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看到這個成語的時候,壹開始覺得有點殘酷和淒涼,類似於“人走茶涼”,但是稍微深入分析和思考之後,就不再覺得有什麽驚訝或者驚喜了——這樣的生活值得大驚小怪嗎?尤其是在企業管理中,無論是人還是企業中作為“資本”和“成本”使用的其他資源,沒有人能逃脫這種命運,只是因為人作為社會的、動態的、情感的資源,在能夠被完全“類比”的時候,會覺得有點不公平,更令人興奮。說得更殘酷更直白壹點,兔子死了,狗要煮熟了,還要進壹步完善根除!
從經濟、政治、歷史、哲學、倫理、博弈論等角度來解釋這壹現象。,限於知識和能力,這壹點我在這裏無法解釋清楚或透徹,但我相信,所有用這些學科的理論進行的論證,都會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即這個命題是可以證明的。因為,無論我們用哪種學科理論來解釋,都有其他的假設——前提——人(所謂的“普通”人,而不是“雷鋒”等完美人物)是社會性的,人是有限理性的,人是想盡可能地逃避痛苦和追求快樂的,人比別人更在乎自己的利益...在這些前提下,我們利用現有的人類。在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漫長歷史中,用了太多的血案,壹次又壹次的演繹著這種程序,壹次又壹次的震撼著來來往往的歷史路人,引發了很多人的哀嘆,上演了壹個個悲涼的故事。
這裏不講故事,而是想和大家探討壹下這種現象在企業中是如何經常發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麽?有什麽癥狀?結局有哪些表現?可以預防或避免嗎?如何預防和避免?如果已經發生了,我們怎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首先,第壹個關鍵概念:使命
使命,簡單來說就是任務。它是壹項系統性、目的性、階段性、概括性的任務,不同於所謂的工作任務。可以類比企業使命中的使命概念來理解。企業招聘或雇傭壹個人(當然,幾乎所有的決策如開設壹個機構,增加壹些設備,簡化壹些流程等。,可以比較)有目的的,比如希望自己成為骨幹管理者,成為企業未來的接班人,成為重要項目的主要承擔者,成為在壹段時間內承擔某壹方面特定任務的人,或者最常見的,成為出賣自己勞動力的員工。
為了方便理解,現在我們將企業中的員工簡單分類,粗略分析各類人員的使命。
(1)高級管理人員。企業在選擇(從外部引進或從內部選拔)高級管理人員時,壹般都相對謹慎,原因不言而喻——“千軍易得,將軍難求”“將軍無能,三軍疲憊”。高層管理者最基本的使命是成為壹個企業,在制定戰略目標、堅持戰略方向、構建執行體系、培育企業文化、實現企業使命等方面發揮作用。換句話說,如果妳沒有道德、能力等相關因素,妳根本達不到這個階層,更別說承擔這樣的使命了。現實情況是,由於管理型人才的高度短缺、管理型人才市場的不成熟和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善,企業中大量的高級管理人員無法完全承擔職稱賦予的最基本使命,只能根據需要被賦予壹項或幾項職能——即使他們能承擔全部職能,我們也往往習慣於做壹些“分工”,這是另壹個話題,本文不做討論。
簡而言之,高層管理者的使命就是在特定的崗位、特定的時期,利用特定的資源、通過特定的渠道,承擔起所需的責任,努力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
(2)工作人員。這裏指的是企業內部的智囊團、工作人員和職能人員,以及董事會、理事會、委員會等各種議事監督機構中的各類“專職”人員,也包括企業聘請的、不常駐的專門顧問(小組)。他們的任務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業線性系統中的各級主管和組織提供信息、咨詢、監督和建議,從事反饋(檢查、調查)、評價(意見和建議)、整改(方向和措施)。
(3)專家。這裏的專家是俠客專家,在企業的各個業務領域具有特定的專長、技能和特長,起到引導、帶動和影響作用,包括技術專家、銷售專家、人力資源專家、財務專家、采購專家、談判專家、宣傳專家、策劃專家等等。在壹般企業中,技術人員往往同時擔任壹定的管理職務,同時扮演著管理者和專家的職能。
