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不可思議品》:“菩薩若生為解脫者,芥子無增無減。”“須彌山”壹詞最初是梵文音譯,據說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在佛經中也被稱為“曼陀羅”。同時,這座須彌山在佛教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又稱須彌塔、曼陀羅,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名山。按照佛教的觀念,是山大王和世界的中心,是佛教的世界觀。“芥菜”是芥菜的種子,有白、黃、黑三個品種。芥末籽,非常小。“須彌山芥菜籽”,巨大的須彌山就蘊含在芥菜籽中,比喻佛教的精致和無處不在。
芥子須彌
唐代江州刺客李伯曾問智昌禪師:“我覺得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實在是太玄妙離奇了。壹顆小小的芥菜籽怎麽能容納這麽大的須彌山?這實在是太不懂常識了。是騙人的嗎?”
智昌禪師聽了李博的話,輕輕壹笑,問道:“人家說妳讀萬卷書。真的是這樣嗎?”“當然啦!當然啦!我讀過壹萬多本書?”李博壹臉得意。“那妳現在讀的那幾千本書都去哪了?”智昌禪師順著話題問李博。李博舉手指著自己的頭說:“當然都放在這裏了。”
智昌禪師道:“奇怪,我看妳的頭只有椰子那麽大。妳怎麽能裝下幾千本書?妳也在撒謊嗎?”
聽了這話,李博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所有的禪理,有時是以理來解釋,有時是以理來解釋。所以我們要知道,宇宙中,物有所值,物有所不為;須彌山藏芥菜籽是事實,芥菜籽是禪宗原理。如果妳能理解導演是無障礙的,那麽妳就能輕松地理解禪。
南朝時,義烏縣(今浙江金華)出了壹個有名的居士,名叫傅明。他用佛經中“芥子遇須彌”的深意來形容壹句話,非常形象生動:
須彌芥子父,須彌芥子。風景平靜平坦,敲冰泡茶。
傅明多次談到芥子與須彌的關系,說壹切相不實,細節兼容,以此來說服世人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名利、地位、榮譽等。,物是人非,繁華只是過眼雲煙。臨終時,他寫下《歸詩歸源》給弟子看——
把它還給源頭!生死涅槃;因為心的不平等,所以有合法性的高低。
把它還給源頭!說難不難搬;般若是無形的,教是壹種觀。
把它還給源頭!渴望平凡而輕松;但息是是非,自然成大智慧。
把它還給源頭!壹觸即發,可以隱居;涅槃即生死,煩惱即菩提。
把它還給源頭!不按照現在的情況;合法不增減,說虧就虧。
把它還給源頭!為什麽要更進壹步;渴望真正的解放,正確的自我觀察。
把它還給源頭!難以置信的頭腦;誌小而無為大,芥菜籽足矣。
把它還給源頭!從無限中解脫出來;而光和物是壹樣的,如空而不染於世。
把它還給源頭!何必再自討苦吃;法無前後,壹念之差定壹時。
把它還給源頭!心靈沒有起伏;靜下心來兩三味,壹切都有回報。
把它還給源頭!生死相依;橫綱虛真,六情常昏。
把它還給源頭!般若酒澄清;能治煩惱,自飲勸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