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元問任。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為己,為人?”顏淵道:“目的何在?”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道:“我雖不敏感,請與我說話。”
翻譯
顏元問什麽是仁。子曰:“克己為仁。如果有壹天妳能給自己壹個克己,這個世界就離仁更近了。修仁要靠自己,怎麽能靠別人呢?”顏淵道:“我該怎麽辦?”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說:“雖然我沒有才華,但我會照妳說的去做。”
給…作註解
“顏淵”,即顏回,字深,故又稱顏淵。孔子最喜歡的學生,小孔子,三十歲。
“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按禮儀辦事。成語不翻譯。“克”,約束。“能”或“勝”也有解,但“復禮”無論如何離不開涵養,所以從“克制”來解讀;“復”,練。類似的用法如“信近義,話可重復”;“禮”是用來行義的道德和法律規範。
“回歸”,趨勢,回歸。類似的用法就像《資同治鑒》中的“若水歸海”。有些人把它解釋為“贊同”,今天拒絕遵循。
“言”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壹”。
“目的”,物品,具體做法。
以下四句“非禮勿視”,言簡意賅,切中要害,沿用至今,不譯。
“不敏感”,缺乏天賦,天賦有限。“民”,這裏指的是人才。《國語齊語》中“利用四支之敏搞田”等類似用法。通常被解讀為聰明,今天也不跟了。
“做”,做,從事。
評論和分析
“禮”是行義的道德和法律規範,但其規定往往與個人欲望相沖突。所以,妳要按禮行事,就要克制自己,才能“克己復禮”。孔子說:“禮義”,所以“克己復禮”就是義。而義是仁之表,所以行義就是仁。所以從實踐層面來說,“克己”就是“仁”。
雖然要實現仁的理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個人雖然微不足道,但卻是“世界”的壹部分。只要壹個人改變了,“世界”就會為之改變。所以,只要能做到“壹日克己,壹日有禮”,“天下”就更接近仁的理想。所以說“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換句話說,要想讓“天下歸仁”,首先要克己,改變自己。
“克己”的關鍵在於自律而非他律。《詩》說:“在妳的房間裏,值得壹漏”。“屋漏”就是安藏神所在的地方,在房間的西北角,誰也看不見。在沒有人的地方“值得”當然不容易。所以《中庸》說:“君子所不能及,小人所不能見?”有些人的“克己”可能受他律管轄,而有些人的“克己”必須有自律。所以說“為仁,是為己,而為人?”
“克己”的具體做法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其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指不要攝取對外界不雅的信息,以免受到不良影響;“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不要做出不禮貌的言行,以免造成不公正的後果。如果用這種方式克制自己不被非禮,那麽看、聽、說、動都是禮貌的,這就是所謂的“復禮”。
“不動則已惡”有兩個境界:身不動,心不動。所謂“子爵斯:無意、無需、無固、無我”(見《論語·善讀》9.4),是聖人只有心定的境界。頭腦沒有非禮的念頭,那麽自然就不可能說非禮的話,也不可能做非禮的事。雖然外面有非禮行為,但我對裏面的印象並不深刻。所以,“非禮”和“不動”是“四不”的核心,也是“克己”的關鍵。