雖然專家的任務相對簡單明確,但專家是企業中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最重要的人員之壹。
(4)基層管理者。主要指各業務單元中承擔主管職能的人員,如部門負責人(經理、主管)、車間主任(主管)、班組長(主管)等。他們的任務,更容易理解,就是按照崗位說明書(或其他類似文件)規定的職責,在公司戰略規劃和企業規章制度的範圍內,執行上級的決定,完成分配的任務,實現預先計劃的目標。這些人員屬於執行層,他們的任務執行和完成情況直接影響到企業階段目標的及時、協調、正確、完整的實現。
(5)壹般員工。所有運營、操作層面直接從事具體工作的員工都屬於這壹類。對於這個層面的員工的使命,有兩種典型的看法。正面觀點類似於“愛廠如家,愛崗敬業”,負面觀點類似於“做壹天和尚撞壹天鐘”。雖然觀點懸殊,但內涵和本質沒有區別。他們的意思都是堅守崗位,做好本職工作。
二、第二個關鍵概念:完成(使命)
我們經常說我們完成了什麽任務,達到了什麽目標,這就成了我們對外展示自己成就和貢獻的標誌。但在這裏,由於壹時難以找到壹個更貼切、恰當、中性的詞來形容,所以暫時用“完成”這個詞來代替這樣壹個意思:使命結束了,使命結束了,它將不復存在,承擔使命的人(或組織)也將不再“有意義”(數學術語)。
是的,任務會完成,成為過去。即使將來會有類似的任務,也不再是過去任務的延續或簡單重復。我們曾經聽到這樣壹句老生常談的話“完成了它偉大的歷史使命”,用在取消鐵道兵和騎兵的編制,解散壹些政府機構和國有企業上。簡單理解,所謂使命的“完成”,是指承擔這壹使命的人或組織不再重要,不再被需要,無論它做出了多少成就或貢獻,無論它得到了多麽高的評價。這裏不談社會正義、道德倫理、情感傾向等問題,可以稍微“刻薄”壹點,請讀者諒解。沒事了,該“下課”了——就這麽簡單!
那麽,作為企業中各個層面的員工,從高層管理者、助手、專家、基層管理者到普通員工,如何判斷自己的使命是否已經完成?他們使命的標誌或代表行為是什麽?
(1)使命所依賴的基礎不復存在。
中國人民誌願軍是因為美國組織所謂“聯合國軍”介入朝鮮半島內戰,侵占朝鮮,危害中國國家利益而成立並赴朝鮮半島參戰的。當停戰協定簽訂,美國從朝鮮撤軍,沒有必要出兵,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使命就完成了,因為沒有前提。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顧問委員會”主要是為幹部制度改革(領導幹部終身制)服務的,起到“過渡”的作用。老幹部的“過渡”結束了,這個“顧問委員會”的使命也就結束了。
企業中也有大量類似的組織和崗位。比如公司為了上市,成立了壹個龐大的“上市籌備委員會”,不僅組織了各界人士參與,還招募了很多專業人士(不包括派駐專業機構的人員)來做這項工作。壹旦事情結束(不管成功上市與否),這個機構就會被撤銷、轉型或者縮水,裏面很多人的使命也就告壹段落了。
(2)使命已經是終極任務。
* * *的最終使命是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消滅國家,消滅階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人們量力而行,勞動成為第壹需要,等等。如果有壹天,這個崇高的使命完成了,很難再為壹個政黨設計更大的使命了。這個任務是終極任務。如* * *所言,到那個時候,包括* * *在內的所有政黨都將不復存在。
在壹個企業中,那些在自己的領域中達到最高職位的人,如董事長、CEO、總經理,總工程師、總設計師等技術專家,高級技師、終身員工等工人,可以理解為他們在這個企業、這個領域、這個階段所達到的終極目標,這是他們晉升或追求的極限。雖然理論上說壹個工人可以無限制地達到高級管理層的位置,但在生活中由於能力、知識、工作時間等因素,客觀上仍然存在“玻璃天花板”。壹旦達到晉升上限,就意味著終極使命已經完成。
(3)原來的使命本身已經被取代。
某公司,原本從事食品加工,壹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了壹個在機械行業發展的機會,放棄了食品加工,轉投機械行業。要知道,因為這個公司以前是從事食品加工的,那麽在新的組織裏,除了壹些比較“壹般”的人,那些只擅長食品加工的員工會怎麽樣?比如我是壹名經驗豐富的食品加工工藝師,職責是根據市場需求設計開發新食品,改進加工工藝,提高質量水平等等。現在,企業已經不需要這樣的工作了。由於種種原因,我沒有被允許離開企業,而是被要求轉行做采購和供應,崗位的使命被重新定義。
