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鄰(拼音:yǐ lín wéi hè)是壹個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中的相關典故來源於孟子的《高姿俠》。“以鄰為壑”的原意是把鄰國當成大水坑,把自己的洪水排到鄰國(gully:深溝;深坑)。比喻以後只考慮自己壹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災難轉嫁給別人;在句子中可以充當謂語和定語;是貶義的。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有壹位宰相名叫白圭,他不僅擅長經商,還是壹位出色的水利學家。曾為魏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有壹定功績。但他治水的方法主要是築壩,防止洪水沖進自己的國家。至於周邊國家會不會被淹,他不在乎。
白圭對他的治水工作非常滿意。他曾驕傲地對孟子說:我很懂治水,我的方法大概比大禹的好!孟子冷笑著粗暴地說,算了吧!妳管治水叫什麽?妳知道大禹是怎麽做到的嗎?
原來大禹治水的方法與白圭完全不同。在大禹之前,鯀(gǔn)已經治理了九年的水,但他仍然沒有治理,因為他只知道用土覆蓋水和建造水壩。結果大壩垮了,洪水更是雪上加霜。舜認為鯀無效,就把他殺了,並帶著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於改變了父親的做法,通過開渠排水、疏浚河道,將洪水引入大海。當時黃河中遊有壹座龍門山,擋住了河道的去路,導致河水泛濫,引發洪水。於帶人挖龍門山,開了壹個大洞,讓河水暢通無阻。就這樣,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戰勝了洪水,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回顧這段歷史後,孟子對白圭說:“妳錯了。大禹治水是順應自然,讓洪水順河自然流淌,最後把洪水引向大海;然而,妳們的治水方法是以鄰為壑,人為地修建大壩和河流,把洪水引到鄰國。
洪水不是順河自然流的,還是會造成周邊國家的大洪水。這是沒有壹個有良心的人會做的事。怎麽能和大禹比呢?”白圭聽了孟子的批評,不禁感到慚愧。他再也沒有宣揚他在治水方面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