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木賊翼手目是壹種草食家畜。在古代,馬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活動的主要推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馬的服務價值在壹些工業化國家已經明顯下降,幾乎所有的田間作業都被拖拉機取代。馬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奶肉生產,飼養量已經大大減少。然而,在壹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匹仍然主要用於服務,是服務力量的重要來源。
馬的起源和馴化起源於6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它的原始祖先是原蹄類動物,身材矮小,四肢各有五個腳趾,中趾發育良好。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早期的石新馬,或稱祖先馬,身高約40厘米。
前肢較低,有4個腳趾;後腿高,有三個腳趾。簡單的牙齒,適合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後,幹草地取代了濕灌木,馬屬植物的功能和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體格增大,四肢變長,變成單趾;牙齒變得又硬又復雜。經過新馬、中新馬、上新馬的逐步演變,直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出現單蹄高體的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中國是最早馴化馬的國家之壹。從黃河下遊山東、江蘇的大汶口文化期、仰韶文化期的遺物中,證明在6000年左右,已有幾個野馬品種被馴化為家畜。馬比狗和牛更晚被馴化。
生物學特性不同品種的馬,身體大小差異很大。重品種重1200 kg,高200 cm。小品種體重不到200公斤,身高只有95厘米。所謂的袖珍小馬只有60厘米高。
頭又直又長,耳朵很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韌帶發達,有掌枕痕跡的蟬(俗稱夜眼)蹄硬,能在堅硬的地面上快速奔跑。
毛色復雜,多為顓色、栗色、藍色、黑色。春秋脫被子。發達的汗腺有利於調節體溫,不怕冷熱,容易適應新環境。胸部深而寬,心肺發達,適合跑步和劇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和大腸,尤其是盲腸極為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糧。
沒有膽囊,膽管發達。牙齒的咀嚼能力很強,門牙和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咬合部,用於夾持進行驅動時放置咬合體。年齡可以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磨損程度來判斷,聽覺和嗅覺都比較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