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社會轉型時期。
(4)任務的壹部分已經完成。
壹個完整的使命,比如壹個高級經理,就是總經理。如上所述,“在特定的崗位上,在特定的時期,利用特定的資源,通過特定的渠道,承擔所需的責任,努力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本來簽了五年的合同,每個階段的工作都很順利,很有成效。但由於壹些主客觀原因,企業(老板)認為沒必要高薪聘請外籍人員,他家的人能勝任這樣的工作。所以在合同執行三年,各方面進展順利的時候,公司認為“合同目標已經實現”等等,人為地終止了原來的使命。
這裏有壹個連環案例可以幫助解釋這種現象。某企業為了從另壹家企業“挖”來壹名專業人士,悄悄從目標企業聘請了壹名經理擔任人力資源主管。工作三個月左右,這位資深專業人士就被高薪“請”到了公司。然後,有壹次,老板找借口讓人力資源主管走了。後來因為請來了資深的專業人士,企業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有“招牌效應”吸引更多的人才。果然,很快,很多青年才俊進來了,能力不弱,待遇要求也不高。至此,高薪“招牌”的作用已經發揮,其他職能可以由其他專業人士繼續,所以...
第三,第三個關鍵概念:選擇
當然,企業中有大量的工作任務永遠不會結束。比如在有限的職業生涯中,大部分員工在企業都能有非常充分的發展空間,不會遇到任務終結的問題。會面臨任務終止問題的壹般都是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士。
既然使命會結束,就要直面,積極解決。如果不積極回應,處理不當,只好被動接受,結果會很尷尬,很尷尬。這個時候,可能遇到這個問題的人,要正確判斷和評估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階段,做出恰當的選擇/決定——走?留下來?轉行?妥協?積極?消極?諸如此類——這個選擇必須做出,不能回避,也不能回避。
(壹)選擇依據。
人生有無數的選擇,生活和工作的過程就是選擇的過程。這壹點和企業管理中的決策是壹致的,選擇的依據是:盈利還是虧損。
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壹個問題嗎?問題嚴重嗎?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什麽?會給我造成損失嗎?損失可能會很大嗎?我能通過壹些努力減少損失嗎?我能做些什麽來減少損失?.....總之,要追求盡可能少的損失,盡可能多的收益。這裏的得失,不僅指眼前和現實,更指長遠,符合根本利益和目標。
(2)選擇的原則。
1,理性。因為妳必須做出選擇,而所有的選擇只有在理性和審慎的基礎上才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除非妳想通過宣傳擴大自己的影響,而且確實對自己有利,否則任何不理智的行為都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或者傷及無辜,甚至會影響自己以後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會損害人生的價值。
2.積極的。妳不希望事情發生,不代表事情不會發生;事情發生了,消極被動壹點幫助都沒有。積極的態度有益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極分析,積極應對,才是遇到不利環境時的正確態度。
3.交流。與同類人、同情者、相關上級、企業高層、外部援助機構、媒體等溝通。,並得到支持和協助,至少盡量避免事情變得更糟。
4.妥協。談判的過程就是妥協的過程。準備好妥協和讓步。妥協應該有底線。在原則問題上沒有談判的余地。
