”。可見,通感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感受中,就像妳在花園裏看春色時會哼唱《春之歌》。現實生活用詞的印記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記。比如在“搖曳的音調”、“冷漠的表情”、“壹輪冷月”等詞語中,視覺、聽覺、觸覺就構成了通感。人們常用“甜”來形容唱歌。甜屬於味覺印象,美屬於視覺印象,唱屬於聽覺感受。在五官中,視覺和聽覺是最常見的。利用通感可以突破人的思維定勢,深化藝術,通感哲學的基礎是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客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感還可以借助聲音和色彩來表達人類的感情,在寫作實踐中已經成為壹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現代文學作品中,通感的運用可以使讀者參與對審美對象的感知,克服審美對象的局限性,從而使文章產生的美感更加豐富和強烈。

錢鐘書的文學作品通感

在中國的詩歌中有壹種描寫技巧,古代的批評家和修辭學家似乎不理解或不知道。

宋祁《玉樓春》中有壹句名句:“紅杏枝頭春滿。”李煜《李翁遺事集》卷八《詞管見》第七句,不要發表意見,壹笑置之:“此說極難理解。打架叫‘吵’;有桃李‘爭春’,有紅杏‘爭春’,我還是沒意見。如果有‘吵’字,那就用‘吵’、‘打’、‘鬥’字!”同時,方仲桐的信《續伴》卷四《與張偉思》都是在反駁李煜,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引用“紅杏難為春”的話,他接著說:“試舉“殿中紅葉多燒人眼,地上青苔染馬蹄鐵”這句話,說“燒”字俗,紅葉非火,故不能燒人,但可以。但句中有眼睛,“燒”字無法形容它的紅顏色,也無法形容它的紅耳朵。詩裏有外理,寫書和講書同時有理?”我沒有說清楚“理智之外的理智”。蘇軾的小作《夜觀星空》有壹句“小星星很吵”,紀昀《蘇軾評論》卷二,在句子旁邊放了壹根墨棒,加了壹句評論:“像流星!”這就意味著他沒有理解那句話的意思,誤以為就像司空圖寫的那樣:“即使壹顆小星星即將墜落,火焰也會燃起,聲音會拖在後面。”宋人常用“吵”字來形容沒有“聲”的景色,所以看到並不稀奇。

顏道濟《臨江仙子》:“風吹梅花,雨晴杏花香。”毛坤《浣溪沙》:“水北寒煙雪似梅,水南梅滿雪。”馬晏子《阮郎貴》:“妝之翻騰作蘇堤,留春焉知!”黃庭堅《才子與弓兵的故事》:“車競燈閃,地靜人閑。”此外,《風和王實壁寄七哥先生》:“寒窗穿碧流,潤澤粉底,作青苔。”陳《夜賦》:“螢火三宵聒噪,萬裏天河橫。”陸遊的《開年》...福報》:“百草吹香蝶,壹溪漲綠白鷺閑。”範成大《立秋後兩天溪中泛舟越來越多》:“闖禍時無水,紅蓮陶醉白蓮。陳其清《與兩三好友訪天》:“月翻柳尾影,風菜芙蓉香。”又《捧陳知縣》:“日邊新聞鬧,露時楊柳疏。趙的《康步陵》...常服》:“有難則煩。“從這幾個例子來看,方仲桐說‘鬧’字‘形容其杏紅’不夠準確;應該說:“描述其花的豐富性(復雜性)。“‘吵’字是指事物在聲音上仿佛有波動的無聲姿態,仿佛在視覺上獲得了聽覺上的感受。馬的這句話,可以和另壹位南宋人陳藻寫的壹首春遊西湖的詩相提並論:“三萬指為歌,同湖山平分彩舟。“歡”是“擊”的意思,意思是聲音太大,震耳欲聾吵”就是“化妝”的意思,相當於“化妝”的“吵”,指的是五顏六色、人頭攢動的場面。“錢”和“鬧”雖然是同義詞,但在《馬辭》和《陳石》中分別描述了兩種不同的意義。......

在日常體驗中,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相互交流,眼、耳、舌、鼻、身的領域可以是無邊界的。顏色似乎有溫度,聲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氣味似乎有體質。這樣的事情經常出現在共同語言中。比如我們說“亮”“響”,就把“亮”這個字轉移成了聲音,就好像視覺和聽覺在這壹點上有了“財富的友誼”。比如“熱鬧”和“平靜”這兩個成語,也表示“熱”和“吵”,“冷”和“靜”有相同的感覺,形成配偶,所以範成大可以疏遠對方,說“罷工後沒有溫暖和溫暖”。李義山的《雜意》早就指出:“冬天穿藍衣服冷,嶽夏看紅衣服熱”。我們也說紅顏色“暖”,綠顏色“冷”,“暖紅”“冷藍”都成了詩意的修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