5.好處。興趣是選擇的基礎和原則。既然損失是不可避免的,就要追求利益損失的最小化。除非有更長遠的目標,否則主動放棄利益是不可取的。同時,利益原則要求必須考慮到各種利益。除了自己的利益,企業、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同樣不可侵犯。
(3)選擇的方法。
古今中外,經典案例,為我們準備了太多的選擇技巧。因為我們遇到的事情多種多樣,變化多端,完全沒有辦法做到壹模壹樣。復制方式方法需要我們牢記選擇的基本“利益”和選擇的五個基本原則。面對這樣的問題,靈活把握,尋求外界幫助,總比被動尷尬好得多。
四、第四個概念:緣分
人生命中註定。
命運應該屬於“行為科學”的範疇。命運是生命規律的壹種表現,我們無法完全解釋,但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兔子死了,狗被煮了”的命運是企業中的壹條定律,“被煮”的壹方和“被煮”的壹方都無法“繞”過去。
在企業中,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總有“兔子死了,狗被煮熟了”的故事,總有悲歡離合的場景。參與的雙方互相詆毀,互相指責。壹時間大家都沒有安全感,人心浮動,對個人、公司、社會都有負面影響。我覺得,既然死兔烹狗是必然的,那麽就要想辦法找到壹個合適的辦法來解決,把壞處降到盡可能小的範圍。成語“兔死狗烹”的創造者範蠡,是第壹個清醒認識並積極應對的人。他選擇的道路是特殊的(見附件《範蠡》,附後),只有他或少數人可以使用,但可以作為參照,對這種命運做出最有說服力的詮釋。
結束語
所以,分析這種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現象,是因為當這樣的事情發生時,涉事雙方往往都是盲目的,最終都是傷害。在強調合作、協調、共贏的今天,是不合適的。
本文的目的不是試圖說明什麽,也不是支持誰,更不是要打破這種“宿命”——不可能,而是提醒可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讓我們在“去粗取精”和“批判性吸收”的基礎上,經常做壹些比較,看看自己處於什麽狀態和階段,以便提前做壹些準備。本著“見思奇,聞之甚歡”的精神,作者希望得到讀者的傾聽!
附:範蠡
範蠡,楚國南陽人,春秋末期傑出的政治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變化機遇,樣樣精通。在越南被列為博士後,他被提升為右將軍和總理。
當勾踐窮途末路,淪為奴隸的時候,挺身而出,帶著勾踐去吳國趕馬養馬。朱踐回國後,拜範蠡為丞相。範蠡非常擅長管理內部事務。他先在今天紹興的臥龍山下建立了壹個小鎮,然後利用這壹帶的丘陵地形,在小鎮旁邊建立了壹個大城市,從而建造了宏大的越城。範蠡是越國“十年團圓,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從公元前480年開始,越國對吳國展開了壹場復仇戰爭。範蠡冒著生命危險在戰鬥中沖鋒陷陣。公元前473年,越國的軍隊終於征服了程楠,消滅了吳國。
滅吳後,下定決心,勇往直前,乘船漂洋過海來到齊國,定居在陶(今山東定陶縣),改名李義子皮、,經商致富。他認為,在對待敵人時,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制定計劃,強則戒驕戒躁,弱則爭取有利時機,創造有利條件,從而轉弱為強。還認為價格的變化是由於供求的過剩和短缺,主張糧食便宜時由政府收購,貴時平價出售。他的言論見於《國語·越南語下》和《史記·貨殖列傳》。
範蠡曾經為越國立下汗馬功勞,使越國打敗了吳國,成為霸主。對嶽來說,是壹個偉大的英雄。本來他可以享受財富,但是他沒有。他寧願放棄財富退休,過著無所謂的生活。正當大家都在哀嘆的時候,範蠡給以前的同事文子大夫寫了壹封信,勸文子放棄名利,不要惹禍上身。為什麽範蠡要這樣說服文子?原來他早就知道越王是個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的人,於是在信中說:“...飛鳥盡,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從信中的這些話衍生出來的)。不幸的是,文子不相信它,也不聽範蠡的建議。後來被越王賜劍,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